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21.
以皖南山区的河源溪流为研究区域, 根据2016年7月和11月两次的调查数据, 在区分土著物种和本地入侵物种的基础上, 初步比较研究了低水头坝的坝上蓄水区和冲刷区鱼类群落的季节动态及所受水坝大小和功能的影响。共采集鱼类24种, 隶属4目10科, 其中土著鱼类13种, 本地入侵鱼类11种。尽管坝下冲刷区的鱼类群落无显著季节变化, 但坝上蓄水区的鱼类群落季节动态显著, 其中11月的鱼类个体数显著高于7月。水坝大小对鱼类群落的影响相对较小, 仅冲刷区入侵鱼类群落结构随水坝大小显著变化; 水坝功能对鱼类群落的影响较大, 蓄水区土著鱼类群落及冲刷区入侵鱼类群落等都随水坝功能显著变化——同蓄水坝相比, 引渠坝的蓄水区中宽鳍鱲较少但中华花鳅和吻虾虎鱼较多, 且引渠坝的冲刷区中高体鳑鲏和泥鳅具有更高多度。研究表明, 在研究区域内, 低水头坝对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视水坝蓄水功能而不同, 而水坝大小的相对重要性较低。研究也进一步证实, 因亲流性土著鱼类与广布性入侵鱼类对低水头坝干扰的响应不同, 在开展有关人类活动对溪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评价时, 有必要区分土著物种和入侵物种来进行, 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2.
凋落物分解对于维持源头溪流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平衡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典型源头溪流金佛山溪流为代表,选取3种河岸带常见凋落叶为分解对象,设计3个单种和4个混合物种的凋落物组合,在原位放置3种孔径的分解袋(0.05mm、0.25mm和2mm),探讨混合凋落物的性状与底栖分解类群对叶片质量损失和混合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微生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相对贡献均大于50%,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进一步加速了凋落物的分解过程。(2)单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质量损失率为53.05%)>缺萼枫香(Liquidambar acalycina,30.00%)>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12.63%)。(3)混合凋落物中仅微生物参与的处理均表现为负的非加和效应,其中八角枫+缺萼枫香、八角枫+薄叶润楠、八角枫+缺萼枫香+薄叶润楠三个处理的效应显著;小型底栖动物加入后均表现为正的非加和效应,但不显著;在微生物、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共同作用下,缺萼枫香+薄叶润楠和八角枫+缺萼枫香+薄叶润楠的两个处理的正的非加和效应显著。亚热带源头溪流中凋落物分解功能与河岸植物和分解者类群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本文对美国科罗拉多洛基山国家公园内Loch Vale小流域溪流两边的湿地土壤水溶液中的含氮量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与其相邻的溪流中的含氮量。结果发现,溪流中的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3个湿地土壤水溶液中的,而氨态氮则并没有显著差异;溪流水中的pH值要显著高于土壤水溶液中的,而电导率又显著低于后者。同时,还发现取自不同地点的溪流水分的化学性质也显著的不同,采自溪流支流水分的pH,电导率和硝态氮都要显著高于取自主溪流中的水分的。另外,还分析比较了3个湿地样地的地上部分生产力以及土壤和生物量中的碳和全氮含量。最后,我们认为溪流两边的湿地对溪流中的氮的含量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西苕溪EPT昆虫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强  杨莲芳  吴璟  王备新 《生态学报》2006,26(11):3817-3825
浙江安吉西苕溪43个样点102种EPT昆虫(蜉蝣目Ephememptem、禧翅目Plecoptera、毛翅目Trichoptera)与9个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3种环境因子海拔、总氮、电导率对EPT群落起主要作用。CCA排序图把样点分成3个差异样点组,样点组Ⅰ与海拔高度正相关,与总氮显著负相关,属于上游溪流,撕食者占所采集撕食者总数的68.5%,水质清洁。样点组Ⅱ与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属于上游河面较宽的溪流,撕食者仅次于样点组Ⅰ(18.6%),水质较好。样点组Ⅲ与总氮显著正相关,总氮、总磷平均值分别为3.53和0.16,滤食者占所采集滤食者的85.01%,水质差。CCA排序图较好的说明了EPT昆虫群落的分布和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5.
为了解高山森林溪流凋落物冬季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变化过程,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方枝柏)和灌木(高山杜鹃、康定柳)凋落叶为研究对象,研究冬季不同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融化期)溪流、河流、河岸带以及林下凋落叶水溶性氮和磷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冬季的分解,4种凋落物在不同生境下各时期的水溶性氮含量无显著变化.水溶性磷含量除林下外在其他生境均显著降低,表现出河流<溪流<河岸带<林下的规律.高山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磷含量与平均温度、正积温、负积温和流速呈显著负相关,水溶性氮含量与正积温呈显著正相关,物种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含量.高山森林凋落物冬季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磷更易随河流和溪流等水体的流动而流失,而水溶性氮受冬季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6.
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评价溪流健康   总被引:68,自引:15,他引:53  
B-IBI指数是溪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常用指标之一。据安徽黄山地区溪流的33个底栖动物样点数据(11个参照点,22个受损点),对21个生物参数进行分布范围、Pearson相关性和判别能力分析,确定B-IBI指数由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前3位优势分类单元%、粘附者%、敏感类群%和BI指数构成。分别用3分制、4分制和比值法统一各参数量纲,B-IBI指数值即为累加各构成指数的分值或比值。B-IBI箱线图分析表明,上述3种方法计算出的B-IBI值有较高判别能力(IQ=3),能很好地判别参照水体和受损水体,且3者之间具高相关性(r>0.90)。分别依据参照样点和所有样点B-IBI值建立健康评价标准,比较3分制、4分制和比值法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表明用比值法统一各参数量纲并依据所有样点的B-IBI值建立的健康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优于3分制和4分制法。建立了适合祁门县溪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B-IBI标准B-IBI>3.59健康,2.7~3.59亚健康,1.8~2.69一般,0.9~1.79差,B-IBI<0.9极差。祁门县21个样点的水体,14个健康,6个亚健康,1个一般。B-IBI与电导率(r=-0.62,p<0.01)和生境质量(r=0.65,p<0.01)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7.
蒋雨芮  周蛟  李晗  谭波  曹瑞  袁吉  杨万勤 《生态学报》2020,40(13):4436-4444
镉(Cd)是一种有害重金属元素,能够伴随溪流水体流动和物质沉积影响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但缺乏必要关注。为了解森林溪流Cd储量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岷江上游亚高山森林集水区的溪流为研究对象,在长度10—50、50—150、150—260m区间内各选取5条典型溪流,研究Cd元素在亚高山森林-溪流-河流集合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亚高山森林溪流的Cd储量介于2.57—128.46mg/m~2之间,主要储存于沉积物中;森林溪流上、中、下游的Cd储量没有显著差异;森林溪流的Cd储量以秋季凋落物高峰期最高,春季凋落物高峰期最低;森林溪流的上、中、下游Cd储量均在秋季凋落高峰最高,上、中游在春季凋落高峰最低,下游在非凋落高峰最低;凋落物的Cd储量与溪流水文特征密切相关。可见,亚高山森林溪流Cd储量动态具有季节性变化和一定的自净能力,这些结果为进一步了解Cd元素在水-陆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8.
周东  张玮  朱利明  齐鑫  王丽卿  张瑞雷 《生态学杂志》2018,29(11):3857-3866
为了解浙江仙居国家公园内溪流中摇蚊幼虫的群落结构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于2016年8月对仙居国家公园内13条溪流59个点位进行了调查,运用Hilsenhoff生物指数对溪流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59个点位中有37个点处于清洁状态,19个点处于轻污染状态,3个点处于中污染状态.此次调查共获得摇蚊幼虫86种,隶属于4亚科51属.其中,摇蚊亚科种类数最多,有19属37种;直突摇蚊亚科次之,有21属35种;长足摇蚊亚科有9属12种;寡角摇蚊亚科最少,为2属2种.摇蚊亚科密度比重最大,为40.3%;长足摇蚊亚科与直突摇蚊亚科所占比重差异不大,分别为30%与29.4%;寡角摇蚊亚科比重最小,仅为0.3%.壳粗腹摇蚊为仙居国家公园溪流摇蚊幼虫绝对优势种;黄色多足摇蚊、流环足摇蚊、平滑环足摇蚊、纽流长跗摇蚊和小型棒脉摇蚊为优势种.仙居国家公园溪流中摇蚊幼虫指示种分析结果显示,平滑环足摇蚊、双色矮突摇蚊、台湾长跗摇蚊和渐变长跗摇蚊可作为污染水体指示种,流环足摇蚊可作为清洁水体指示种.  相似文献   
29.
张慧玲  杨万勤  汪明  廖姝  张川  吴福忠 《生态学报》2016,36(7):1967-1974
森林溪流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与水域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联结之一,其碳、氮和磷贮量不仅可影响森林与溪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与下游水体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于2013年8月雨季以岷江上游典型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2条森林溪流木质残体的碳、氮和磷贮量分配特征,并汇算了研究区域内碳、氮和磷在溪流中单位面积的总贮量。结果表明,高山森林溪流木质残体碳、氮和磷的溪流单位面积总贮量分别为312.1 g/m2、809.5 mg/m2和110.9 mg/m2;在溪流中,木质残体碳、氮和磷贮量以径级为1—2.5 cm和2.5—5 cm的木质残体分布居多,分别共占碳、氮和磷总贮量的86.71%、87.20%和84.55%;木质残体碳、氮和磷贮量以Ⅴ腐烂级分配最多,分别共占碳、氮和磷总贮量的65.86%、67.86%和60.31%;尽管溪流各项特征与碳、氮和磷元素贮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基本达到中度相关关系。这些结果为认识森林生态系统中以木质残体为载体的碳、氮和磷输出潜力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0.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893
AimsStream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alpine forests, and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terial cycling across the forest landscape. The leaching and fragmenting effects as well as the uniqu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streams ma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lignin degradation during litter decomposition, but studies on this are lacking.
Methods Using litterbag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s of lignin mass remaining and concentration (percent litter mass, %)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four foliar litters, which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he initial litter chemical traits, from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Salix paraplesia, Rhododendron lapponicum, Sabina saltuaria, and Larix mastersiana under different habitats (forest floor, stream, and riparian zon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Important findings After two year’s incubation, litter lignin mass remaining for a specific litter species varied significantly (p < 0.05) among habitats, with an order of stream < riparian zone < forest floor. Lignin was degraded substantial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process, and the lignin concentration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the proceeding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but varied significantly (p < 0.05) among different litter species. Lignin mass showed a general trend of decrease across the 2-year decomposition course. In addition, habitat type, decomposition period and microenvironmental factors (e.g., temperature, pH value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showed substantial influences on lignin degradation rat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aditional view that lignin was relatively recalcitrant with an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is challenged, but the loss of lignin in the early phrase is in line with recent findings about the fate of lignin during litter decomposition. Moreover,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lignin degradation rates among different decomposition period and habitat types indicated that local-scale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lignin degrad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