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淡水排放对杭州湾湿地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对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5个断面(S1-S3为排水区, S4-S5为非排水区)的高潮位和中潮位分别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调查, 共发现浮游动物38种(轮虫15种, 枝角类4种, 桡足类19种)。排水区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88.89 ind./L, 生物量0.41 mg/L, 非排水区平均密度仅4.21 ind./L, 生物量0.10 mg/L。排水区轮虫和桡足类的第一优势种分别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而非排水区第一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S2-S3断面中潮位的水体营养盐浓度、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明显大于高潮位。淡水排放、潮沟径流和潮汐决定了滩涂湿地群落的时空格局, 后两者还解释了排水区中、高潮位间群落结构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32.
闭合突是一类特殊的突起, 仅报道于少数海链藻种类, 其形态学特征和排列方式是重要的分类学依据。我国关于闭合突海链藻的报道较少。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技术, 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自然水样, 以及分离获得的单克隆培养藻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 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种类开展了形态分类学的专题研究。报道了5个具有闭合突的海链藻种类, 分别是西达礁海链藻T. cedarkeyensis Prasad、偏心海链藻T. eccentrica (Ehrenberg) Cleve、伦德海链藻T. lundiana Fryxell、细孔海链藻T. punctigera (Castracane) Hasle和管状海链藻T. tubifera Fryxell, 其中有3个为我国新记录种类: 西达礁海链藻、细孔海链藻和管状海链藻。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境进行了描述, 提供了扫描电镜照片, 对相似种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分析了突起特征的变化类型及其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33.
不同植被类型的滩涂湿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苏盐城湿地保护区内不同植被带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出20科39属,优势属和常见属的数量占总个体数的90%以上;不同植被类型的滩涂湿地土壤线虫总数存在明显差异性,线虫数量范围为每100 g干土79~449条,小麦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带,光滩地数量最少.线虫群落生态指数对植被带有不同的响应,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植被带的分布依次为:苇草带>盐蒿带>小麦地>米草带>光滩带,而优势度指数λ的分布为:光滩带>米草带>小麦地>盐蒿带>苇草带,表明光滩带的线虫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小于其他植被带,土壤线虫群落趋于单一化;成熟度指数MI表现为保护区内未开垦植被带高于已开垦的小麦地,说明农田受外界干扰明显.不同植被带间的线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各植被带的最大贡献物种各不相同.土壤理化性状与线虫数量、营养类群、生态指数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线虫群落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植被带生境的多样性,土壤线虫可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物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34.
冯志华  方涛  李玉  阎斌伦  徐加涛 《生态学报》2014,34(15):4167-4174
利用静态暗箱采样方法和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分析技术测定了苏北沿海滩涂养殖湿地区域磷化氢的释放通量,研究了其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潜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季节磷化氢释放通量的高低排序为:8月份5月份11月份2月份,其变化范围分别为16.5—168.9、8.3—105.9、8.2—64.5和-19.5—49.6 ng m-2h-1,平均值分别为65.0、36.5、25.9和16.4 ng m-2h-1;空间变化明显,各季节的平均值,b10站位最高,b3次之,b5和b8站位相对较低。磷化氢释放通量与沉积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释放通量与TP、IP、OP、OC、TN、SC和T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807、0.579、0.828、0.825、0.467、0.605和0.551,P值0.01),与Eh有较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R为-0.774,P值0.01),表明在研究调查区域,较高的磷、碳、氮、硫组分含量,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更有利于磷化氢的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35.
Spartina alterniflora,a coastal saltmarsh plant,has been classified as one of sixteen invasive alien species by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Nearly forty years of propagation and intru-sion of this plant has resulted in some harmful effect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astal areas,due to its proliferation.  相似文献   
36.
江苏省沿海滩涂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促进沿海滩涂的合理开发和加强生态保护,借助遥感和GIS手段,通过历史资料整理、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江苏沿海滩涂土地利用变化和各种利用方式的生态效应进行评价,将沿海滩涂土地利用方式划分为适宜利用方式、退化利用方式、超前利用方式,探讨各种开发利用方式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沿海滩涂土地利用的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7.
厦门东南沿海地区防护林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厦门市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理条件及其在本岛功能区划分上的特殊地位,针对该区域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护林建设的思路和对策,并对其营造技术和树种选择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8.
黄土高原小流域景观多样性动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以纸坊沟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获得计算景观多样性的有关参数,运用斑块大小及数量、平均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聚集度等指标,对黄土高原小流域40年来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在以人类活动干预和植被内源演替为主要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该流域斑块总数增加,旱地基质逐渐被林地、草地等其它景观基质所取代,景观格局趋于破碎,景观类型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且后20年景观多样性的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前20年的变化幅度.目前流域已经由1958年以旱地为基质的高度均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化为与当地地带性景观相适应的以草地和林地为基质的高度异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已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9.
铜尾矿污染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滕应  黄昌勇  龙健  姚槐应  刘方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976-1980
对浙江省哩浦铜尾矿污染区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区及其周边土壤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Cu、Zn、Pb、Cd污染,从尾矿库中心到外围重金属污染程度逐渐减轻,而土壤酶活性则不断提高,其中以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增加最明显,回归分析表明,单一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以及蛋白酶活性与重金属复合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尾矿区土壤酶信息系统的第一、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之和达98.24%,以第一、二主成分建立了两个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并用此指标对各供试样本进行空间分类,其结果与以重金属含量为依据的划分结果基本吻合,可见,采用酶活性构筑的土壤信息系统的总体酶活性来表征矿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0.
粤东沿海引种无瓣海桑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陵  詹潮安 《生态科学》2003,22(1):45-49
粤东沿海引种无瓣海桑试验4年的结果表明:该引种区分别比原产地及我国已引种成功的湛江、深圳更北1°08'2°22'和1°06',有其特殊的生长发育、生态适应性等特点以及造林、管护等技术规程,共造林面积243.3hm2,是目前我国该树种引种最北、面积最大、引种最成功的林分.经观测,该林分生长发育正常,在适宜生境下,造林后1年平均树高生长可达2.24m,比乡土树种提前6~7年实现防护作用:造林后一年开花结实,每年2次,能自然更新,1998年9月种植的林分已出现4期自然更新小苗,而且,其抗逆性、经济品质等生物、经济学特性与原产地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