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用植物法夏内生真菌D126,当进行液体培养时能产细胞毒活性物质,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快原子轰击质谱确定,该物质为布雷菲德菌素A(BFA).进一步研究表明,BFA对人Burkitt's 淋巴瘤细胞株Raji、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人非小细胞肺腺癌细胞株A549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对植物病原真菌黑曲霉和杨桃炭疽菌等具有抑菌活性.最后,对植物内生真菌产细胞毒活性物质BFA的生态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大肠杆菌GM133 rifr细胞和营养收集细胞HB214 strr进行适应性突变实验。在混合30min和2d 后添加链霉素杀死GM133基因型细胞,继续培养5d后,在选择平板上出现了一定数量的lac+strr基因型回复突变菌落。根据这些突变菌落的数量,估计在lac+突变产生之前,GM133和HB214细胞之间的接合频率分别为0.07%和7.47%。在培养了7d的选择平板上添加含链霉素的M9选择培养基,2d 后也观察到大量发生lac+突变但没有形成肉眼可见菌落的营养收集细胞。此外,在lac+突变发生后,也有F因子从GM133细胞转移进入HB214细胞。这些事实表明,在FC40系统的适应性突变实验中发生了真正的F因子转移。 Abstract:The experiment of adaptive mutation was performed by using Escherichia coli GM133 rifr as test cells and HB214 strr as scavenger cells.Transfer frequency between GM133 and HB214 was estimated,based on the number of revertants appeared on the selective plates when GM133 were killed by addition of M9 selective medium containing 100μg/mL of streptomycin at different time.After 30 minutes the cells of GM133 and HB214 were mixed,the estimated transfer frequency was about 0.07%,and two days,7.47%.After selection of 7 days,some HB214 cells with F` factor from GM133 cells and lac+ mutation were observed,but these cells failed to form the colonies which can be seen by the naked-eye.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actual F` factor transfer events from test cells GM133 to scavenger cells HB214 occurred during the selection.  相似文献   
3.
从昆明,石林,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区的菊科植物根系上群,昆明,石林地区市售洋姜表土,洋姜提取液中污染菌及洋姜表面霉烂处,分离纯化产菊粉酶菌株,共获得105株霉菌,对以上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对产酶情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分属于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sp.),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sp.),阜孢霉属(Papularia sp.),丝衣霉属(Byssochlamys sp.),指轮枝孢霉属(Stachylidium sp.)。刚毛菌属(Lacellina s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地霉属(Geotrichun sp.)毛霉属(Mucor sp.),枝孢霉属(Claddosporium sp.),金孢霉属(Chrysospor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根霉属(Rhizopus sp.)等13个避的霉菌,是国内未见报道的新的菊粉酶产生菌。  相似文献   
4.
两株滇产广义美味牛肝菌的分离培养及其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广义美味牛肝菌子实体分离获得2株稳定的菌株,初步研究了两菌株的分离和培养条件。用ITS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表明两株菌属于美味牛肝菌复合群,并与夏生牛肝菌Boletus aestivalis(Paul.)Fr.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滇产与日产松茸的IGS1-RFLP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Cfr13I限制性内切酶对采自于云南省16个市县的127个松茸子实体进行了IGS1-RFLP比较分析,发现126个松茸子实体属于A类型,来自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的1例(TF89)为C类型。通过对A类型的IGS1序列分析发现产自云南的松茸有一个CTTT的简单重复,滇产松茸IGS1序列差异不明显。滇产松茸的IGS1-RFLP与日产松茸的主要类型十分相似,两地松茸可能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6.
出芽短梗霉色素变异菌株R45的普鲁蓝糖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交实验确定了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pullulans)色素变异菌株R45的发酵优化条件。在此条件下,摇瓶培养的普鲁蓝糖产量最高可达82.4g/L,转化率为54.9%。实验表明,CaCO3是多糖发酵的重要影响因素,多糖的合成与发酵pH值及细胞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从铅锌矿渣中分离的微生物对重金属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铅锌矿渣中分离到 16种菌 (包括 7株细菌和 9株真菌 ) ,并研究了它们对Zn2 + ,Pb2 + ,Cu2 + 的吸附特性。发现大多数菌株对Pb2 + 与Zn2 + 有不同程度的吸附 ,但对Cu2 + 的吸附能力较小。菌株对Zn2 + 的吸附率大于对Pb2 + 的吸附 ,能吸附Pb2 + 的菌株也能吸附Zn2 + 。pH 4~ 6是真菌吸附金属离子的较好范围 ,细菌仅在pH =5 .0条件下 ,对Pb2 + 与Zn2 + 有吸附。在测试的不同金属离子浓度范围内 (5 0mg/L 相似文献   
8.
以雌雄异株植物薇草(Humulus scandens L.)为材料,通过优化扩增体系中的退火温度、Mg2+浓度及模板浓度等主要影响因素,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标记对其雌雄株性别的基因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2条ISSR引物中有40条引物能扩增出稳定的条带,共产生302条带.引物164扩增出1条雄性连锁标记,经克隆测序,该片段长度为553 bp,AT含量为64.3%,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特异引物,将该标记转化为稳定性更好的SCAR标记.  相似文献   
9.
NaCl胁迫对6种红花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沙培法,对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6个品种幼苗进行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研究其叶绿素(Chl)、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含量及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的变化,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耐盐性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1)随着盐浓度的增加,除封丘红花幼苗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之外,其它品种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盐胁迫下各种红花幼苗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均有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后减少;(3)菏泽红花和川红花SOD活性在盐浓度为50mmol/L时与对照相比升高,随后下降,其它品种均呈下降趋势;NaCl胁迫下,6个红花品种POD和CAT活性都是先升高后降低;(4)应用隶属函数法,得出耐盐性的大小顺序为:封丘红花〉菏泽红花〉川红花〉亳州红花〉云红3号〉新疆红花。  相似文献   
10.
利用松茸ITS特异性引物对松茸分离物进行鉴定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一对ITS通用引物(YIS4-ITS5)和一对松茸物ITS特异性引物(TMF-TMR)对来源于云南省不同地区的6个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子实体及其6株分离物,3个假松茸(Tricholoma bakamatsutake)子实体及其3株分离物、侧耳(Pleurotus astreatu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和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子实体进行了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ITS4-ITS5能将所有的样品扩增,并得到600bp左右的DNA扩增条带,TMFTMR扩增时,只有松茸子实体及其对应分离物有扩增条带,DNA片段大小在500bp左右。进一步对松茸子实体(TG25)及其分离物(TM25112.2)进行WS序列测定表明两者的DNA同源性为100%,从而证明所分离到的6个菌株确为松茸的纯培养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