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刘凡  周新虎  陈翔  陈坚  堵国成  方芳 《微生物学报》2018,58(12):2087-2099
【目的】解析江苏洋河酒厂浓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建立酒醅微生物与主要有机酸合成的关联性。【方法】通过宏基因组测序获得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寻找酒醅中影响主要有机酸合成的关键微生物。【结果】根据微生物组成结构变化和有机酸合成变化规律,可将白酒窖内发酵分为两个时期(0–14 d和15–60 d)。其中窖内发酵0–15 d与主要有机酸合成相关的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15–60 d的。窖内发酵过程与主要有机酸合成相关的微生物包括7个菌属,分别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酵母属(Saccharomyces)、Naumovozyma、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嗜冷芽孢杆菌属(Psychrobacillus)和根霉属(Rhizopus)。【结论】本研究识别了白酒窖内发酵过程中与主要有机酸合成相关的核心和关键微生物,可为阐明白酒窖内发酵产酸机理和保障白酒品质的稳定性奠定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2.
稻、麦根系H~ 的分泌与介质磷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小麦根系H~ 的分泌量随供磷水平的降低而增加,并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在自然光照下H~ 分泌量随光强度增加而增多,同时强光比黑暗时H~ 分泌对磷供应水平更为敏感。磷供应不足还诱导水稻根系柠檬酸分泌量增加,而苹果酸则差异不明显。难溶性磷的溶解率与根系H~ 和柠檬酸分泌所导致的根际pH下降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有效磷不足的条件下可明显提高稻、麦根际土壤中难溶性磷的利用率,其中丰产型小麦和粳稻品种对土壤中磷利用的根际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3.
对火龙果酵素发酵487 d过程中总酸、有机酸、总多酚等功能成分的变化及其与抗氧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其中抗氧化能力通过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来检测;此外,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不同发酵时间的火龙果酵素总酸含量、pH、总多酚含量、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5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火龙果酵素发酵液中总酸、总多酚含量总体上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发酵液的pH呈缓慢降低的趋势,从3.75降到3.40;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有机酸,从火龙果原料和火龙果酵素发酵液中分别检测到9种和8种有机酸,原料中苹果酸的含量较多,发酵液中乳酸和醋酸的含量较多.与原料相比,酵素发酵液中新检测到了莽草酸;富马酸和抗坏血酸在原料中含量极少,酵素发酵液中则未检测到;火龙果经发酵后,检测到的8种有机酸的含量均有所增加.抗氧化分析结果表明:火龙果酵素发酵过程中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总体上呈逐步增加趋势;火龙果酵素发酵过程中总多酚含量、总酸含量、莽草酸和醋酸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呈中度相关,总多酚含量还原力之间呈中度相关.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从检测指标中提取出2个因子,代表了抗氧化因子和环境因子;发酵至359d时,综合评价指标达到最高值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4.
探究sRNA GLmZ对大肠埃希菌(E.coli)代谢乙酸和柠檬酸的影响,为工业生产乙酸和柠檬酸提供依据。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和比较E.coli M15、转染空质粒的E.coli M15和转染sRNA GLmZ质粒的E.coli M15在各生长阶段代谢产生乙酸和柠檬酸的含量。与E.coli M15相比,转染sRNA GLmZ质粒的E.coli M15在对数期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种细菌代谢产生的两种有机酸均有显著差异,再进行简单效应检验,转染sRNA GLmZ质粒的E.coli M15代谢产生的乙酸量降低,代谢产生的柠檬酸量显著增加(P0.01)。转染质粒可降低细菌的生长速度;sRNA GLmZ可以促进E.coli M15柠檬酸的产生,但也抑制乙酸的产生,因而提出将sRNA GLmZ质粒转染至细菌中,改造细菌乙酸和柠檬酸代谢途径的设想,为工业生产乙酸和柠檬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5.
刘畅  于涛  高战武  于达夫  蔺吉祥 《生态学报》2016,36(21):6786-6793
为明确燕麦幼苗对松嫩盐碱草地3种主要盐分Na Cl、Na HCO_3和Na_2CO_3的适应机制,设定不同浓度梯度(48—144 mmol/L)的胁迫处理液,测定燕麦幼苗的生长与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尽管试验设定的Na Cl浓度并不影响幼苗的存活率,但在各组胁迫处理下,随着浓度的增加,燕麦幼苗的分蘖数、植株高度、茎叶与根系的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Na_2CO_3Na HCO_3Na Cl。另外,与Na Cl胁迫相比,Na_2CO_3与Na HCO_3胁迫下茎叶与根中积累了更多的有毒Na~+,同时K~+下降幅度也更大,并且根系中含有更高的Na~+与更低的K~+以及更高的Na~+/K~+。在Na Cl胁迫下,燕麦幼苗积累大量的无机Cl~-和脯氨酸来维持细胞内的渗透与离子平衡,而Na HCO_3与Na_2CO_3胁迫造成了燕麦幼苗体内阴离子的亏缺,此时幼苗主要通过积累大量的有机酸和更多的脯氨酸来维持渗透与离子平衡。上述结果表明,碱性盐Na_2CO_3与Na HCO_3对植物的胁迫伤害程度大于中性盐Na Cl,并且Na_2CO_3的毒害效应最强,而燕麦幼苗对不同的盐分胁迫伤害也有会产生不同的生理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76.
接种炭疽菌前与苹果果实品种的病情指数呈正相关的生化物质是果实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r=0.9978),负相关的生化物质是果实中的木质素(r=-0.9811)和绿原酸含量(r=-0.9939),接种前果实的总酸含量与品种的病情指数无关;接种后48和96 h的寄主体内可溶性总糖和有机酸含量有增有减,病情指数不同的品种变幅不同,接种96 h后果实中总酸含量与品种的病情指数呈现负相关(r=-0.9412),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都呈上升趋势,抗病品种的增幅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77.
微生物溶解磷矿粉能力与pH及分泌有机酸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 74株溶解磷矿粉的微生物 ,发现它们的溶磷能力差异很大 ,主要决定于菌株本身的特性 ,与其来源无关 ,真菌普遍比细菌要强。真菌的溶磷能力与其培养介质的 pH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但细菌的这种关系非常弱。二者都产生多种有机酸 ,真菌主要分泌草酸、丙二酸和乳酸 ,而细菌主要分泌草酸、酒石酸、丙二酸、乳酸和乙酸 ,不同菌株分泌有机酸的数量和种类差异很大 ,但溶磷量与有机酸总量或单个有机酸浓度之间 ,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性 ,唯独柠檬酸与真菌的溶磷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不同菌株有完全不同的溶磷机理 ,可能多种机理并存。  相似文献   
178.
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根分泌物的影响,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成功地建立了菌根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与转移Ri T-DNA胡萝卜根器官之间的无菌单主寄生培养方法。接种发芽的孢子四个月后,对根段染色观测,发现萌发孢子的菌丝能够入侵到根段的皮层细胞内,根细胞内有菌丝的折叠卷曲现象,并开始形成了新的孢子。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测定各处理营养液中根分泌物的成分,发现菌根分泌的苹果酸和乙酸含量高于对照处理,菌根营养液的pH升高幅度也大于未接种的对照根。  相似文献   
179.
植物耐铝的生物化学与分子机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某些耐铝植物在铝胁迫下分泌有机酸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抗性机制.从根系分泌出来的有机酸能与根际的Al3 结合,形成无毒性的螯合物,从而减轻了铝对根系的毒害.但是,铝诱导有机酸分泌的中间环节及调节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一些证据表明,铝能激活根尖细胞质膜内的阴离子通道,因而可以调节有机酸的分泌.近年来,人们开始注意一些信号分子如蛋白激酶、水杨酸等介导铝诱导有机酸的分泌,已经获得一些成果.同时,铝胁迫基因的分离和鉴定也为人们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认识铝胁迫下植物的抗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0.
丛枝菌根真菌对三叶草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比较洗根法、层析纸法和琼脂膜法收集土培条件下生长的菌根化和非菌根化三叶草根分泌物的效果。试验采用三室根箱装置 ,将根系与菌丝生长空间分开 ,三叶草生长 5 6d后 ,打开三室根箱装置 ,由于尼龙网的阻挡作用使根系均匀垫积在尼龙网内侧并形成根垫。分别采用洗根法、层析纸法和琼脂膜法 3种方法收集三叶草根系分泌物 ,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分泌物中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顺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柠檬酸、丁二酸等有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 :3种收集方法收集的三叶草分泌的有机酸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从检测到的有机酸种类来看 ,琼脂膜法收集检测到苹果酸、乙酸、顺丁烯二酸、柠檬酸、丁二酸和乳酸 6种有机酸 ;洗根法收集的分泌物检测到酒石酸、苹果酸、乙酸、顺丁烯二酸、柠檬酸、丁二酸和乳酸 7种有机酸 ;层析纸法收集的分泌物检测到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和乳酸 4种有机酸。从收集到的有机酸数量来看 ,洗根法收集到的有机酸总量为 2 9.97~ 2 32 .7μg/( gfw· 2 h) ;琼脂膜法集到的有机酸总量为 1 .5~ 7.3μg/( cm2· 2 h) ;层析纸法收集的有机酸总量为0 .2 3~ 6.5 8μg/( cm2 · 2 h)。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对三叶草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的组分和含量都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