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0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滇产粗根荨麻不同提取部位的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滇产粗根荨麻不同部位的镇痛抗炎活性,并作有效部位筛选,本文采用醋酸扭体法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筛选有效部位.正丁醇部分(200 mg/kg)对醋酸诱发小鼠扭体有抑制作用与空白及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水部分(100,200,400 mg/kg)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与空白及溶媒对照组比较(P<0.01);正丁醇部分(400 mg/kg)可减轻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与空白及溶媒对照组比较(P<0.05).滇产粗根荨麻正丁醇部分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水部分具较强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2.
生态卫生适应性优化技术及其复合生态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中西部城市的生态特征,组合了具有不同适应性的生态卫生技术,提出了5种优化技术方案,评价了各技术组合的环境影响、资源回收潜力、经济投入与收益、管理难度和公众接受程度,并分析了技术体系改进后可能产生的复合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原位式生态卫生组合技术的节水和生物质循环能力较优,且综合费用相对低廉,但在城市管理与公众接受度上有一定的不足;集中式生态卫生组合技术易于管理且更易被公众接受,但费用高昂,资源化潜力偏弱.采用生态卫生组合技术改进现有卫生系统后,温室气体排放(以CO2计)将减少70%以上,水环境污染(以BOD5计)将减少约30%,营养物回收(以N、P、K加和计)将提高15倍以上;可以缓解中西部城市近3%的生活能源、10%的生活用水压力和15%的成品粮需求;计入资源化效益后经济投入可节省56%.  相似文献   
93.
叶下珠有效部位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Born方法和改良的Hamburger方法分别测定叶下珠 (Phyllanthusurinaria)含corilagin的有效部位 (代号PUW )在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对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粘附反应的影响 ;应用Myers方法评价PUW灌胃对小鼠尾静脉注射花生四烯酸 (AA)引起猝死的保护作用 ;运用改良的Charl ton方法及陈长勋等方法分别观察PUW灌胃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和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采用Tomihisa方法 ,观察PUW对大鼠尾尖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 ,PUW在体内外对ADP、AA或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无明显抑制作用 ;PUW呈浓度依赖性明显阻抑AA激活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粘附反应 ,其半数抑制浓度 (IC50 )为 39 7mg/kg。PUW (10、2 0和 4 0mg/kg)灌胃呈剂量依赖性显著减少AA致小鼠死亡的数量 ,明显延长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 ,减轻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干、湿重。 2 0mg/kg的PUW对出血时间无明显影响 ,4 0mg/kg的PUW虽延长出血时间 ,但与阿司匹林 (2 0mg/kg)比较 ,出血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 )。本实验结果提示 ,PUW灌胃在多种体内血栓模型中均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阻抑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的粘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
不同居群生姜呈香部位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代表性产地的生姜水蒸气蒸馏-乙醚萃取物进行了比较,确定了气相色谱分析条件,分析评价了生姜水蒸气蒸馏-乙醚萃取物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在本文采用的条件下,生姜气相色谱指纹图谱具有较好的特征性,可作为生姜蒸馏法挥发油的专属性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95.
检测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胚乳)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的活性结果表明:微胚乳玉米的非胚部位(胚乳)中ADPG.PPase活性在授粉后21-28d达到峰值,而对照的玉米品种‘高油115’的ADPG—PPase活性在授粉后14-21d达到峰值,滞后约7d。‘高油115’非胚部位(胚乳)中ADPG—PPase活性最大值极显著高于微胚乳玉米,其单粒ADPG—PPase活性最大值为微胚乳玉米的2.2-3.6倍,其每克干重ADPG—PPase活性最大值则为微胚乳玉米的2.4—3.8倍。  相似文献   
96.
沈阳市四种乔木树种BVOCs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颖  史奕  何兴元 《生态学杂志》2009,28(12):2410-2416
采用热解析与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对沈阳市4种主要乔木树种--银中杨、垂柳、榆树和皂角的BVOCs排放特征进行了观测.实验发现,不同树种排放BVOCs的组成情况明显不同,银中杨和垂柳以释放异戊二烯为主,且二者的BVOCs排放速率明显高于其他树种;榆树和皂角以释放柠檬烯为主.4种乔木树种BVOCs的释放具有显著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各树种的BVOCs排放速率日变化曲线多表现为单峰型,排放高峰一般出现在中午或下午,且夜间几乎均不排放异戊二烯.季节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较低.  相似文献   
97.
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外盆栽试验,采用人工增加紫外辐射的方法模拟UV-B辐射增强,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N_2O排放通量,研究地表UV-B辐射增强对土壤-大豆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气象条件和田间管理措施下,UV-B辐射增强没有改变土壤-大豆系统N_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但从植株结荚到成熟,UV-B辐射增强降低了土壤-大豆系统N_2O排放通量,进而降低了N_2O的累积排放量.收割实验发现,在分枝开花期,UV-B辐射增强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明显,降低了土壤N_2O排放通量;从结荚至鼓粒期,UV-B辐射增强主要通过降低植株地上部分N_2O排放通量来降低土壤-大豆系统的N_2O排放.UV-B辐射增强显著降低了植株的生物量,并影响到植株的氮代谢和土壤NH_4~+-N与微生物氮.UV-B辐射增强可能会导致农田生态系统N_2O排放量降低.  相似文献   
98.
王晓 《生命世界》2009,(2):20-21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量2%,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对各发达国家来说,2008-2010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则不必削减,可以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别比1990年增加10%、8%、1%。基于这个原因,《京都议定书》纳入了3个合作减排机制——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9.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及对CO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2年的野外定位观测,研究了沼泽湿地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土壤温度对沼泽湿地植物 土壤系统CO2排放的影响,并对CO2排放的季节性变化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融冻作用开始,沼泽湿地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强度不断增大,根层土壤温度与气温间呈显著指数关系(R2=0.94,P<0.01),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变小,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强度减弱.沼泽湿地植物 土壤系统CO2排放与根层土壤温度有关,二者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R2=0.84,P<0.01),利用模型模拟计算出沼泽湿地2003年生长季植物 土壤系统CO2排放通量平均值为664.5±213.9 mg·m-2·h-1,野外定位观测值为634.0±227.7 mg·m-2·h-1,二者之间差值不大,表明利用此方法可以对沼泽湿地生长季CO2排放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00.
探明蚂蚁巢穴对热带次生林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过程及机理,对于理解土壤动物活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西双版纳高檐蒲桃热带次生林群落为研究样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蚁巢与非蚁巢土壤甲烷排放干湿季动态,探讨蚂蚁巢穴引起土壤功能微生物多样性及理化性质的变化对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蚂蚁巢穴显著促进土壤甲烷的排放,蚁巢排放量是非蚁巢土壤的2.6倍。2)蚁巢与非蚁巢土壤甲烷排放通量具有显著的干湿季变化,干季为碳汇,其通量变幅为(-0.29±0.03)~(-0.53±0.02)μg·m-2·h-1;湿季为碳源(0.098±0.02)~(0.041±0.009)μg·m-2·h-1;蚁巢甲烷通量均大于非巢地,蚁巢干湿季变幅(-0.38±0.01)~(0.12±0.02)μg·m-2·h-1小于非巢地(-0.65±0.04)~(0.058±0.006)μg·m-2·h-1。3)蚂蚁巢穴显著促进土壤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