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目的:建立人CTRP4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为脂肪细胞因子CTRP4的体内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构建人CTRP4的转基因小鼠线性化表达载体,再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载体注射入小鼠受精卵,从而构建人CTRP4的首建鼠( Founder )并与野生型小鼠交配繁殖得到F1代阳性小鼠,再通过近亲繁殖与测交的方法,得到CTRP4转基因纯合子小鼠,并通过PCR和western blot 的方法对纯合子小鼠进行鉴定。结果得到人CTRP4转基因小鼠纯合子小鼠两个品系,western blot鉴定该转基因小鼠心脏,肝脏,脑,肾脏等多种组织中均呈现CTRP4高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人CTRP4转基因小鼠纯合子小鼠。  相似文献   
62.
褐色脂肪细胞通过其线粒体内膜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 1,UCP1)的解偶联作用,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在维持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存在于皮下脂肪组织中的某些白色脂肪细胞也能够诱导UCP1的高表达,这种现象被称为"米色化"。miRNAs是一种小的非编码RNA,可通过直接降解mRNA或抑制其翻译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miRNAs通过对褐色脂肪细胞分化和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在褐色脂肪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维持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研究也发现了某些miRNAs在白色脂肪细胞的米色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miRNAs在褐色脂肪细胞的分化调控、功能维持以及在白色脂肪细胞米色化中的作用和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3.
两种脂肪细胞内脂滴染色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油红O染色法和尼罗红染色法对脂肪细胞内脂滴染色的优劣,探讨科研工作中更优的脂滴染色方法。方法采用经典的"鸡尾酒"法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诱导分化8d后,对细胞内脂滴进行油红O染色和尼罗红染色,观察脂滴形态并测定甘油三酯含量。结果两种染色方法中甘油三酯的测定结果一致。但油红O染色过程较为繁琐、耗时较长,染料不易清洗干净,导致染料残留,从而引入实验误差,影响测定结果;而尼罗红荧光染色操作简单、耗时短以及背景更洁净。结论尼罗红荧光染色法应用于脂肪细胞内脂滴的鉴定和定量测定更加简单、便捷。  相似文献   
64.
闫楠  朱必才  王宇峰 《遗传》2009,31(6):587-594
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方式属于雄性异配型性别决定, 依赖于Y染色体, SRY基因是性别决定中最重要的基因。文章报道了棕色田鼠指名亚种有Y染色体, 但是Y染色体上没有SRY基因, 性别决定不依赖于SRY基因, 排除了R-spondin 1基因是性别决定基因, 同时讨论了棕色田鼠指名亚种SRY基因缺失后可能的性别决定 机制。  相似文献   
65.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产后2 日(L2)、6 日(L6)、10 日(L10)、14 日(L14)和20 日(L20)的棕色田鼠母鼠对2 日龄、6 日龄、10 日龄和14 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行为和衔回行为,探讨了哺乳期棕色田鼠的母性行为与非亲缘幼仔的发育(日龄或个体大小)及母鼠产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哺乳前期(L2,L6),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大小显著影响母鼠的攻击行为(P < 0.05);在哺乳中期(L10,L14)及后期(L20),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对母鼠的攻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P > 0. 05)。在整个哺乳期,母鼠对14 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最高(P < 0.05)。产后不同时间的母鼠对同一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没有显著差异(P > 0.05)。这些结果表明,哺乳期内的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攻击与幼仔的发育有关,与母鼠的产后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66.
小型哺乳动物能够通过行为策略的进化适应周围的环境。其中,种内社会组织也可随环境参数的变化而变化。河南灵宝程村气候干燥、海拔高,而新郑则气候湿润、海拔低。来自河南灵宝程村的棕色田鼠种群和来自新郑的种群是否在社会行为、情绪、以及性二型上有所差别,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旷场实验
和熟悉选择试验比较了两个种群的情绪、运动能力以及对熟悉鼠和陌生鼠的选择。统计结果表明,程村种群的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重,而新郑种群的雄性体重比程村种群的重。在旷场实验中,程村种群比新郑种群表现出较多的焦虑样行为。配偶选择实验中,新郑种群不论雌雄都表现出了对陌生异性的喜好。程村种群雄性则更愿意选择熟悉的个体。而且,程村的雌性待在陌生箱攻击陌生鼠的时间远大于熟悉鼠。以上结果表明,两个野生种群在体重、情绪以及对熟悉鼠和陌生鼠选择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种群间差异。  相似文献   
67.
棕色田鼠对熟悉和陌生异性尿液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宝军  邰发道 《兽类学报》2006,26(3):285-291
本文通过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尿液的方式,探讨了棕色田鼠尿液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在气味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棕色田鼠对熟悉异性鼠的尿液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在非接触情况下这种倾向不明显;雌雄棕色田鼠在非接触情况下共处后,在直接接触尿液时,雌雄鼠都对异性熟悉鼠的尿液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通过实验发现:棕色田鼠不但能够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识别熟悉和陌生异性鼠尿液,而且能够通过感知个体产生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而对陌生的异性个体形成记忆,在以后通过其尿液对其进行识别,而在此过程中尿液中非挥发性成分可能也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8.
棕色田鼠雄性幼体不同发育期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雄性棕色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进行组织学观察, 探讨棕色田鼠出生后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发育规律。实验以出生后当天(0 日龄) , 5 日龄, 15 日龄, 25 日龄以及成年棕色田鼠为研究对象,副嗅球采用Pischinger 氏染色法染色, 犁鼻器用H. E. 染色法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 棕色田鼠出生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就已具有成体的基本结构, 随着动物个体的发育, 犁鼻上皮逐渐增厚, 犁鼻管变长, 犁鼻上皮中神经元密度增加; 腺体逐渐增大, 犁鼻管腔填充物增多, 犁鼻管背外侧的静脉血管逐日增大, 管腔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血管; 副嗅球长宽都增加, 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逐渐增长, 各层细胞密度变化稍有不同;出生后15 日内, 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增加, 15 日龄以后又开始降低, 25 日龄及成体的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与5日龄的相似; 颗粒细胞层细胞密度持续增高。实验结果提示, 棕色田鼠5 日龄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已具有了完整的结构, 到25 日龄时可能达到了功能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69.
70.
棕色固氮菌在正常培养条件下能产生一种含肽物质,经浓缩及CM-和DEAE-纤维素柱分离纯化后,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中处于5%蔗糖溶液中(ρ=1.010~1.017gcm~(-3)),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呈现一条带。含肽物质是由脂类、多肽和糖所组成。脂:肽:糖比例为1.76:1.00:0.27。脂类以磷脂为主,主要成分为磷脂酰乙醇胺。多肽含有十三种氨基酸,分子量约为4000道尔顿,圆二色散谱表明只有α螺旋结构。糖为乳糖。电子显微镜观察含肽物质为大小形状不一的颗粒状(直径为20~25 nm)和盘绕的聚合体。这种含肽物质可能是来自该细菌胞壁质中的脂多糖络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