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进一步确认及掌握鲤浮肿病毒(Carp Edema Virus, CEV)目前的流行现状和流行特点,于2017年重点调查了我国北方地区5省市26个正发生或曾经发生“鲤急性烂鳃病”的养殖场, 随机监测了9个省市的97家鲤和锦鲤养殖场。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法和套式PCR(Nest PCR)方法进行检测, nest PCR法扩增出的产物进行测序和基因分析。结果重点调查的26家养殖场中有20个为CEV阳性, 1个为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 Virus, KHV)阳性, 1个为孢子虫感染。随机调查的97家养殖场中有50家为CEV检测阳性, 阳性率高达52%; 可测序的CEV毒株均属于Genogroup Ⅱa型; 样品按不同地区、不同采样水温、不同品种、不同规格鱼等划分, 各组均有CEV阳性检出, 但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CEV感染是多省市“鲤急性烂鳃病”暴发的主要病因。另外, 该病毒病的流行水温在12—27℃。  相似文献   
32.
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HLJ-01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自2011年以来,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发生变异,经典的疫苗株已不能完全抵抗PRV变异株的感染,国内多个猪场出现伪狂犬病的暴发,PRV变异毒株开始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目的】通过分离PRV流行变异毒株,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和致病性分析,为PRV流行病学调查及疫苗研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集黑龙江某猪场感染PRV的脑组织病料,根据GenBank PRV gEgB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鉴定。通过对gEgC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利用BHK-21细胞分离病毒,采用噬斑纯化方法对病毒进行纯化。通过电镜、间接免疫荧光对病毒进行鉴定,测定病毒生长曲线并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经PCR和测序鉴定分离株为PRV流行株,将其命名为HLJ-01。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毒株与我国近几年分离的流行变异株位于同一分支;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gE和gC存在国内流行变异株的特征序列,表明该分离毒株为流行变异株。生长曲线显示,分离株HLJ-01在感染48h时滴度最高(108.5TCID50/mL)。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病毒颗粒直径约150nm,呈球形,有囊膜,囊膜外有放射状纤突,呈现典型PRV病毒特征。动物感染实验结果显示,107.0TCID50剂量感染组死亡率为100%;106.0TCID50剂量感染组死亡率为80%;105.0TCID50剂量感染组死亡率为60%。仔猪在接种病毒后均出现PRV感染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证实分离毒株对仔猪有较强致病力。【结论】分离获得一株猪伪狂犬病毒,经鉴定该分离株为流行变异株,而且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这为PRV流行病学分析及疫苗候选株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3.
摘要 目的:了解南充市儿童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确诊的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2014-2016年儿童手足口病的病例信息进行研究,分析该市儿童手足口病疫情、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特征,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结果:2014-2016年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共报告儿童手足口病8068例,其中重症病例426例,占5.28%。全年均有手足口病发生,4~7月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2014年峰值明显高于2015年、2016年,重症手足口病时间分布和发病高峰期与以上相同。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均有手足口病发生,阆中市重症病例比例均高于其他辖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重症病例构成比较高,不同性别患儿重症病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1~3岁儿童,不同年龄段重症病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主要分布在散居儿童和农村儿童,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家庭住址重症病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主要分布在3~6天时间间隔的就诊患儿,不同就诊时间间隔重症病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为1-3岁、散居、家庭住址为农村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为1-3岁、散居、家庭住址为农村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应在流动人口集中、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开展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防治的认知,对于1-3岁儿童应作为疾病重点防控对象,提高家长疾病防控意识,以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探明广东省橘园黄龙病发生与危害的影响因素,可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广东省惠州、肇庆、云浮、江门、阳江、清远、韶关等柑橘产区,调查了不同柑橘品种、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不同种植模式和不同管理水平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并以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样品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不同柑橘栽培品种发病率:红江橙为78.05%,马水橘为76.04%,砂糖橘为73.20%,贡柑为69.30%,年橘为63.00%,沙田柚为58.68%,柠檬为56.96%;砧木品种发病率:酸橘为15.30%,枳壳为6.57%,柠檬为4.43%;低纬、高温、多台风地区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较高;山地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低于平地果园;连片种植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高于零散种植果园;管理不善的果园中黄龙病发病率高于管理较好的果园。【结论】除了自然因素(低纬、高温、多台风、平原地形)外,聚集种植和管理不善等因素也有利于黄龙病的发生与流行。因此,有针对性地安排果园布局和加强果园管理可以减轻黄龙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35.
从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证实,这个中心下属的病毒病免疫诊断试剂与流行病学研究小组日前研制出甲型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检出本次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毒株的灵敏度比普通快速检测试剂高10倍至100倍。  相似文献   
36.
2009 年3—4 月, 墨西哥暴发了一次原因不明的肺炎, 仅墨西哥城就发生数百例, 其中59 例死亡。同年4 月15 日美国首次出现了由新“猪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 ”病毒引起的感染病例, 证实为一种过去在人及猪中均未出现过的新甲型H1N1 流感病毒[1] , 在墨西哥暴发流行的肺炎病原就是该新甲型H1N1 流感病毒[2] , 现正式将其命名为2009 甲型H1N1 流感病毒。由于人群中普遍缺乏对此新病毒的抵抗力, 新病毒很快在美洲其他国家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9 年于4 月29 日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升为5 级; 随后新病毒又在欧洲快速传播, 2009 年6 月11 日,WHO进一步将流感大流行的警告级别升为最高级( 6 级) , 即正式宣告流感已在全球大流行。这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 同时对疫苗的生产和接种提出了要求[ 3, 4 ] 。目前2009 甲型H1N1 流感流行尚未结束, 现就有关的一些科学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反向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危害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由Cosgrove于1962年作为一种新的疾病首次报道,最初病死率并不高(5%左右),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  相似文献   
38.
目的:2014年8月21日辖区某宾馆两名学生举办谢师宴招待客人后发生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积极查找本次事件的发生原因、爆发范围及途径等相关情况,为合理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参加谢师宴的人员及宾馆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该宾馆的后厨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同时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 结果:共计发病82人,罹患率20.5%;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以腹泻、呕吐、腹痛、恶心、头痛和发热等消化道症状为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葱油心片、蒜泥豆角和甲鱼炖放养鸡为可疑食品,将可疑食品进一步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蒜泥豆角为最终的可疑食品。 结论: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症状、卫生学调查等,确定本次事件是一起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蒜泥豆角为最终的可疑食品。  相似文献   
39.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布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呈反弹趋势,我国尤甚.进入2000年以后,人间布病在我国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令我国布病防治形势严峻.为了明确我国布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需求、最新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入研讨分析我国布病防治研究中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凝练和提出今后我国布病防治研究发展中亟需关注、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和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共同协办,于2013年6月21日召开了由来自全国布病防治与基础研究领域专家共同参加的“布鲁氏菌病防治基础研究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在我国布病疫情最重的省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石河子大学、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19家从事布病防治与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疾病防治机构的4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现结合文献资料以及本次会议的内容,对国内外布病流行现状、研究进展,以及影响我国布病防治的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建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戊型肝炎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2007和SPSS13.0软件,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连云港市戊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均发病率为3.26/10万,市区发病率高于郊县;病毒性肝炎型别构成中,戊肝的比例逐年上升;发病以中老年为主,45~65岁占52.26%,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54∶1),职业构成以农民、工人和离退休人员为主;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3月、7月出现二个发病小高峰。结论应将戊肝作为该市重点控制的疾病,采取对重点人群预防接种、疫情监测、卫生宣教和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管理等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