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高度恶性肿瘤如肝癌或恶性黑色素瘤病人即使手术治疗,仍然有相当多的病人预后不好,或发生转移。本文研究了自行合成的4-氨基苯酚维甲酰胺(4-HPR),一种维甲酸的衍生物,通过观察对肝癌细胞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发现该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肝癌细胞迁移能力,7721-k3肝癌细胞的迁移细胞数从对照组的201(27.2,经过6h的作用后即下降到58±5.03(p<0.05,n=4);黑色素瘤细胞则从302±30.1下降到254±25.04(p<0.05,n=4);侵润能力也显著下降,7721-k3细胞穿过人工模拟基底膜的细胞数从对照组的27±13.1下降到11.2±3.3,黑色素瘤细胞则从67.5±10.1下降到24.3±3.2(p<0.05,n=3)。而且发现3μmol/L 4-HPR作用B16黑色素瘤细胞48h可诱导37.11±0.94%细胞的调亡,与相同微克分子浓度的维甲酸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但是不能显著诱导7721-k3细胞凋亡。4-HPR诱导B16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利用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有关的乳糖基神经酰胺磺酰基转移酶(CST)基因,转染B16细胞使之高表达以后,可以部分抑制这些细胞对4-HPR诱导凋亡的敏感性,但是不能完全抑制。4-HPR是目前已知毒副作用最小的维生素A类化合物,有可能成为恶性黑色素瘤或肝癌治疗的一个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2.
在离体条件下探讨CD/5 FC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的抗癌作用。通过将CD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多克隆位点构建pCMVCD表达质粒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鉴定所构建的质粒 ,并进行CD基因测序。采用LipofectAMINE2 0 0 0脂质体介导法将CD基因转染U2 5 1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 ,G4 18筛选获得抗性克隆 (取名为U2 5 1/CD细胞 ) ,使用不同浓度的 5 FC作用于U2 5 1/CD细胞 ,MTT法测定活性细胞比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检测 5 FC培养液内 5 FU的浓度。结果如下 :真核表达质粒pCMVCD构建成功 ,并通过酶切鉴定。U2 5 1细胞获得了质粒的成功转染。未转染的U2 5 1细胞对 5 FC不敏感 ,IC50 约为 6 5 0 0 μmol/L ,而转染基因后IC50 约为 10 μmol/L。基因转染使G4 18抗性细胞(U2 5 1/CD细胞 )对 5 FC高度敏感。并且加入不同浓度的 5 FC后 ,U2 5 1/CD细胞培养液内均能检测到 5 FU。实验结果表明 :CD/5 FC系统可以用于胶质瘤的治疗 ,CD基因修饰U2 5 1细胞及其表达的离体研究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在体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3.
利用Sephadex LH-20,硅胶柱色谱和硅胶制备薄层色谱等分离方法反复分离纯化,从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 Wall.ex Roxb)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它们为二十五烷酸(1)、木栓酮(2)、5-氧阿朴菲碱(3)、3-氧化齐墩果酸甲酯(4)、齐墩果酸(5)、羽扇豆-20(29)-烯-3-酮(6)、羽扇豆醇(7)、β-谷甾醇(8)、脱镁叶绿甲酯酸(9)。化合物2,6、7、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4.
促血管生成因子不仅参与实体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而且与非实体瘤(如白血病等)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在众多促血管生成因子中,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 ANG)可以促进实体瘤细胞的生长和血管生成,然而其引起血管生成异常的详细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本文就近年来在非实体瘤中血管生成素的功能及其潜在的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肠道免疫功能及微生态改变状况。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初发恶性血液病并需要化疗的患者,留取化疗前后粪便标本。根据患者化疗后是否出现发热,分为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组及粒细胞减少不伴发热组。采用光冈法对粪便需氧菌及厌氧菌进行定量培养,分析肠道菌群变化。同时检测患者化疗前后粪便IgA值变化。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的患者10例,占41.7%;未发热患者14例,占58.3%。24例患者化疗后粪便IgA水平及B/E值显著性下降,肠道微生态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肠杆菌、假单胞菌及真菌显著增多。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组与未发热组相比肠杆菌及真菌显著增多,两组患者粪便IgA水平、B/E值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肠道免疫功能、微生物定植抗力下降,侵袭性细菌增多。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肠杆菌显著增多,可能成为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患者的潜在致病菌。  相似文献   
66.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HCV-C)蛋白是维持丙型肝炎病毒结构的重要蛋白质,由于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凋亡,被认为与HC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索HCV-C蛋白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首先构建了表达HCV-C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Chang-liver人肝细胞株,建立表达HCV-C蛋白的人肝细胞模型,RT-PCR方法检测HCV-C基因在人肝细胞内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Chang-liver肝细胞内HCV-C蛋白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表达HCV-C蛋白的Chang-liver人肝细胞培养20代以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的形态出现长梭形样改变,生长速度显著加快,细胞内DNA含量的均一性变差.接种表达HCV-C蛋白的Chang-liver人肝细胞的6只裸鼠在第20天时全部有肿瘤长出,且肿瘤组织结构符合肝细胞癌病理形态特点,对照组裸鼠未见肿瘤生长.上述结果表明HCV-C基因表达可导致Chang-liver人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提示HCV-C蛋白与HCV感染所致肝细胞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Ⅰ期肠切除吻合术处理急性梗阻性结肠癌的临床效果,为普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实施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的59例急性梗阻性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择期接受结肠癌根治术的42例患者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除肿瘤大小、清扫淋巴结数、术后肛门排气、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肿瘤复发率等。结果:与根治切除术组比较,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肿瘤切除率及淋巴结清扫情况优于根治切除术组,且手术切口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早于根治切除术组患者(P0.05);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复发转移率均明显低于根治切除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两年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用于急诊处理急性梗阻性结肠癌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在经皮胆红素监测下早期蓝光干预对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6例出生体重≤2000 g,无出生窒息史的早产儿,按住院号单双号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照我国2000年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的干预标准进行光疗。观察组于出现黄疸和/或经皮胆红素85.50μmol/L,但尚未达方案的干预标准就进行光疗,监测经皮胆红素至黄疸消失。经皮胆红素值达187.5μmol/L以上时同时查静脉血监测血清总胆红素。比较2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峰值及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皮胆红素峰值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两组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早产儿在经皮胆红素监测下进行早期蓝光干预有利于降低早产儿胆红素峰值,缩短黄疸持续时间,有效预防早产儿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69.
周文献 《蛇志》2014,(2):204-207
<正>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腹腔积液和恶性心包积液通称恶性浆膜腔积液,通常是晚期恶性肿瘤的严重并发症。因积液引起脏器压迫,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疾病发展迅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多数患者发生浆膜腔积液后中位生存期数周至数月。长期以来,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腔内置管引流,随后腔内灌注化疗、硬化剂、生物制等,近期疗效不理想。且从长远来看,传统治疗以闭合浆膜腔为目的,往往引起胸廓塌陷、缩窄性心包炎、粘连性肠梗阻等严重  相似文献   
70.
恶性疟裂殖子表面蛋白1合成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是当今疟疾疫苗主要的候选抗原。由于天然MSP1基因AT含量异常高(为74%),使得克隆全长天然基因无法实现。本文已全合成了msp1基因(4940bp),解决了该天然基因在异源系统中不稳定的问题。为制备大量msp1重组蛋白进行疫苗有效性试验,本研究建立了msp1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将合成的msp1基因克隆到毕赤酵母胞内表达载体pPIC3.5,构建了重组质粒pPIC3.5/msp1,用电击转化毕赤酵母得到重组转化子,经PCR证实msp1基因已整合于毕赤酵母染色体中。含有重组表达质粒的毕赤酵母菌经甲醇诱导后表达出全长msp1重组蛋白。表达产物能与识别MSP1分子二硫键依赖构象表位的特异性单抗发生很强的反应,表明msp1重组蛋白至少在该表位构象上与天然蛋白一致。从毕赤酵母中分离得到大量msp1为开展该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测定其疟疾保护性免疫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