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引自泰国的小瘤龙脑香经13年的栽培观测表明,该树种在引种地生长迅速,超过原产地部分地区;开花结果正常,用种子已繁育出一批新植株;对其落叶量和林下土壤养分的测定表明,该树种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作用。本文还就小瘤龙脑香的利用价值、造林的环境条件要求以及国外种植情况及其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该树种在我国热带地区大面积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引自泰国的小瘤龙脑香经13年的栽培观测表明,该树种在引种地生长迅速,超过原产地部分地区;开花结果正常,用种子已繁育出一批新植株;对其落叶量和林下土壤养分的测定表明,该树种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作用。本文还就小瘤龙脑香的利用价值、造林的环境条件要求以及国外种植情况及其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该树种在我国热带地区大面积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南雄县(北纬25°8',东经114°3')地处我国中亚热带。该县自1981年以来,逐年在紫色砂页岩地区扩大种植银合欢,至1987年共种植7500亩。该材料已成为当地治理水土流失的种植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东北部沿海地区更新造林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热带海岸地区不同更新方式的造林效果,选取3种阳性树种、3种中性树种和2种阴性树种在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内进行冠下更新造林,同时在邻近海防林的人工林采伐迹地进行植苗造林,并对2年后两种更新方式下不同造林树种的保存率、苗高和地径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3个阳性树种冠下更新造林和迹地更新造林均有较高保存率,其中除马占相思、苦楝在高郁闭度林冠下更新造林保存率分别为68%和76%,非洲楝迹地造林保存率76%,其他造林方式保存率均在80%以上。中生树种和阴性树种只有林冠更新造林能保证其存活和生长,迹地造林条件下仅小叶榄仁保存率达到15%,其余4种保存率均不足10%。对更新造林保存率最高的非洲楝、苦楝、马占相思和鸭脚木的生长进行分析得到,除马占相思高(2.16 m·a–1)、地径(3.05 cm·a–1)的年生长量迹地更新造林显著高于林冠下更新造林,其他3个树种均在中度郁闭(40%-55%)的林冠下更新造林生长效果最佳。以上研究为热带沿海地区更新造林方式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巨尾桉( 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原产巴西,是采用巨桉为母本、尾叶按为父本经人工授粉杂交培育成功的树种。它材质良好,用途广,生长极迅速,在国外被推荐为非常有栽培前途的桉属树种之一。因此,我们在广东惠州市引种了组培苗无性系巨尾桉。经4年的生长后,林分平均树高18.23米,平均胸径14.00厘米,林相整齐,显示出无性系巨尾桉速生、丰产的优越性。现将配套技术总结如下: l.坚持引种地点的气候条件与原产地相似的原则引种种源自然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伟塔、阿洛等一些…  相似文献   

6.
基于1981-2016年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面积 1 hm2)4次调查的监测数据,研究了阔叶红松林树种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各树种的径阶分布、空间分布、数量变化等.结果表明: 35年间,林分的树种组成变化不大,林分总密度呈下降趋势.总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为 43~45 m2·hm-2和474~496 m3·hm-2,其中,红松的优势度最大,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57.8%~59.7%和62.5%~65.4%.所有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无明显变化,均呈随机分布.其中,红松的径级结构呈近似正态分布,乔木层全部树种的径级结构呈倒 “J” 型分布.小径级(10~26 cm)死亡个体的绝对数量最多,死亡比例为30%,而中径级(30~50 cm)死亡比例最高,为30%~50%.乔木层中除色木槭外的主要树种均没有明显进阶,死亡率高于更新率,特别是红松,完全没有更新或进阶,种群处于衰退状态.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紫椴等优势树种的更新受到阻碍,这些树种的种群维持可能需要自然干扰.  相似文献   

7.
不同针阔树种造林比例下小兴安岭森林景观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了不同针、阔树种造林比例(P1,100%阔叶树;P2,70%阔叶树、30%针叶树;P3,50%阔叶树、50%针叶树;P4,30%阔叶树、70%针叶树;P5,100%针叶树)和采伐后完全依赖天然更新(P6)6种预案下2001—2201年小兴安岭友好林业局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研究区森林资源的恢复,但单一营造针叶树的预案会使其阔叶树的面积百分比低于P6预案,而单一地营造阔叶树会导致该预案下针叶树的面积百分比低于P6预案;随着针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针叶树(红松和落叶松)所占面积比例随之增加;随着阔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阔叶树(蒙古栎)所占面积亦随之增加;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减少了研究区白桦的分布面积.不同的造林措施不仅改变树种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还影响其空间格局:随着针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针叶树(红松和落叶松)的聚集度指数随之增加;随着阔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阔叶树(蒙古栎)的聚集度指数随之增加;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对白桦的聚集度指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将原产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柳兰栽培至具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的哈尔滨市内。引种观察结果表明,通过与原产地同年生野生柳兰生长特性的比较,引种地柳兰植株生长发育正常,在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安全越冬和越夏。根据柳兰植株生长量增长时期的特点划分了柳兰在引种地生长的4个时期;与原产地比较,柳兰花序数量、单花序中小花数量、花朵大小、花柄长度、花萼长度等数量性状均有增加,观赏特性优良。但引种地花序长度和蒴果长度小于原产地,且原产地的花朵大小比引种地的更均匀。本试验获得了野生柳兰在同纬度相同气候类型区域的引种栽培的基础数据,为柳兰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栽培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闽南丘陵山地引种栽培树木的物候期与抗寒力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以厦门同安祥溪国有林场为试验点,进行为期30多年的引种驯化试验。对35种主要树种的物候观测表明,引种树木叶芽及幼叶的生长集中在每年3月,花期集中在2~6月,果熟期集中在7~10月。寒害调查结果表明,引种保存的117个树种中,未受寒害或受寒害轻、能在同安正常越冬的有83种,占70.9%;中度冻害的有八宝树、石笔木等16种,占13.7%;而受冻严重和地上部分冻死的有柚木、白格等18种,占15.4%。绝大部分树种均可顺利渡夏,90多种已开花结实;无病虫害或危害轻微不影响生长发育的有109种,占93.2%;病虫影响严重的有桔红、细子龙等8种,占6.8%;造林成活率大于80%的有110种,占93.8%。试验结果表明,闽南丘陵山地收集保存的树种种质资源的生态适应性是多样的,这些树种在生长发育和适应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闽北崇安、建阳和光泽三县交界处,北与江西省毗邻,处于北纬27°41'-54',东经117°31'-49'之间,面积约5万公顷,1979年正式划为国家重点保护区之一。它是一片群峰密布的静谧山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以我国申亚热带地区著名的"基因库"而闻名于世界。  相似文献   

11.
华南沿海基围渔塘内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华南沿海基围渔塘内人工控水条件下进行了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的人工恢复试验,结果表明:(1)基围内不同控水滩血高程对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的生长量和成活率有显著影响,随着滩面控水高程的增加,无瓣海桑的生长量与成活率有降低的趋势;(2)基围内种植密度对无瓣海桑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的控水滩面高程下,种植密度越大,生长越差;(3)种植季节对无瓣海桑种植初期的生长影响显著,较冷季节时种植不利于无瓣海桑的成活和生长;(4)在一定的条件下,种植20个月后基围内、外无瓣海桑的生长和成活情况基本接近,差异较小;(5)在基围渔塘内,大米草对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种植后的初期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华南沿海大面积的基围渔塘内红树林的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无瓣海桑与三种乡土红树植物混交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人工种植红树林的生态效应,对2001年种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三种人工混交红树林进行了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红海榄的不耐荫导致样地3无法形成复层结构,但也不排除是红海榄化感作用的影响;无瓣海桑+木榄群落、无瓣海桑+秋茄群落的群落结构和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效果优于无瓣海桑+红海榄群落,因此在该实验的立地条件下营造红树林混交林时可以考虑无瓣海桑与秋茄、木榄混交,不应将无瓣海桑与红海榄混交;随着演替的进行,该实验地在无重大干扰的情况下将向着近天然红树林生态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13.
珠海淇澳岛无瓣海桑种苗天然更新与扩散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xh-Ham Buxh-Ham.)在珠海淇澳岛抑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蔓延恢复红树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它是外来引进种,在当地能否繁殖更新或造成种苗大量扩散成灾?为此,针对1999年以来在淇澳岛种植的大片无瓣海桑林及其周边湿地进行了种子产量与种苗天然扩散性的调查。结果表明:淇澳岛4年生无瓣海桑果实年产量为30.51kg·棵-1,果粒数为2706粒·棵-1,每果粒内含30~50粒种子。无瓣海桑幼苗在水沟两边分布最多,为40株·16m-2,其次是其林分边缘的光滩,为8株·16m-2,互花米草内为3.5株·16m-2,最少是无瓣海桑林内,1株·16m-2,种子多但幼苗少,且这些扩散苗绝大多数为当年生幼苗,很少发现多年生小苗,极难更新成林。  相似文献   

14.
外来种无瓣海桑化感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种子萌发率和胚根长度作为测量指标,以化感效应敏感指数RI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各器官的水浸液对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和无瓣海桑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瓣海桑的各器官水浸液对海桑种子萌发均起抑制作用,高浓度下抑制效应明显;2)不同浓度无瓣海桑根的水浸液对海桑的胚根长均起抑制作用,高浓度下显著抑制,随着浓度降低抑制作用减弱;无瓣海桑的枝、叶和果的水浸液对海桑的胚根长表现为"高抑低促",即高浓度下显著抑制,随着浓度降低抑制作用减弱甚至转为促进;3)无瓣海桑各器官的水浸液对本身种子的发芽表现为"高抑低促";4)无瓣海桑果的水浸液对本身的胚根长表现为高浓度下显著抑制,随着浓度降低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无瓣海桑枝、叶和根的水浸液对本身的胚根长表现为"高抑低促";5)无瓣海桑各器官的水浸液中果的水浸液对海桑或无瓣海桑种子发芽和胚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5.
对珠海淇澳岛天然秋茄(Kandelia candel)与人工恢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两种红树林林地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天然秋茄林与人工无瓣海桑林林地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都存在差异,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分别为668.64g·m-2和8370个·m-2,无瓣海桑林分别为511.64g·m-2和4748个·m-2.两个红树林剖面不同潮位带大型底栖动物结构存在差异,秋茄林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最高值都在中潮带,主要是由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所主导:无瓣海桑林栖息密度的最高值也是在中潮带,生物量变化比较不规则.两个红树林剖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较明显,生物量都是秋季处于最高水平:栖息密度都是冬季处于最高水平,秋季最低:生物多样性都是夏季处于最低,但最高值秋茄林剖面是在春季,而无瓣海桑林剖面则是秋季.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底质和盐度等生境条件以及红树林群落的高度、郁闭度和林下通风透光等生态特征的差异是造成红树林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无瓣海桑的生物毒性作用,采用哺乳类动物大鼠,国际规定的标准毒性实验用鱼斑马鱼以及红树林内主要鱼种弹涂鱼为受体,进行了大鼠急性经口毒性固定剂量毒性反应观察,斑马鱼和弹涂鱼的改进寇氏法毒性实验以及半致死量浓度(LC50)和95%可信限计算,结果表明:在5000 mg/kg体重下,无瓣海桑的果实和叶子浸提液都未对大鼠产生任何毒性表现,14 d的死亡率为0,半致死量(LD50)大于5000 mg/kg体重,属于无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相同鱼种下,果实水浸提液毒性强于叶子水浸提液,相同水浸提液下,弹涂鱼对毒性敏感度超过斑马鱼,半致死浓度24 hLC50>4 8 hLC50>72 hLC50>96 hLC50>1000 mg·L-1,属于低毒物质.根据以上初步得出无瓣海桑不会对周围生物造成毒性危害.  相似文献   

17.
无瓣海桑模拟湿地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浓度(SW)、5倍浓度(FW)和10倍浓度(TW)3种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4个月,无瓣海桑模拟湿地系统对人工合成污水中污染物总净化率平均为N 84.6%,P 91.2%,Cd 91.2%,Pb 94.8%,Zn 84.9%,Cu 87.1%,其中土壤子系统在总净化率中所占比例平均为N 54.5%,P 76.5%,Cd 99.1%,Pb 99.6%,Zn 99.3%,Cu 99.2%。重金属有99%以上是积累在土壤中,表明土壤子系统是本模拟湿地系统净化的主体,这也是植物借以避免污染物伤害的原因之一。与不栽种植物的比较,栽种无瓣海桑的系统中土壤子系统的重金属净化率高,说明红树植物在模拟湿地净化系统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土壤中N、P被无瓣海桑吸收用于生长,栽种了无瓣海桑的土壤子系统的积累量比不栽种的子系统少。  相似文献   

18.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analysis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six Sonneratia species in China. A total of 100 primers were screened, of which 11 polymorphic and informative patterns were selected 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Four hundred and eighty five DNA bands were amplified, among which 481 bands (99.18%) were polymorphic. The average number of DNA bands amplified by each primer was 44.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were calculated and a dendrogram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UPGMA algorithm. The six Sonneratia speci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groups. Group I consisted of Sonneratia caseolaris, Sonneratia × gulngai, Sonneratia alba, and Group II included Sonneratia × hainanensis, Sonneratia ovata and Sonneratia apetala. In Group I, S. × gulngai was close to S. alba, and in Group II, S. × hainanensis was close to S. ovata.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estimated by the polymorphism of ISSR markers are basically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previously inferred by morphological data. Thus, ISSR approach is a reliable marker system that can be used to study genetic relationship in the genus Sonneratia.  相似文献   

19.
Scions of a southern (59° 40'N Lat.) and a northern (69° 39'N Lat.) ecotype of Salix pentandra L. were grafted on clonal rootstocks of the same ecotypes. Effects of photoperiod on elongation growth of the 4 combinations (south/south, south/north, north/south and north/north) were studied in a phytotron at 18° and 15°C. The photoperiodic response was primarily dependent on the ecotype of the scion, but this response was significantly modified by the rootstock. Cessation of apical growth was advanced by a northern clone and delayed by a southern clone as a rootstock.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ritical photoperiod for cessation of apical growth could be slightly decreased by a northern and increased by a southern rootstock.  相似文献   

20.
人工红树林的生长与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配合“十五”863项目研究红树林修复海水滩涂养殖水的营养污染,在深圳海上田园旅游区的科技试验区鱼塘构筑种植岛种植一年生红树植物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L.)、桐花树(Ageiceras corniculatum(L.)Blanco)、秋茄(Kandelia candelL.Druce)并监测了解其生长发育的情况及物候期;掌握危害红树林植物生长的主要病虫害.结果表明,海桑生长速度快,各生长形态指标都远大于秋茄和桐花树,并且具有良好的抗逆特性但怕冷冻.秋茄生长速度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怕水淹,成活率最低;桐花树抗逆性强,成活率最高.红树林植物幼龄时期容易受到病虫害严重威胁,要做好防治工作,保证红树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