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李建明  王文龙  王贞  罗婷  李宏伟  金剑 《生态学杂志》2013,24(12):3537-3545
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神府东胜煤田开采造成的弃土弃渣体产流产沙规律及其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 随降雨强度的增大,弃土弃渣体产流的起始时间呈递减趋势,且差异达几倍至十几倍.弃渣体比弃土体更快到达稳定流速,平均流速大小为弃土体>沙多石少弃渣体>沙少石多弃渣体.弃土弃渣体产流6 min后的径流率达到稳定,与降雨强度呈显著相关.弃土弃渣体侵蚀主要发生在产流开始后的前6 min,弃土体产流后前6 min的平均含沙量是6 min后的0.43~4.27倍,弃渣体为1.43~54.93倍.弃土体和沙多石少弃渣体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线性函数关系,沙少石多弃渣体呈幂函数关系.弃土体和沙少石多弃渣体的次侵蚀量与降雨强度之间分别呈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相关.弃土体侵蚀量与径流量呈线性函数关系.在降雨强度为1.0和1.5 mm·min-1条件下,弃渣体采用鱼鳞坑及植被防护的产流滞后降雨时间为24 min,减水效益为29.5%~52.9%,减沙效益为85.7%~97.9%.  相似文献   
22.
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11年1月、4-12月对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群落结构、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察到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62种,其中轮虫38种,枝角类11种,桡足类13种;后生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469.1 ind·L-1,生物量年均值为3.23 mg·L-1.从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组成以及QB/T值(为1)分析,库区水质处中营养型.根据轮虫的Shannon及Margalef多样性指数,库区水质属β-中污型.GAM和CCA分析均表明,水温对轮虫密度影响较大,是造成轮虫种类分布差异的主要因子;GAM分析也显示了枝角类密度和透明度、溶氧存在较好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3.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滇池湿地34个样点上开展了每月1次(共17次)的鸟类调查。迄今为止,滇池湿地共发现鸻鹬类850只次,隶属于5科11属20种。其中,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a和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为云南鸟类新分布;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和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为滇池鸟类新纪录。有18种(731只次)鸻鹬类集中分布在滇池整治过程中形成的福保湾湿地。福保湾湿地大面积浅水泥滩、开阔水域和稠密植被,交错形成了鸻鹬类偏好的生境格局,是导致3种鸻鹬类新分布和大量鸻鹬类个体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
缬沙坦沙库比曲片与依那普利叶酸片均属于复方创新药,即其中单药在组成复方后的疗效或适应证发生新的变化。针对临床需求、 疗效以及循证依据,详细剖析这两种复方创新药的组方特点,重点探讨复方创新药与一般复方药的区别,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和基于患者 人群特点的重大新药创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效果及对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钙蛋白I (Troponin I,TnI)、D-二聚体(D-Dimer,D-D)、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中危组急性肺栓塞患者106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搭配华法林治疗,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BNP、TnI、D-D、Hcy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37%,显著高于对照组(42.10%,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BNP、TnI、D-D、Hcy及肺动脉收缩压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动脉收缩压、动脉血氧分压水平较对照组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利伐沙班应用于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效果显著优于低分子肝素钙搭配华法林治疗,其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BNP、TnI、D-D、Hcy水平以及肺动脉收缩压。  相似文献   
26.
上海青草沙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2014~2015年每月对青草沙水库进行浮游植物采样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共鉴定出7门255种,其中2014年6门131种,2015年7门216种。2014年和2015年浮游植物的种类变化较大,但两年绿藻门种类数全年均占据优势。2014年和2015年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密度分别为(484.91±317.51)×10~4 cell/L和(1 545.50±637.09)×10~4 cell/L。2014年和2015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895 1±0.603 0) mg/L和(4.683 7±5.117 5) mg/L。两年内月份间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但2015年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各月份间的差异不如2014年显著。水库河流区浮游植物生物密度最低,但河流区、过渡区和湖泊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DA冗余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生物密度与水温、总氮等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7.
为了研究强抗逆植物沙冬青Am NAC3转录因子基因在抗旱性和抗寒性中的功能,首先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该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室内培养的沙冬青幼苗中,Am NAC3有一定量的基础表达,在干旱胁迫下其转录水平明显上调,而在低温胁迫下其表达上调较弱。然后利用5'RACE技术获得该基因的5'端序列及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RT-PCR方法克隆到其全长编码区(846bp)。将编码区片段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上,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拟南芥。进一步分析表明,转基因拟南芥对于干旱和低温胁迫的抗性表型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但其离体叶片的失水率和气孔开度均大于野生型。此外,转基因幼苗中气孔开闭相关基因ABI1和ABI2的表达量降低。这些结果表明,Am NAC3可能主要在响应干旱胁迫和调节气孔开闭及叶片保水性中发挥功能,而在抵抗低温胁迫中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8.
甘肃河西走廊经过60多年的防沙治沙,在绿洲边缘形成了一条积沙带。其中,民勤绿洲边缘积沙带相对最典型、最完整。积沙带上的植被不仅是积沙带的形成因素,更是维持积沙带稳定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沙带上植被的健康状况,决定着积沙带的稳定性。为了分析积沙带上的植被状况,在民勤绿洲边缘积沙带上等间距设定了11条样线,通过60多个样方的植被调查,对民勤绿洲边缘积沙带上植物群落进行了健康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民勤绿洲边缘积沙带上的植被普遍是不健康的,民勤绿洲边缘人工固沙林积沙带上的植被健康状况相对好于天然灌丛积沙带上的植被健康状况,乔灌混交林积沙带上的植被健康状况最差。民勤绿洲下游积沙带上的优势种植物柽柳严重枯死,健康状况最差,积沙带潜在风蚀活化的危险。农田弃耕后,沙区农田边缘防护林及其积沙带的保护是一个新的值得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水通道蛋白(AQP)在沙蒿响应干旱胁迫中的作用机制,该研究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沙蒿为试验材料,采用RACE技术对其AQP基因进行扩增,获得沙蒿AQP全长克隆并对AQP蛋白进行结构预测和分析;采用qRT-PCR对沙蒿AQP基因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以及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功克隆获得沙蒿AQP基因长746 bp的片段1和长534 bp的片段2,经拼接后得到全长cDNA序列,沙蒿AQP基因总长为864 bp。(2)亚细胞定位表明沙蒿AQP基因定位于细胞膜上;同源比对显示沙蒿与向日葵、莴苣、橡胶树等植物的AQP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构预测表明AQP蛋白含6个跨膜螺旋结构且亲水性较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AQP蛋白二级结构的主要构成元件。(3)qRT-PCR分析表明,沙蒿AQP基因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根、茎、叶中表达均上调,且叶中AQP基因表达量上调幅度最大。研究表明沙蒿AQP基因结构特征及其表达模式都是沙蒿对干旱胁迫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30.
The Sandfish's Skin: Morphology, Chemistry and Reconstru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andfish is a lizard having the remarkable ability to move in desert sand in a swimming-like fashion. The most outstanding adaptations to this mode of life are the low friction behaviour and the extensive abrasion resistance of the sandfish skin against sand, outperforming even steel. We investigated the topography, the composition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andfish scales. These consist of glycosylated keratins with high amount of sulphur but no hard inorganic material, such as silicates or lime. Remarkabl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hows an almost complete absence of attractive forces between the scale surface and a silicon tip, suggesting that thi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unusual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The unusual glycosylation of the keratins was found to be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 the described phenomenon. The scales were dissolved and reconstituted on a polymer surface resulting in properties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scale. Thus, we provide a pathway towards exploitation of the reconstituted scale material for futur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