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气孔限制在植物叶片光合诱导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2.
3.
在用 PMSG 和 hUG 诱导猕猴排卵过程中,我们研究了 pA 和它的抑制因子 PAI-1与排卵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由促性腺激素所诱导出的卵巢 tPA 活性的增加与排卵密切相关,在排卵前达到高峰,而排卵后明显下降;uPA 只在排卵后的颗粒细胞大量出现;PAI-1分泌高峰比 tPA 峰值早出现12—24小时;排卵来临时,tPA 的明显上升导致 PAl-1的空然下降。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卵巢中 tPA 和 PAI-1活性的这种平衡性的变化可能在排卵机制和维持卵巢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而 uPA 或许与黄体形成的调节有某些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工诱导黄鳝排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相似文献   
5.
排卵,排精前后文昌鱼体内GnRH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红  张崇理 《动物学报》1994,40(1):63-68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排卵、排精前后青岛文昌鱼体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含量变化,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比较了雌、雄文昌鱼性腺及除性腺外体部GnRH的种类和含量的异同。结果表明:1)生殖过程中雌、雄文昌鱼体内GnRH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雌性文昌鱼体内GnRH总含量在排卵时有所下降,排后12小时政策最为明显,以后逐渐上升到排前水平;雄性文昌鱼仅在排精时有所下降,2小时后即稳定在排水平。2)文  相似文献   
6.
为在PrinceRupert林区的“亚北方”部分建立生态立地质量与森林生产力的联系,对从93个小杆松林分和77个白云杉林分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所研究的林分处于两个气候状况、8个土壤水分状况以及5个土壤养分状况.这些气候、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被视为等级变量用于林地分类和回归分析.小杆松和白云杉的立地指数随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变化而变化,但不依赖于气候变化.与土壤水分相关的变化格局对两个种来说很相似,但与土壤养分相关的变化格局则全然不同.在所建立的5类回归模型中,土壤小区模型对于两个种都显示出立地指数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具有很强的相互关系(R2>0.80,SEE≤1.6m).可以认为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等级度量在大范围内可作为小杆松和白云杉立地指数的预测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7.
催产时鳝卵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排卵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Gomori组织化学法和磷酸苯二钠法,分别检测黄鳝卵ALP、ACP的细胞定位和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催产后72h,ALP活性显著高于临近注射时(Oh),催产后48h和96h(p<0.05);临产前(催产后96h),ACP活性极显著高于试验组其它各时程(p<0.01)。提示ALP和ACP活性增强与卵母细胞成熟、排放有直接关系。本研究为探索排卵机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应用同工酶分析方法,测定北京市东灵山区两个分别代表干旱和湿润生境的辽东栋(QuercusliaotungensisKoiz.)群体的遗传结构。共分析统计了13 个酶系统30 个位点。结果表明:辽东栎群体内部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6.6% ,等位基因平均数为2.25)。两群体遗传结构的相似性程度很高(D= 0.029, GST= 0.048);但在个别位点上仍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与对小生境的适应有关。对不同年龄段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基因频率的动态变化可能有其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如何准确地模拟物种宏观丰富度格局和特有性中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生物地理学的热点话题。西南地区是我国壳斗科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物种多样性格局及环境驱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西南地区161种壳斗科植物7258个分布点位数据,利用点格局法和物种分布模型两种方式构建了物种丰富度、加权特有性指数和校正加权特有性指数的分布格局,并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分析上述3个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总体上看,物种分布模型模拟的3个指数在空间上比点格局法更为连续,但数值高低分布情况具有相似性: 两种方式模拟的物种丰富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滇南边缘、桂北部和桂西南部地区(62~89种);加权特有性指数最大值集中在滇南和桂西地区(1.77~5.02);藏东南、秦岭-大巴山、桂西南部和滇东南地区具有最高的校正加权特有性指数(0.07~0.17)。SAR模型结果显示:最干月降雨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海拔变幅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均显著,最干月降雨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潜在蒸散量和海拔变幅对加权特有性有着显著影响,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干月降雨量、历史温度变化、增强型植被指数变异系数和海拔变幅对校正加权特有性的影响显著;SAR模型对物种丰富度、特有性指数和加权特有性指数的拟合效果(R2=0.857、0.733、0.593)分别优于普通线性模型(R2=0.689、0.425、0.422)。综上,水分可获得性、气候季节性、生境异质性、历史气候变化和土壤状况是制约西南地区壳斗科丰富度和特有性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滇南、滇东南、桂西南、桂西、秦岭-大巴山以及藏东南地区是壳斗科物种丰富度中心或特有性中心,应受到重点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