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固定化及酶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俊  邱雁临 《生物技术》2003,13(5):11-12
对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固定化、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确定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先用2%壳聚糖吸附酶,然后再加戊二醛交联,交联用戊二醛浓度为1.2%,交联时间6h;游离酶的最适温度为45—55℃,最适pH值为6.5-7.0: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45-50℃,最适pH值为7.0;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最适酶促反应时间为30min。  相似文献   
62.
海南青牛胆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青牛胆(Tinospora hainanesis H.S.Lo et Z.X.Li)藤茎中游离氨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南青牛胆中游离氨基酸种类极其丰富,其含量总游离氨基酸为0.27%,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选75%,精氨酸含量最高,为0.0909%。  相似文献   
63.
水稻游离小孢子培养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小孢子培养技术不但可用来生产单倍体植株和加倍单倍体植株,而且可望成为转基因的理想受体系统。目前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与小孢子培育技术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加快水稻育种速度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水稻小孢子分离纯化、影响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发生的因素以及植株再生三个方面综述了水稻游离小孢子培养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就水稻小孢子培育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小孢子培育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4.
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与活力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生质体是进行植物遗传改良和细胞各种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的平台.本文对近些年制备原生质体的材料选择、预处理、游离、纯化和活力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影响原生质体的分离和纯化的有关因素,并根据相关文献讨论了今后原生质体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5.
土壤水分逆境是限制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重要生态因子,明确土壤水分逆境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及调优技术途径,对于深化小麦品质生理生态研究和指导小麦调优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在防雨池栽条件下,设置渍水、干旱和对照3个水分处理,每个水分处理下再设置120和240 kg.hm-2两个施氮水平,研究了花后渍水和干旱逆境下氮素对两个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植株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花后干旱和渍水均降低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片总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干旱处理提高了茎鞘总氮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而渍水处理则使其降低。水分逆境下增施氮肥提高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片与茎鞘总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籽粒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花后干旱和渍水均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增施氮肥提高适宜水分和水分亏缺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但不利于渍水下小麦产量的提高。这说明,花后渍水和干旱逆境下施用氮肥对小麦植株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积累有明显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66.
寄生发生前寄生蜂的寄生行为及寄生发生后寄生蜂的生长发育情况能够反映出寄主对寄生蜂的适合性,而寄生蜂对寄主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是寄生蜂完成发育的生理基础。为了从寄生蜂利用寄主营养能力的角度探讨寄主对不同种赤眼蜂适合性变化的原因,本文观察了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为寄主时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Viggiani、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umura和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寄生行为及发育和存活情况,测定了被寄生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结果发现,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时间为84.9 s,显著长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产卵时间。拟澳洲赤眼蜂检测寄主所需时间为30.8 s,显著长于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所需时间,但从每寄主卵中羽化出的拟澳洲赤眼蜂数量显著高于松毛虫赤眼蜂及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的结果。3种赤眼蜂卵+幼虫的发育历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卵成虫的发育历期间存在显著差异。玉米螟赤眼蜂幼虫期和预蛹期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相应虫期的死亡率。这些结果表明:米蛾卵对松毛虫赤眼蜂及拟澳洲赤眼蜂的适合性高于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合性。未被寄生的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在24~96 h时间段内从开始的2.194 mg/mL逐渐下降到1.565 mg/mL,而被寄生的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被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寄生的米蛾卵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在48 h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239 mg/mL和3.222 mg/mL,被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的米蛾在72 h达到最高值,为4 .323 mg/mL,显示同玉米螟赤眼蜂相比,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能够更快地分解利用寄主营养。这些结果提示,3种赤眼蜂利用米蛾卵内营养物质能力的不同导致了米蛾卵对3种蜂适合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7.
烫伤大鼠早期口服谷氨酰胺对血浆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烫伤早期口服谷氨酰胺 (GLN)后GLN及其相关氨基酸的代谢变化。以Wistar大鼠为烫伤模型 ,烫伤后早期口服GLN ,并以 83 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的生理体液法测定血浆游离氨基酸。结果烫伤后饲标准饲料(C)组血浆GLN在烫伤后 2d和 5d降低 ,与GLN代谢相关的丙氨酸和氨无显著性变化 ;GLN饲料 (G)组各时相点GLN均增加 ,1 0h和 8d增加显著 ,与GLN代谢相关的丙氨酸和血氨增加显著 ;GLN +精氨酸 (G +A)组GLN在 2d降低 ,血氨升高显著。与C组比 ,G和G +A组血浆总氨基酸、支琏氨基酸、GLN、丙氨酸、r-氨基丁酸和氨均较C组高。提示 ,烫伤后早期口服GLN能提高血GLN和与之代谢相关的氨基酸浓度。  相似文献   
68.
L 蛋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且在食品及医药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多数化学合成的蛋氨酸产物是D ,L 型混合的外消旋化合物 ,必须经过拆分得到具有光学活性的左旋蛋氨酸L Met,才能用作食物添加剂和药品。D、L Met的拆分以生物酶法拆分收率最高 ( >99%) ,且酶源易得 ,成本最低。国内对固定化氨基酰化酶的研究工作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 ,虽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基本上没有得到实际应用。我们利用大肠杆菌固...  相似文献   
69.
盐胁迫下两草种SOD和POD及脯氨酸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NaCl、KCl、MgSO4及其复合盐胁迫下, 研究草坪草-金牌美达丽(Lolium perenne)和猎狗(Fesluca elata) 中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盐分、不同浓度胁迫下脯氨酸含量呈波动式变化, 其峰值出现在较高浓度下, 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盐胁迫强度越大脯氨酸积累越明显;SOD 的最高值出现在低浓度下, 而最低值无此特点, 不同盐胁迫下的最高值、最低值相差不多, 说明L.perenne 和F.elata 相差不明显;POD 活性随盐浓度增加呈波动性变化, L.perenne (除KCl)和F.elata (除MgSO4)最高值均出现在低浓度下, L.perenne 的最低值集中在高浓度, 而F.elata 的最低值则集中在低浓度, F.elata在高浓度胁迫下, 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高于或接近CK, 且各值比较接近, 而在L.perenne 中却没有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70.
耦合中空纤维膜超滤分离游离细胞催化合成AT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耦合中空纤维膜超滤分离进行游离细胞催化合成ATP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细胞的催化效率和膜组件的操作稳定性。结果显示,中空纤维超滤膜的耦合分离能有效地截留反应液中的游离酶,其中乙醇脱氢酶(ADH)和已糖激酶(HK)的稳态截留效率在95%以上。耦合膜分离的酵母细胞催化ATP合成反应可重复使用2.5~3.0次,酶的利用率比普通分离的细胞提高2.0~2.5倍。中空纤维超滤膜于0.1Mpa工作压力下连续11批耦合分离操作,膜的渗透性无明显下降,过滤速率保持在初速率的95%以上。在稀释速率0.25h-1下,反应体系保持了连续5h的ATP高转化率合成与分离耦合的拟稳态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