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沿海滩涂围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彩瑶  濮励杰  朱明 《生态学报》2018,38(3):1148-1162
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既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区域,又承载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推动下,沿海国家大力从海洋中争夺陆地,围填海造地和围垦开发成为许多沿海地区和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主要方法。在此背景下,对沿海滩涂围垦历史进行简述,从滩涂土壤性质、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服务等5个方面综述了人类围垦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滩涂土壤在脱盐过程中累积养分,逐渐熟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朝着有利于人类利用的方向变化;植物物种多样性呈不断增加的总体趋势,且随着生境的变化,陆生昆虫和土壤动物逐渐替代湿地典型的底栖动物和水鸟;土地利用方式从自然状态转变为以人工方式为主,景观格局表现为破碎化程度升高、多样性降低和优势度上升;从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转为以人工景观为主的人工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中,供给服务的价值是唯一处于增长趋势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供给服务的价值增加量小于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的减少量致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降低,而且滩涂湿地面临着土地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物入侵以及自然灾害加剧等风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权衡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并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是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围垦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因此,未来应以机理研究为基础,以长期定位监测为手段,以综合集成的研究体系及对策制定为目标,不断深化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为推动人类围垦活动下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沿海滩涂湿地是脆弱的生态敏感区,滩涂围垦是沿海国家和地区拓展土地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沿海地区快速城市化下的滩涂围垦导致了沿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模型,以江苏北部沿海湿地为研究区,结合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数据,刻画滩涂围垦过程、强度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揭示近40年江苏沿海滩涂围垦主要类型、阶段性变化特征,阐述滩涂围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养殖水体扩张是近40年江苏滩涂围垦利用的主要方式;相比养殖水体聚集发展的盐城市,以启东为典型代表的南通市经历了相对较完整的养殖水体的滩涂围垦过程,其养殖水体面积与区域渔业产值存在指数关系,即当人均地区产值达到约9.55万元时,区域渔业产值的增长不再以通过围垦增加养殖水体面积为主要途径;从江苏沿海滩涂围垦来看,滩涂围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典型倒U型曲线关系。苏北滩涂围垦可分为3个阶段,初期阶段(1980-2005年),滩涂围垦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增加;中期(2005-2014年),当人均GDP约为3.64×104元时滩涂围垦速度达最大;后期(2014-2018年),滩涂围垦随着经济发展呈现下降趋势。3个阶段中,单位滩涂围垦面积与人均GDP增长关系由4.11元/km2,17.08元/km2增加至60.77元/km2,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以及国家和地方各级政策均对滩涂围垦具有重要影响。严格的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将是有效控制滩涂围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沿海滩涂野生药用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沿海滩涂药用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从江苏省沿海滩涂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及主要种类及沿海滩涂野生药用植物保护现状等方面介绍了江苏省沿海滩涂药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并就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唐秀美  陈百明  路庆斌  杨克  宋伟 《生态学报》2011,31(14):3902-3909
本文从国内外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现状分析入手,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与生态保护存在的矛盾,提出进行土地利用生态分类。首先,将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分析归并为9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确定各土地利用类型基准生态服务价值,然后提出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位修正方法,在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区位修正的基础上,划分出6个一级生态用地类型。其次,对北京市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成生态适宜性分布图,将已生成的土地利用生态一级分类图与生态适宜性分布图进行叠加,对一级生态用地类型进行了二级划分,得到6个大类、18个亚类的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用地类型。最后,以北京市200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例,对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进行应用,得到了2007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图并分析了各土地利用生态用地类型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5.
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资料追踪和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深入研究了有资料记载以来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与栖息地分布的时空响应。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初,丹顶鹤越冬种群广泛分布于苏北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内陆湖泊、沼泽及江苏沿海滩涂湿地;20世纪90年代之后丹顶鹤分布区域逐渐向沿海滩涂湿地转移,主要分布于盐城市的射阳县境内;进入21世纪,丹顶鹤分布区域集中于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核心区。与此同时,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也经历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过程,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数量减少50%以上。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变化与栖息地分布点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及人为干扰有关,栖息地面积丧失和景观破碎化是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苏沿海滩涂地区盐生药用植物资源组成、科属构成、地理分区和用途等进行调查和分析,以达到对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江苏沿海滩涂地区盐生药用植物有106种,隶属于33科74属。其中菊科、禾本科为该地区优势科。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主要以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在属的分布区类型上有明显的泛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上海崇明岛东部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颖  李俊祥  孟陈  吴彤  张挺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9):2040-2044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利用1982和2000年的航空照片对崇明岛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近20年来该地区农业用地、水体、水产养殖场和滩涂为主要景观要素,非农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有所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土地利用类型总量变化显著,农业用地面积增加了4050.21hm2,水产养殖场和绿地分别增加2566.24hm2和901.38hm2,滩涂面积则锐减了7491.24hm2,土地利用年变化率最大的为水产养殖场,达54.64%,其次是绿地、交通、滩涂和农田,分别为13.24%、4.49%、-4.47%和2.57%;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变主要为滩涂向农业用地、养殖场、绿地和水体转变,农业用地向水产养殖场、居住用地和绿地转变,水体向农业用地、水产养殖场和滩涂转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策引导是崇明岛东部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8.
大丰沿海滩涂大匡围高水体养殖生态经济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丰市自1992年至1997年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选择了本市沿海滩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建设。大匡围高水体养殖生态经济模式的建立是一项新的突破,获得了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现概述如下。1 大匡围高水体生态养殖工程大匡围高水体生态养殖工程模式是在全市沿海滩涂区以水改土,粗放型苇鱼养殖模式的基础上,改粗养为精养,提高产出,加速生态演替而成的。它充分利用原有苇鱼养殖的匡格堤埝,抬高水位,进行加土补堤,减少土方工程量,降低投资而设计的一种淡水养殖生态工程模式(图1)。1.1 土建工程圩堤,护坡工程…  相似文献   

9.
借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相关评估方法,本文定量计算了浙江省普陀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动以及规划结构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2006—2012年,普陀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以及耕地和荒草地的大量减少;2012年相比2006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0.320亿元,主要是因为沿海有较大面积耕地被开发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更高的水域;根据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普陀区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下降0.991亿元,主要是因为林地、水域和滩涂沼泽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的土地利用类型被调整为服务价值较低的建设用地;普陀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已经提前突破,耕地资源量距指标要求尚有较大差距,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普陀区发展,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应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协调区域发展用地需求和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0.
江苏沿海滩涂中华补血草的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补血草是一种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较高的盐生植物,花朵细小艳丽,全草含各种黄酮体和杨梅树皮甙等有效成份,不仅可供观赏,还可药用.中华补血草可改善盐碱土的土壤结构,使盐土脱盐,被誉为盐碱地改造的"先锋植物".由于沿海滩涂开发速度加快,中华补血草的适生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导致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因此,加强对中华补血草的研究与迁地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India is endowed with a variety of coastal wetlands viz., mangroves, seagrasses, saltmarshes, coral reefs, lagoons and tidal flats, and the country is also a signatory to the 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 and the Conven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besides having a robust framework of laws and policies, governing the wetland conservation. However, th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can better be improved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ing pressures and threats and limited success of restoration/rehabilitation. Land conversion and ecological degrada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are the stressors, associated with rapid coastal developmental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The coastal wetlands require desired habitat niche and hence, the conversion of coastal wetlands to other land use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and urban lands) may lead to permanent loss, whereas ecologically degraded coastal wetlands may be resilient if supported by effective protection measures. Preventing the habitat conversion and maximizing the adaptive potential (viz., the ability of populations or species to adapt to rapid environmental change with minimal disruption) by preserving the ecological health are the need of the hour to safeguard the existing coastal wetlands and sustain the provisional ecosystem services offered by them rather than short-term increase in area by unproductive restoration/rehabilitation efforts. Since coastal wetlands are flow through ecosystems, preserving the hydrological connectivity, facilitating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adjacent ecosystems and protection of natural corridors are potential strategies that are required to enhance the adaptive potential of coastal wetlands. This analysis calls for site-specific, long-term and integrated ecosystem-based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scientific principles and enforcing the effective legislative measures to regularize the coastal developmental activities in India.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保护红线的类型划分与管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 实施最为严格的管控措施, 不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和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积累, 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 提出了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保护红线、禁止开发区保护红线为核心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成。并进一步将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区分为陆地重点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和海洋重点功能区(包括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滨海湿地、特殊保护海岛、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重要渔业水域等); 将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保护红线区分为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土地沙化区、水土流失区、石漠化区、盐渍化区)和海洋生态敏感/脆弱区(海岸带自然岸线、红树林、重要河口、重要砂质岸线、沙源保护海域、珊瑚礁及海草床等); 禁止开发区则包含了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地等类型。基于国家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最新要求, 提出了分级划定、分类管理的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管控思路与措施, 按照管理分级和围绕生态功能保护来确定具体管控措施, 旨在为增强生态保护效果,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盐城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空间差异对该区的保护/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文地貌分类为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根据盐城滨海湿地2006-2007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制作湿地景观图,同时通过DEM和水文水动力条件图,借助Arcgis9.2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水文地貌单元(HGMU)。在此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湿地景观数据对不同水文地貌单元的湿地生态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盐城海滨湿地包括7类水文地貌单元(HGMU),不同HGMU生态系统类型差异较大;(2)同种HGMU生态功能基本处于同一等级,不同HGMU的生态功能差异明显;(3)盐城海滨湿地不同HGMU单元生态功能由大到小排序为:淡水双向-冲积区(河口)、海水天双向-泥粉砂带、海水月双向-泥滩带、海水年双向-草滩带、淡水单向-冲积区、淡水单向-海积区和淡水单向-冲积海积区。其中,河口湿地、淤泥质滩涂和草滩带湿地在维护盐城海滨湿地生态功能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风险评价及空间阈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慧琳  王赛鸽  陈彬  夏楚瑜  苏锐 《生态学报》2022,42(16):6595-6606
湿地生态风险评价对区域自然资源保护及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平原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道路建设等人类活动为风险源,景观生态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风险受体构建了三江平原湿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利用距离阈值确定空间距离权重,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生态风险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从风险源角度,人类活动风险源强度呈增加趋势,松花江、穆棱河、倭肯河地区一直处于中高风险水平;从风险受体角度,景观生态风险的中高风险地区重点集中在湿地与水体分布区,生态系统服务低价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水田、旱田、建设用地以及东北部与东南小范围的湿地区域。综合生态风险结果显示,三江平原生态风险在时间上呈增加趋势,空间上由松花江河滩型湿地区与穆棱河地区逐渐向四周蔓延。此外,生态风险的强弱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选取5km为自相关分析的距离阈值,土地利用与综合生态风险的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地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内的松花江流域及周围滩地地区,随着土地利用变化及转移,空间关联逐渐增强且区域分布不断扩大。研究结果可从人类活动控制、景观格局优化、生态服务价值提升等方面为三江平原生态风险防控分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景观生态学在海岸带地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安宁  关道明  孙永光  林勇  张明慧 《生态学报》2016,36(11):3167-3175
海岸带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系统剖析景观生态学在海岸带陆地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破碎化及其生态效应、海岛开发和保护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近岸海域空间开发的景观格局分析与评价、海洋环境过程与空间格局的相互作用关系等领域研究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研究尺度匹配、格局-过程耦合理论引导、景观格局指数量化考核方面的学科优势。景观生态学可以在围填海平面设计与规划研究、海岸带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海洋保护区选划与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海陆统筹下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开拓应用发展领域,助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承担建设海洋强国、美丽海洋的新使命。同时也为景观生态学在近岸海洋资源环境中的应用、近岸海洋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梳理框架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疏浚泥用于滨海湿地生态工程现状及在我国应用潜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华梅  高杨  王银霞  娄全胜  谢健 《生态学报》2012,32(8):2571-2580
疏浚泥传统的海上倾倒方式现已成为海洋的主要污染来源,而将疏浚泥应用到滨海湿地生态工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疏浚泥应用于滨海湿地生态工程在国外的系统研究超过40a,工程运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综述了海洋疏浚泥运用于滨海湿地生态工程的研究前沿和工程运用现状,同时分析其典型的生态工程案例,以期为我国的技术推广提供参考。疏浚泥用于生态工程用途主要有:(1)生态保育下沉和侵蚀性海岸湿地:人为补给疏浚泥可以补偿因高程降低或者海岸侵蚀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上通常采用疏浚泥薄层覆盖法。(2)生态修复受损的滨海湿地:疏浚泥作为基质恢复和重建其潮间带生境,修复因围垦等人类活动严重受损的湿地,从而恢复湿地植被群落;(3)建造人工生态岛:将疏浚泥堆置于便利处,形成自然疏浚泥岛,按照不同的设计高程创造出不同的生境,随着自然的演替,岛屿演替成为生物多样性高和生境丰富的岛屿。以国际上的疏浚泥生态工程运用为借鉴,结合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滨海湿地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分析疏浚泥在我国滨海湿地生态重建和生态修复等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为缓解我国海洋产业经济发展和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量化人类活动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论文以盐城滨海湿地黄沙港东北侧至四卯酉河口岸段向南延伸4 k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人为干扰指数和GIS等方法,利用1984—2020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探讨了湿地景观格局和人为干扰度的动态变化及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研究区的自然景观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人工景观持续增长,不断向海推进,并逐渐取代自然景观成为研究区的主导景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各斑块连接性减弱,景观多样性降低,但2013年后破碎化程度有减轻趋势;研究区人为干扰度在1984—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6—2013年变化趋于平稳,2013年后干扰程度有所减轻;干扰重心由陆向海逐渐迁移,干扰贡献景观类型从耕地转为水产养殖塘。相对于研究区北部,南部区域的人为干扰度变化跳跃性大,中部核心区人为干扰则较为平稳;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影响剧烈,不同程度的人类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且人为干扰过程与自然演替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性。研究表明,将研究区多年景观动态变化与人为干扰度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把握景观变化与人类干扰之间的关系,为盐城滨海湿地的管理、保护及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量化人类活动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论文以盐城滨海湿地黄沙港东北侧至四卯酉河口岸段向南延伸4 k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人为干扰指数和GIS等方法,利用1984—2020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探讨了湿地景观格局和人为干扰度的动态变化及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研究区的自然景观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人工景观持续增长,不断向海推进,并逐渐取代自然景观成为研究区的主导景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各斑块连接性减弱,景观多样性降低,但2013年后破碎化程度有减轻趋势;研究区人为干扰度在1984—2006年呈上升趋势,2006—2013年变化趋于平稳,2013年后干扰程度有所减轻;干扰重心由陆向海逐渐迁移,干扰贡献景观类型从耕地转为水产养殖塘。相对于研究区北部,南部区域的人为干扰度变化跳跃性大,中部核心区人为干扰则较为平稳;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影响剧烈,不同程度的人类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且人为干扰过程与自然演替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性。研究表明,将研究区多年景观动态变化与人为干扰度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把握景观变化与人类干扰之间的关系,为盐城滨海湿地的管理、保护及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红树林湿地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向海洋生态系统过渡的重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由于其特殊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近年来成为湿地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在生产有机物、维持热带亚热带河口生态系统、降低风速以及海水流速、防治和减轻灾难、截留碎屑形成陆地、保护海堤、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提供多种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形成优美的环境开展生态旅游等几个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红树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同时指出,对红树林的上述生态服务功能的内在生态学过程与效应及其价值评估尚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