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解脲脲原体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近年来其耐药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寻找一种全新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体外活性的影响。选取解脲脲原体两种生物群(Parvo生物群及T960生物群)代表菌株,包括标准株及临床株,与系列稀释的2.5~0.039 062 5 mmol/L光敏剂甲苯胺蓝孵育20 min或60 min,再以(633±10)nm红光照射,设置48、102、204和408 mJ/cm2共4组能量密度,48 h后判读结果。观察不同解脲脲原体与甲苯胺蓝孵育时间、甲苯胺蓝浓度、光照能量密度对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灭活解脲脲原体效果的影响,并观察两种生物群对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敏感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在体外对解脲脲原体有明显灭活作用。在光照能量密度及解脲脲原体与甲苯胺蓝孵育时间固定的前提下,这种灭活作用随甲苯胺蓝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单一633 nm红光光源在408 J/cm2及以下的能量密度对解脲脲原体的活性无明显影响。在甲苯胺蓝浓度及解脲脲原体与甲苯胺蓝孵育时间固定的条件下,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的灭活作用随光照能量密度(48~408 mJ/cm2)的增加而增强;随甲苯胺蓝孵育时间(30~60 min)延长,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的灭活作用有增强的趋势。结果提示,解脲脲原体两种生物群对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的敏感性相似。本研究证实,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在体外能有效灭活解脲脲原体,有望成为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2.
变藻蓝单体亚基的光谱特性,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出具有荧光活性的变藻蓝蛋白的两种亚基α、β,这两种亚基的分子量分别为17600和18000。在高浓度的脲、β-巯基乙醇和低pH值(5.0)的条件下蛋白发生变性,没有荧光,复性后,最大吸收峰分别在610nm和616nm,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640nm和643.9nm。α亚基的荧光强度比β亚基的高得多,二者的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0.60和0.26,荧光寿命相差的也很大,α亚基的荧光寿命为1.4ns而β亚基的为1.0ns,讨论了蛋白与发射团构象的作用关系及其对光谱学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郑宏 《昆虫学报》1950,63(10):1194-1200
【目的】橙带蓝尺蛾Milionia basalis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地区严重危害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和竹柏Podocarpus nagi,扩散蔓延速度快,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研究旨在评估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aFZ-13菌株对橙带蓝尺蛾幼虫的致病力,探寻橙带蓝尺蛾生物防治新资源。【方法】通过绿僵菌MaFZ-13不同浓度(1.0×105~1.0×109孢子/mL)孢子悬浮液接种橙带蓝尺蛾幼虫,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对生物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林间喷施1.0×108孢子/mL绿僵菌孢子悬浮液进行林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橙带蓝尺蛾幼虫累计死亡率随着绿僵菌MaFZ-13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的增加和接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接种1.0×109孢子/mL孢子悬浮液8 d后以及接种1.0×108孢子/mL孢子悬浮液10 d后,幼虫死亡率均达到100%;接种1.0×107孢子/mL孢子悬浮液15 d后幼虫死亡率为95.6%。应用TDM模型对生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并由模型估算出了该菌株对橙带蓝尺蛾幼虫的致死剂量和致死时间。绿僵菌MaFZ-13菌株接种4, 5, 6和7 d后的半致死剂量(LC50)对数估计值分别为7.99, 7.12, 6.46和5.83。以1.0×107, 1.0×108和1.0×109孢子/mL的孢子浓度接种时,绿僵菌MaFZ-13菌株对橙带蓝尺蛾幼虫的LT50值分别为5.19,3.99和2.81 d。林间用1.0×108孢子/mL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喷洒9 d后橙带蓝尺蛾幼虫死亡率可达到85.8%,防治效果为85.05%。【结论】绿僵菌MaFZ-13对橙带蓝尺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林间防治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铁还原细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4在细胞外诱导形成含铁矿物的矿物相、化学成分和形貌结构等特性及其变化,深化对铁还原细菌细胞外诱导矿化过程的认识。【方法】在以30 mmol/L乳酸钠为电子供体,10 mmol/L水合氧化铁为电子受体,[HCO_3~–]为30 mmol/L,[PO_4~(3–)]为5 mmol/L条件下,30°C恒温下厌氧培养,进行细菌生长和细胞外诱导矿化实验,定期采样测量反应体系的pH、生物量、Fe(Ⅱ)浓度;采用激光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不同时间点的矿化产物进行分析。【结果】MR-4在还原Fe(Ⅲ)的过程中,细胞快速生长,表明MR-4的Fe(Ⅲ)还原和乳酸氧化过程相互耦合,从而进行细胞生长,并在细胞外诱导矿物形成。对不同阶段矿化产物的综合分析表明,反应进行到约8 d时,无定形-弱结晶的水合氧化铁部分地转化为纳米尺寸的磁铁矿晶体颗粒;约16 d时,反应体系中开始出现蓝铁矿晶体颗粒;约20 d后,几乎所有矿物转化为纤维状或者叶片状的蓝铁矿。【结论】铁还原细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4细胞外诱导矿化过程受环境条件控制,当以乳酸钠和水合氧化铁分别作为电子供体和受体,相对高的[PO_4~(3–]/[HCO_3~–](1:6)时,水合氧化铁先转化为磁铁矿,最后大量转化为蓝铁矿。本研究为全面认识铁还原细菌的生物诱导矿化过程和评估其参与铁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55.
干旱胁迫下AMF对云南蓝果树幼苗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珊珊  康洪梅  杨文忠  向振勇 《生态学报》2016,36(21):6850-6862
采用盆栽试验与称重控水法,将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100%、91.68%、82.85%、60.00%、41.86%和21.28%,并在这6个不同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条件下,分别设添加苯菌灵(杀真菌剂)(低AMF)和不添加苯菌灵(高AMF)处理,研究干旱胁迫下AMF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云南蓝果树幼苗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影响,揭示云南蓝果树濒危的微生物学机制,为云南蓝果树保护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添加苯菌灵处理显著降低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的AMF侵染率,说明试验中AMF处理的实生苗在生长和光合特征上的差异是苯菌灵处理下侵染率下降导致的;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云南蓝果树幼苗的根部AMF侵染率显著降低、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和净光合速率(Pn)等光合参数都发生显著变化;高AMF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水分充足和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云南蓝果树幼苗的大部分生长指标和光合参数,而对重度胁迫下的云南蓝果树幼苗没有显著影响,说明重度干旱胁迫对其影响大于AMF的影响;另外,整合了可塑性指数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两种方法对其抗旱性进行评价,云南蓝果树幼苗基本上无法通过调节形态和光合能力来适应水分环境的变化,但是高AMF处理可使云南蓝果树幼苗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更强的抗旱性。实验结果为云南蓝果树的科学保育及种苗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6.
高纯度藻蓝蛋白分离纯化及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藻蓝蛋白(PC)具有特征性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是一种新颖的荧光分子探针.为了获取高纯度PC,经过反复探索研究建立了SephadexG-200、DEAE-SephadexA-25、HA、SephadexG-200的分离纯化程序。此法效果理想:PAGE显示为单条电泳带;纯度值(A615A280)高达14,突破了国内外报告的最高值.  相似文献   
57.
特异亲和活性蓝染料的小分子RNA的SELIEX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化学合成含有20个核苷酸随机序列,长度为73个核苷酸的单链DNA随机 ;PCR扩增和双链化后,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得到单链RNA随机库,以活性蓝染料凝胶柱为筛选介质,体外进化方法筛选特异亲和活性蓝染料的RNA分子。经8轮循环筛选,RNA群体亲和染料的比例从小于0.03%上升至22.4%。  相似文献   
58.
特异亲和活性蓝染料的小分子RNA的SELEX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化学合成含有20 个核苷酸随机序列, 长度为73 个核苷酸的单链 D N A 随机库; P C R 扩增和双链化后, T7 R N A 聚合酶体外转录得到单链 R N A 随机库。以活性蓝染料凝胶柱为筛选介质, 体外进化方法筛选特异亲和活性蓝染料的 R N A 分子。经8 轮循环筛选, R N A 群体亲和染料的比例从小于0 .03 % 上升至22 .4 % 。克隆筛选出 R N A 序列后, 测定了30 个克隆的序列, 得到三类 R N A 分子。经二级结构分析和活性蓝染料特异亲和能力测试,发现 R N A 特异亲和活性蓝染料的主要结构因素是 R N A 形成的双链结构  相似文献   
59.
出芽短梗霉色素变异菌株R45的普鲁蓝糖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交实验确定了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pullulans)色素变异菌株R45的发酵优化条件。在此条件下,摇瓶培养的普鲁蓝糖产量最高可达82.4g/L,转化率为54.9%。实验表明,CaCO3是多糖发酵的重要影响因素,多糖的合成与发酵pH值及细胞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0.
以变藻蓝蛋白的晶体结构和光谱性质为基础,利用密度矩阵理论对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内的激发能传递物理机制进行分析,并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对其能量传递途径进行实时探测。结果表明:在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内,色素对(毗邻单体上的色素αi84βj84,其中j=i±1,和β*LCM42)内的能量传递服从激子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机制;而色素对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则为Frster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机制,并且其能量传递途径分为两类:(1).两个变藻蓝蛋白三聚体之间色素对的能量传递,其时间常数大约为15ps左右;(2).同一变藻蓝蛋白三聚体内色素对间的能量传递,在APII三聚体内,其能量传递时间大约为45ps左右,而在API三聚体内,其能量传递时间常数为45ps和65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