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杂色鲍足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石和荣  李海云  柯浩  温山鸿 《动物学报》2006,52(5):I0001-I0002,968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隶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科、鲍属。鲍的足是柔韧性很好的器官,它具有运动、支持、感觉与辅助捕获功能,是鲍生活中匍匐和吸附岩石等固着物的重要部位,因其首先接触环境而成为脓疱病、裂壳病、弧菌病等病病原体的主要侵袭部位,这些病可造成十分严重的鲍死亡现象。国内学者对鲍足的研究文献较少,仅有关于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足的组织学(崔龙波等,1997)及皱纹盘鲍足的粘液细胞的片断研究(王宜艳等,2004)报道。  相似文献   
62.
杂色鲍齿舌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鲍的消化生理学、鲍的齿舌形态构造与鲍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石蜡切片、Harris苏木素-伊红染色,光学显微技术及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较全面地观察研究了杂色鲍的物理消化器官-齿舌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大龄幼鲍”和“成鲍”的齿舌齿式为:∞+5+1+5+∞,即齿舌由1列中央齿,每边5列侧齿和不定数的缘齿构成。随着鲍龄的增加,齿舌的长带状的基本形态保持不变,但长度和宽度都有所增加,长度的增加是由其齿舌横排数目的增加,舌齿大小的扩大及邻近横排舌齿的间距的增加造成;齿舌宽度的增加是由其舌齿宽度的扩宽,第3到第5侧齿的定期增加,缘齿数目的稳定线性增加造成。  相似文献   
63.
色曲霉素(ST)是一种致癌致畸的真菌毒素,已报道的检测ST的技术有TLC、HPLC、ELISA以及毒素基因的PCR检测技术。初步探索了酶生物传感器三电极系统对ST的电化学分析。在实验中,应用多壁碳纳米管作为分子识别元件ADTZ的固定化基质和传感器的电子传递体构建了Au工作电极,对ST进行CV和DPV分析,结果表明:ST在-600mV位置有一明显的特征还原峰电位,线性检测范围是8.32×10-5~6656×10-5mg/mL,检测下限为8.32×10-5mg/mL,响应时间10s,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4.
种间竞争会导致鸟类对自身的生存策略进行多方面调整,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不同鸟类的同域共存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2011年的3-7月,在辽宁省东部山区以悬挂人工巢箱的方法招引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 major),通过比较这两种鸟类在繁殖时间、繁殖参数和巢址选择上的差异,分析其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繁殖对策,探讨这两种鸟类同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生态位的部分分离是大山雀和杂色山雀能够长期共存的基础.两者都是在繁殖期到来立即开始繁殖,均出现两次繁殖高峰,采用消减窝卵数的对策来适应环境质量的下降.对繁殖参数的分析表明,两种鸟类的繁殖对策都为k-选择,但大山雀略偏向r端,大山雀倾向高窝卵数、低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杂色山雀倾向低窝卵数、高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两种鸟类都选择在林龄较长的森林中筑巢,但是大山雀较注重巢址的安全性能,巢距地面较高,周围乔木密集;杂色山雀较为注重植被类型的选择,巢址多选择在植被多样、灌木生长茂盛的针阔混交林中,推测可能与杂色山雀的食物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65.
海洋真菌杂色曲霉F62丁内酯类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巩婷  董世豪  朱平 《菌物学报》2014,33(3):706-712
为了深入研究相似蜂海绵相关真菌杂色曲霉F62的活性代谢产物,采用硅胶柱、凝胶柱色谱和HPLC等分离手段对其大米固体发酵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并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从中共得到6个丁内酯类化合物,分别为丁内酯Ⅰ(1)、丁内酯Ⅱ(2)、丁内酯Ⅲ(3)、丁内酯Ⅳ(4)、丁内酯Ⅶ(5)、Aspernolides A(6),其中化合物1在10μmol/L时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为8.73μmol/L。  相似文献   
66.
杜萍  陈艳秋  李玉 《菌物学报》2007,26(2):302-305
鲍氏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 Pilát在系统分类学上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是大型珍稀药用真菌(戴玉成,2003)。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鲍氏层孔菌有抑制肿瘤、保护肝脏、提高免疫力等多方面药用功能。层孔菌属的子实体多呈蹄形,宏观上区分有困难,目前对鲍氏层孔菌的分类和命名有很多争议(戴玉成,2003),有必要从DNA分子水平上对鲍氏层孔菌种质资源进行研究,探索属内各种间的遗传差异。本文简要报道鲍氏层孔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扩增条件优化,为采用RAPD技术进行鲍氏层孔菌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7.
在育雏期,晚成鸟的子代一般都是由双亲共同来抚育,子代为了更好地存活,会用自己的方式竞争获得更多的食物和更好的生存空间,同时亲代也会根据子代的乞食信号来分配食物。2011年3~7月采用针孔摄像技术录制了杂色山雀(Parus varius)育雏期巢内亲代与子代间的行为,统计了亲鸟站位、雏鸟站位、雏鸟乞食强度及亲鸟的喂食情况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雌雄亲鸟在巢中的站位各有特点,雄鸟在整个育雏期都喜欢站在距离巢口较近的位置;雌鸟站位不太固定,前期离巢口相对较远,中期和后期离巢口相对较近;(2)雏鸟离亲鸟越近,乞食强度越大,获得食物的机会就越多;离亲鸟越远的雏鸟越不爱乞食,所以站位对雏鸟的食物获得影响最大;(3)雌鸟承担主要的育雏任务,喂食频率远大于雄鸟;(4)育雏期的不同阶段雏鸟乞食强度、亲鸟喂食频率变化很大:中期雏鸟乞食强度最大,亲鸟喂食频率最高,后期雏鸟乞食强度最弱;(5)整个育雏期雌性亲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行为,但雄性亲本在中、后期更偏爱体型大的雏鸟。可见杂色山雀子代的行为和体型大小影响着亲代的食物分配,亲代也会根据雏鸟日龄调整站位和喂食行为。  相似文献   
68.
盐度对九孔鲍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海带为饵料,在不同盐度(21、25、29、33、37、41)条件下,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s)进行了摄食-生长实验,测定了摄食能、排粪能、排泄能、粘液能、代谢能、壳能和软体部生长能,各组分占摄食能的比例、总生长效率(K1)和净生长效率(K2),建立了九孔鲍能量收支方程。结果表明:从占摄食能的比例而言,排粪能、排粪能、排泄能、粘液能、代谢能在盐度21与其他盐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从占摄食能的比例而言,软体部能、K1K2在盐度37时最大,在盐度21时最小,与其他盐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盐度25、29、33和37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从鲍摄食、代谢和生长三方面均衡考虑,盐度25~37为鲍适宜养殖的范围。  相似文献   
69.
应用薄层层析技术快速检出杂色曲霉素产毒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群飞  蔡一新 《真菌学报》1996,15(3):227-231
直接硅胶板薄层层析快速检出杂色曲霉素产毒菌株,简化了培养,萃取纯化等繁琐步骤,大大缩短样品检测所需时间,做到快速灵敏,检验时取生长待测菌株的琼脂块,直接以硅胶薄层析展开浸出溶液,显色后产毒株色谱带中毒素斑点清晰易辨,所用试剂,设备简单,费用低廉,容易掌握,尤其适用于大量菌株的分离筛选,应用此方法,检测了222个真菌菌株的产毒能力。  相似文献   
70.
真菌和氮素在食物链中与胃癌病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等根据假设,即真菌与氮素通过食物链过程进入人体,由于真菌毒素或其代谢产物与胃内亚硝酸盐、胍类、胺类等合成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并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胃癌,在我国胃癌高,低发区进行了综合考察。本文报告考察结果,发现胃液内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检出率最高,高低发区对比差异显著(p<0.001)。此菌与胃液的pH值、酸度、NO_2~-含量、胃粘膜活检结果关系密切。已知杂色曲霉产的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可诱发大鼠的腺胃癌,因此考虑此菌与人胃癌的发生可能有关,但是否为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