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效果及对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钙蛋白I (Troponin I,TnI)、D-二聚体(D-Dimer,D-D)、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中危组急性肺栓塞患者106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搭配华法林治疗,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BNP、TnI、D-D、Hcy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37%,显著高于对照组(42.10%,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BNP、TnI、D-D、Hcy及肺动脉收缩压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动脉收缩压、动脉血氧分压水平较对照组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利伐沙班应用于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效果显著优于低分子肝素钙搭配华法林治疗,其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BNP、TnI、D-D、Hcy水平以及肺动脉收缩压。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将纳入病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给予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和观察组(n=50,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10 d。对比两组疗效、血液流变学、内皮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纯音听阈值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10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观察组治疗10 d后纯音听阈值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治疗10 d后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0 d后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sVCAM-1)、内皮素-1(ET-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 d后CD8+较对照组低,CD3+、CD4+/CD8+、CD4+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可有效改善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效果确切,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5(PDCD5)、1-磷酸鞘氨醇(S1P)、骨桥蛋白(OP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到2017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7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90)和对照组(n=80)。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乌司他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PDCD5、S1P、OPN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水平的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71.25%,P0.05);两组血清PDCD5、S1P、OPN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EV1、FVC、FEV1/FV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咳嗽、哮鸣音及胸闷气短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布地奈德治疗,可能与其有效改善患者血清PDCD5、S1P、OPN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辽东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辽东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样地调查并结合辽宁省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利用异速生长方程和植被类型法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碳密度及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辽东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300.050Mg· hm-2,各层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土壤层(232.452 Mg·hm-2)>乔木层( 63.237Mg · hm-2)>凋落物层(3.529 Mg·hm-2)>灌木层(0.558 Mg · hm-2)>草本层(0.274Mg·hm-2).乔木层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灌木层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小,土壤、草本和凋落物层碳密度在不同龄组间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辽东山区305.852×104 hm2的生态系统碳储量为917.709 Tg C,其中生物量碳储量为206.751Tg C,土壤碳储量为710.959 Tg C,土壤碳储量是生物量碳储量的3.44倍.通过比较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发现,利用森林清查资料,由于低估了幼龄林的乔木碳密度,导致辽东山区的乔木碳储量低估,且以往研究中用简单的换算系数高估了林下植被碳密度,但远低估了土壤碳密度.  相似文献   
5.
选取新鲜薏米和玉米为原料,以人造奶油代替部分乳脂,依据黏度、膨胀率和感官质量等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获得复合稳定剂的最佳配比为:即瓜尔豆胶:海藻酸钠:卡拉胶:单甘脂:蔗糖酯=6∶3.6∶4∶16∶1,乳化稳定剂添加量为0.4%。双米保健冰淇淋的最佳配方为:脱脂乳粉10%、薏米乳18%、玉米汁17%、人造奶油4.0%,产品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5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均接受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状况,治疗前后肺功能、炎症因子、血气指标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50例患者中,临床控制70例,好转6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86.67%(130/150),哮鸣音消失时间为(5.17±0.64)d、ACT评分(27.85±3.86)分、住院时间为(5.73±0.75)d。治疗后,患者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嗜酸性粒细胞(EOS)、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治疗前(P0.05)。150例患者中,发生支气管痉挛2例,咽喉部疼痛3例,无猝死、大咯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并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贾娟  毕润成 《生物学杂志》2011,28(5):34-37,46
采用时空互代原理,结合数量分类TWINSPAN的方法,确定了霍山该研究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系列,并对该演替系列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物多样性、生活型功能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植物群落的科、属、种在演替进程中均明显增加,群落组成种类约180多种,温带分布属占优势,显示了温带性质。该地区的植物群落演替系列共划分为12个不同的群丛,呈现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的演替过程。人工造林加快了演替进程,出现了从人工油松林开始的演替系列。在生活型功能群组成上,该区森林群落高位芽种类最多,地面芽次之,表明该地区夏季水热条件良好、冬季漫长、寒冷、干旱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老年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支原体肺炎患者80例,年龄60~79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应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红霉素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莫西沙星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实验组患者退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临床治疗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莫西沙星能显著提高老年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依据红楼饮食,以大黄米、小米、糯米、燕麦、大豆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挤压膨化技术制作红楼复合保健早茶的生产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三米(大黄米、小米、糯米)挤压膨化工艺参数为:米粉的比例为2∶1∶1、含水量为20%、转速为300r/min、温度为150℃,以此参数制得的复合膨化米粉的溶解性和口感最佳。依据感官质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红楼复合保健早茶的最佳配比为:复合膨化米粉为65%、燕麦为11%、豆粉为1.5%、糊精0.5%和混合料包为2%。红楼复合保健早茶有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具有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糖类(即碳水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生物化学降解形成不同结构的单糖。土壤中的中性单糖也叫中性糖, 主要包括木糖、核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和鼠李糖。其中, 植物来源的糖主要为五碳糖, 如木糖和阿拉伯糖; 微生物来源的糖主要包括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鼠李糖等六碳糖。研究中常利用六碳糖和五碳糖的比例指示微生物和植物对土壤有机碳的相对贡献。中性糖是微生物重要的碳源和能量来源, 在团聚体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文整合了近30年土壤中性糖的研究进展, 对比了提取中性糖的常用方法, 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土壤组分中中性糖的含量、来源和周转特征, 综述了影响中性糖含量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 中性糖在耕地土壤中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针叶林、阔叶林、草地和灌丛4种土地利用类型。(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木糖)(GM/AX)在不同土地利用间差异不显著, 而(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RF/AX)则表明草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含量高于针叶林和耕地。不同密度的土壤组分中, 轻质组分中中性糖的含量比重质组分高, 重质组分中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较多; 就不同粒径(或团聚体)而言, 黏粒(或微团聚体)中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含量更丰富。有关影响土壤中性糖含量和分布的因素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人为活动(如耕种和放牧等), 而有关温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