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2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321.
阳小成  阿舍小虎  苗原  刘银占 《生态学报》2016,36(17):5371-5378
采用土壤二氧化碳(CO_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不同放牧模式(全年禁牧、夏季放牧、冬季放牧和自由放牧)下川西北高寒草甸的土壤呼吸进行监测,比较了不同放牧模式下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和温度敏感性。研究发现:1)放牧模式可以改变高寒草甸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变化。禁牧、夏季放牧以及自由放牧样地的土壤呼吸在季节上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而冬季放牧样地的土壤呼吸最大值与前者相比明显向后推迟;2)放牧模式并不改变高寒草甸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但对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不同;3)不同放牧模式可以改变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Q_(10))。不同放牧模式下土壤呼吸Q_(10)值大小依次为:禁牧1a(8.13)冬季放牧(7.49)禁牧3a(5.46)夏季放牧(5.20)自由放牧(4.53)。该地区土壤呼吸的Q_(10)值均明显高于热带和其它温带草地土壤呼吸的Q_(10)值。结果表明,放牧模式是影响高寒草甸土壤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在生长季节无放牧干扰的高寒草甸可能比放牧干扰的高寒草甸释放出更多的CO_2到大气中。  相似文献   
322.
放牧干扰是影响草地植物性状的方式之一,植物叶片性状能够客观反映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本文以呼伦贝尔克氏针茅草原不同放牧强度的样地为研究区,探讨叶片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在不同放牧梯度上和不同生活型功能群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克氏针茅草原植物的主要叶片性状在不同生活型植物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但是各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在放牧梯度上,重度放牧样地上叶片磷含量和氮磷比值与中度放牧区和轻度放牧区有显著差异;在生活型功能群分类中,放牧对多年生杂草的叶片磷含量和氮磷比值有显著影响,表明多年生杂草对放牧较为敏感,重度放牧改变了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合理放牧可以改善克氏针茅草原植物养分性状并有利于遏制草原的退化.  相似文献   
323.
野生动物的自然行为受当地家畜影响。作为与家畜共享一个栖息地、并具有挖掘行为的兔形目高原鼠兔,其行为也受当地高原家畜影响。本文采用了Poisson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牦牛、不同土地利用对高原鼠兔行为频次的影响。结果显示觅食、移动频次是高原鼠兔的主要行为频次。在冬季牦牛觅食地高原鼠兔觅食行为频次高于警戒行为频次。相反,在夏季,无论是在牦牛觅食地还是在其夜宿地,高原鼠兔警戒行为的频次高于觅食行为频次。高原鼠兔行为也受不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以及季节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度与觅食频次成反比,植被覆盖度高的生境高原鼠兔觅食较少,相反,植被覆盖度较低生境觅食行为频繁。另外当前牧民的定居化趋势造成局域放牧过度,加速了土地荒漠化。因此本文也认为,季节性传统游牧模式对于草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4.
气候变化和放牧活动对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索藏北高寒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对增温、放牧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 于2011年在藏北高原开始建立增温实验平台, 2016年起增设放牧、增温+放牧实验, 连续2年(2016-2017年)观测了植物群落特征、群落组成、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 增温和放牧对高寒草地植物高度和净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交互作用。在放牧条件下, 增温对植物高度无显著影响; 但在不放牧条件下, 增温却显著增加了植物高度。在放牧条件下, 增温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存在年际差异, 2016年增温对生产力无显著影响, 2017年增温显著降低了植物净初级生产力; 但在不放牧条件下, 增温对植物净初级生产力无显著影响。增温和放牧对高寒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盖度、重要值及多样性均无显著交互作用。植物盖度在增温和放牧条件下显著降低, 杂类草物种比例显著增加, 但物种多样性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 增温和放牧显著改变高寒草地群落结构。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 放牧活动加剧有可能导致高寒草地生产力降低。  相似文献   
325.
贾丽欣  杨阳  张峰  乔荠瑢  赵萌莉 《生态学报》2019,39(7):2391-2397
放牧是荒漠草原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载畜率的变化严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内源植物激素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开关,且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要求和环境适应能力。通过测定放牧条件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分蘖叶内源激素的变化,研究短花针茅分蘖生长对放牧的响应,并分析了分蘖数量受内源激素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1)内源激素与载畜率之间存在显著二次相关关系,说明放牧能够显著增加内源激素的浓度(P0.05),但这种相关只存在于中、小株丛的短花针茅中。(2)其次,放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短花针茅植株个体分蘖的数量(P0.05),重度放牧是增加短花针茅植株个体分蘖数量最显著的载畜率。(3)过高浓度的生长素(IAA)会抑制短花针茅的分蘖数量(P0.01)。而细胞分裂素(CTK)与短花针茅的分蘖数量之间尚未发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26.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活动格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格局是动物内在机制和环境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昼夜活动节律及其活动水平的行为生态特征,影响着动物的能量代谢能力、觅食行为策略和进化适应。通过内置活动传感器的GPS颈圈,于2010—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及其毗邻区域,采集了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的大量活动数据。分别选择3只成年大熊猫和3个马群的代表性个体作为样本,引入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百分率、活动时间片段率和活动片段时长等指标进行了两者之间的比较,以揭示大熊猫和放牧家畜在时间利用方面的内在特征。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在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百分率和活动时间片段率等方面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01),仅两者之间的活动片段时长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4107)。野生大熊猫表现为活动水平低、活动时间少、活动片段率高和活动片段时长短等特征的活动格局,且不同月份(季度)之间变化较大(P0.0001);放牧家畜则呈现出相异的时间利用规律,即活动水平高、活动时间多、活动时间片段率稍低和活动片段时长略长等特性。不同的时间利用规律和不同的空间利用模式,造成动物之间对栖息地、食物资源和伴生动物的利用方式、影响强度和空间分布的截然不同。因而,合理规划和管控放牧家畜的散养区域与数量,是自然保护管理与社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27.
以高寒草地演替序列禾草-矮嵩草群落、矮嵩草群落、加厚期小嵩草群落、开裂期小嵩草群落和杂类草-黑土型次生裸地为对象,研究多稳态放牧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演变及其与养分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随退化演替推进,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依次降低,而地下生物量在加厚期和开裂期小嵩草群落达到高峰.土壤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在土壤表层(0~10 cm)高于亚表层(10~20 cm),而几丁质酶相反;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在禾草-矮嵩草群落最高,杂类草-黑土型次生裸地最低,加厚期小嵩草群落略有升高;几丁质酶在中间3个阶段均显示较高活性;脲酶和蔗糖酶在后期杂类草-黑土型次生裸地阶段明显升高.土壤水分、铵态氮、碱解氮、全氮、全碳和有机碳随退化演替依次递减,但硝态氮和速效磷在后期两阶段回升.除几丁质酶外,其他酶均与速效磷、铵态氮、碱解氮、全碳和有机碳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还与土壤水分和全氮呈正相关;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控因子为速效磷和铵态氮.高寒草地土壤酶受放牧退化演替影响呈现不同演变趋势,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存在相互协同作用,但重度退化的极端环境也可能会激发与氮、碳养分转化相关的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328.
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雪艳  汪诗平 《生态学报》2009,29(6):2906-2918
以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5a长期放牧样地的7种主要植物(扁蓿豆、冰草、糙隐子草、冷蒿、小叶锦鸡儿、星毛委陵菜、羊草)为材料,通过对不同放牧率(无牧、轻牧、中牧、重牧)下植物叶片解剖结构(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面积、叶肉细胞面积、栅栏/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中脉厚度)特征以及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探讨不同植物对长期放牧的适应策略,从而为典型草原放牧演替规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总体上,植物角质层厚度随放牧率的增加而增加;而表皮细胞面积、叶肉细胞面积、叶片厚度等指标不同植物的反应不同.植物叶片化学成分(全N、全C、纤维素含量、叶绿素a+b及a/b)随放牧率的变化较小.放牧率对冰草、冷蒿、羊草的全C、全N、叶绿素和纤维素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却显著降低了糙隐子草的比叶面积及星毛委陵菜和小叶锦鸡儿的叶绿素含量,提高了糙隐子草的纤维素含量及扁蓿豆叶片的全N含量(P<0.05).因此,不同植物对放牧的反应存在着明显的种间差异,其中植物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面积、叶片厚度和中脉厚度是植物对放牧响应最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29.
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植被演替规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植被的演替规律。聚类分析的结果,当相关系数R>0.850时,组成群落的24种植物聚合为6类,它们分别属于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当R>0.870时,6个放牧强度下的群落聚合为2类,分别属于以禾草植物为共建种的两层结构的植物群落和以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以及 杂类草为共建种的单层结构的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330.
松嫩草原碱化羊草草地放牧空间演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牧条件下,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比较牧阶段下降了67.96和75.00%,羊草种群根茎分蘖数和种子产量下降1.0和3.3%,极牧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分别下降到轻牧阶段的21.1和66.5%,而碱化度和全盐量却分别增加了1倍和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