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在青岛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的调查数据, 采用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丰度/生物量曲线、等级聚类分析、SIMPER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分析, 对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调查期间共捕获游泳动物61种, 隶属34科, 其中鱼类36种, 甲壳类22种, 头足类3种。优势种为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us otakii)、斑头鱼(H. agrammus)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 其中日本蟳(26.91%)和许氏平鲉(26.74%)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礁区游泳动物的渔获量和渔获种类数均多于对照区, 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最高值出现在5月, 达到735.74 ± 316.59 g·net-1·d-1。游泳动物群落组成的特征值上, 7、8月的多样性指数较高, 但鱼礁区和对照区无显著差异(P>0.05)。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 5、6月游泳动物群落处于严重受干扰状态, 11月和次年1月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聚类分析表明, 除1月外, 各月份不同区域的样方相似性都较高, 5、6月三亩前礁区的相似性最高, 达到86.21%。  相似文献   
32.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海南乐东洪帽剖面鹿母湾组孢粉化石,共计26属60种,其中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蕨类植物孢子18属30种,裸子植物花粉7属27种,组成以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 porites-Ephedripites-Exe-sipollenites为特征的孢粉组合.依据组合中主要分子和重要分子地质时限的讨论以及与相关孢粉组合进行比较,将洪帽剖面鹿母湾组的地质时代归为Aptian期-早Albian期.  相似文献   
33.
乳山湾东流区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迪迪    孙耀    石晓勇  徐林梅    孟伟  姜守轩  宋健中 《生态学报》2008,28(5):2417-2417~2423
对2003年8月在乳山湾东流区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中的不同形态磷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这些磷的形态分布与贝类养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磷在贝类高密度养殖区含量大于低密度养殖区.养殖区的垂直分布比较复杂,在1~20cm范围含量均出现较大波动,这与贝类养殖活动有关.Fe-P、Al-P含量出现较大波动还与污染程度有关,Or-P还与浮游植物活动有关.养殖区Ex-P、Fe-P、NAIP占TP的平均百分含量大于非养殖区,De-P、Oc-P恰好相反.Ca-P是乳山湾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磷形态,Fe-P 和Or-P是最主要的两种生物可获得磷.TP、Or-P含量在养殖区与非养殖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养殖区Fe-P含量高于非养殖区,3种磷的平均含量一般大于其它海区.非生物可获得磷约占TP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34.
萨拉乌苏遗址的新材料:范家沟湾1980年出土的旧石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报道的旧石器制品出自1980年萨拉乌苏遗址范家沟湾地点的发掘。这是1923年第一次对萨拉乌苏遗址杨四沟湾地点发掘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这两个相邻的地点在地层结构、出土文化遗物和共生动物化石的性质等方面均可对比,因此新地点可看作是萨拉乌苏遗址研究的延续或扩展。本文着重对旧石器石制品的测量和观察,对石器工业的技术和类型学问题也进行一些探讨。其它材料和问题将另文报道和讨论。  相似文献   
35.
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 采用逐月定点统计的方法, 对海南北黎湾和后水湾两个湿地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的越冬种群和水鸟的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水鸟50种, 隶属于5目10科, 首次发现海南新记录种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两地水鸟种类和数量的最高峰均发生在11月, 最低谷在次年6月, 与湿地水鸟的全年变化相关。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最早到达海南为9月, 离开时间为次年4月, 数量最高峰在北黎湾为12月(75只), 在后水湾为1月和2月(9只)。北黎湾水鸟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最大多样性值均大于后水湾, 湿地面积大小及其生境的多样性是两地水鸟丰富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而人为干扰强度可能是影响黑脸琵鹭对两地越冬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 北黎湾和后水湾是许多水鸟, 尤其是黑脸琵鹭在海南的重要越冬地, 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36.
以成都动物园人工饲养的7条湾鳄Crocodylus porosus Schneider为对象,介绍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常会用到的抓捕、采血、性别鉴定等技术操作及其意义,为湾鳄的人工饲养管理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7.
三门湾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动及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在三门湾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海上现场实验结果,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的分布和季节变动及其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门湾浮游动物有67属,89种,16类浮游幼体,主要可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近岸低盐类群为主,其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twhaeta、捷氏歪水蚤Tortanus derjugini、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等。半咸水河口类群、暖水性外海类群和广布种相对较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除了夏季有所差异外,其它季节基本一致。2月份和5月份,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从湾顶向湾口呈逐渐增加趋势;8月份,湾口区生物量最高,而丰度高值区出现在湾顶部;11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相对均匀。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变化与浮游动物种数和丰度的变化一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存在摄食压力,且有季节变化,摄食率的变化在0.18.0.68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低于相同季节的浮游植物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的变化范围为16.1%-49.1%d^-1,对初级生产力摄食压力的变化在58.3%-83.6%d^-1。11月份,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均出现最高值。  相似文献   
38.
三峡水库及香溪河库湾理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3年6月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对香溪河库湾的常规监测,对该水域的理化特征及其动态进行了分析,并与三峡水库库首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库湾TN、NO3-N浓度要显著低于库首,前者两周年平均值为1.29mg/L,0.88mg/L,后者两周年平均值为1.62mg/L,1.22mg/L。而PO4-P则是库湾显著高于库首,并且在7—9月库首的TP/PO4-P有显著提高。结果同时表明库首的水土流失较严重,而库湾则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最后对TSIM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TP、TN都处于高水平,库首呈现中营养化(TSIM>37),而库湾则呈现严重富营养化(TSIM>53)。  相似文献   
39.
海南黑脸琵鹭的越冬行为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是全球濒危鸟类之一。海南北黎湾是继我国香港和台湾之后发现的黑脸琵鹭第三个重要的越冬地。为了深入了解黑脸琵鹭在该地的保护状况,以及影响其种群越冬的致危因素,作者于2004年1–3月,采用瞬时扫描和焦点动物观察法对北黎湾黑脸琵鹭的越冬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在黑脸琵鹭的各种行为中,休息行为所占的比例最大,为69.72%;其次是站立行为,为10.42%;护理行为位居第3,占10.36%;位移、取食和社会行为在白天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2)白天黑脸琵鹭休息行为有明显的高峰和低谷,8:00–17:00主要以休息为主,而在17:00以后,休息行为明显减少,护理、取食和站立行为有所增加。位移和社会行为发生率较低,呈间歇性变化。黑脸琵鹭各种行为之间在持续时间上有显著差异,其中以休息行为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取食行为,而行走行为持续时间最短。(3)黑脸琵鹭的取食频次在各时间段也有显著的差异,在16:00以后取食的频次较高。(4)黑脸琵鹭的取食行为受潮汐的影响,过高和过低的水位都将影响其取食活动。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黑脸琵鹭及其越冬地的保护和管理计划。  相似文献   
40.
基于Ecopath模型的莱州湾中国对虾增殖生态容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优质渔业资源、改善种群结构是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而增殖生态容量的研究是科学实施增殖放流的前提.本文根据2009-2010年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构建了由26个功能群组成的莱州湾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营养相互关系与关键种,计算了放流品种中国对虾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TPP/TR)为1.53,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TPP/B)为24.54,同时具有较低的循环指数(FCI=0.07)、较高的剩余生产量(434.41 t·km-2·a-1)和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29),该系统目前处于发育的早期阶段.中国对虾目前不是莱州湾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当前中国对虾的生物量为0.1143 t·km-2,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生物量增长25.8倍时,仍不会超过增殖生态容量2.9489 t·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