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目的探索脂多糖(LPS)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s)转录组的调节作用。方法对照组(正常培养rCMECs),LPS组(100 ng/mL LPS处理6 h的rCMECs),每组进行3个生物学重复转录组测序。得到差异基因后,使用实时定量PCR对部分差异基因mRNA的表达进行验证。分别对上调和下调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共表达网络分析。采用独立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PS处理后,265个基因表达上调,118个基因的表达下调。前10个最显著上调基因为:Mt2a、Cyp7b1、Sod2、Icam1、Ccl2、AC128848.1、Mt1、Cebpd、Serpinb2和Tnfrsf11b。前10个最显著下调基因为:Cavin2、Ankrd1、Edn1、Prss35、Lmod1、Dhrs3、Ttc22、Sema6a、Map2k3和Sema7a。定量PCR的结果表明Mt2a、Sod、Ccl2、Cxcl1、Icam1和Vcaml基因的表达得到了上调(P均<0.01);而Cavin2、Ankrd1、Edn1和Prss35基因表达下调(P均<0.05)。GO和KEGG富集的结果表明,上调基因与内皮细胞对炎性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和黏附作用密切相关;而下调基因则是与钙离子信号和G蛋白相关通路以及内皮通透性增加有关。此外,差异基因进行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Sod2处于核心位置,提示其可能与LPS诱导的rCMECs的各种变化密切相关。结论LPS调控了rCMECs中大量与炎性免疫细胞进入心肌组织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头顶一颗珠对烧伤大鼠微血管反应性及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烧伤模型,分为对照组、烧伤组和头顶一颗珠治疗组(n=10),在烧伤组和头顶一颗珠治疗组背部皮肤造成大鼠体表面积(BSA)20%深Ⅱ度烧伤模型,头顶一颗珠治疗组大鼠给予头顶一颗珠治疗。观察大鼠烧伤后肠系膜微动脉血管口径、血流速度和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活性氧簇(ROS)含量的变化。结果:头顶一颗珠能使烧伤后肠系膜微动脉血管口径增大,血液流速增快,SOD、CAT和GSH-Px活力明显增强,ROS含量降低。结论:头顶一颗珠可明显改善烧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增强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3.
运用植块法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简易可行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培)养方法,为研究BMECs细胞在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分离出生后1~7天内的SD乳鼠大脑皮质区,植块法培养BMECs细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MECs细胞的形态以及从皮质块迁出的过程;MTT比色法检测BMECs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III因子相关抗原和CD34抗原,以鉴定内皮细胞。结果发现,大脑皮质块植块法培养的大鼠BMECs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细胞形态以长梭形、多角形三角形、四边形为主,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征象,经鉴定为内皮细胞,第三代纯度达95%以上。提示该方法具有经济、简便、要求条件不高,易于纯化的优点,可作为大鼠BMECs细胞体外培养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74.
FAP在乳腺癌间质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乳腺各组良恶性病变中FAP表达变化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观察FAP在乳腺腺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非浸润癌(导管原位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MCF-7-CCC-HPF-1、MDA-MB-231-CCC-HPF-1共培养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FAP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结果FAP在乳腺腺病、乳腺纤维腺瘤间质中表达阴性,在乳腺非浸润癌(导管原位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中高表达;FAP在细胞系MDA-MB-231中不表达,在共培养模型MCF-7-CCC-HPF-1,MDA-MB-231-CCC-HPF-1中均有表达;FAP表达与MVD相关(P<0.05)。结论FAP可能作为判定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指标之一,且可能在促进乳腺癌浸润、生长及转移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胃癌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和激活的NF-κB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IHC)分别检测了138例胃癌、138例配对癌旁胃粘膜(距癌2cm)和138例配对远离胃癌的手术切缘正常胃粘膜组织(距癌5cm以上)HPA蛋白的表达;138例胃癌组织NF-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蛋白的表达,CD34抗体进行血管内皮染色,用于计数胃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MGC803中HPA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40例胃癌、40例癌旁胃粘膜(距癌2cm)和40例远离胃癌的手术切缘正常胃粘膜组织(距癌5cm以上)以及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MGC803 HPA mRNA的表达结果胃癌HPA蛋白和mRNA阳性表达率(71.0%,72.5%)明显高于癌旁胃粘膜(32.6%,35.0%)和正常胃粘膜(10.0%,8.8%)(P均<0.01),癌旁胃粘膜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P<0.01)。HPA蛋白和mRNA在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均为阳性,而在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均为阴性。胃癌HPA和激活的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侵袭至浆膜外、有脉管内瘤栓、有淋巴结转移、有远端转移和临床分期Ⅲ-Ⅳ期者明显高于侵袭至浆膜、无脉管内瘤栓、无淋巴结转移、无远端转移和临床分期I-Ⅱ者(P均<0.05)。胃癌HPA蛋白表达和激活的NF-κB蛋白表达成正相关(rs=0.223,P=0.009)HPA蛋白表达和激活的NF-κB蛋白表达阳性胃癌的MVD明显高于HPA蛋白表达和激活的NF-κB蛋白表达阴性胃癌的MVD(P均<0.01)。胃癌HPA蛋白表达和激活的NF-κB蛋白表达均与VEGF蛋白表达成正相关(rs=0.275,P=0.001;rs=0.527,P=0.000)。结论HPA和激活的NF-κB蛋白表达在胃癌的发展及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胃癌HPA蛋白表达与激活的NF-κB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6.
【背景】目前艾滋病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共病因素导致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S100B抑制剂SBi4211对HIV-1 gp41促进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黏附实验分析SBi4211是否能阻断HIV-1 gp41诱导下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使用免疫印迹方法进一步检测在此过程中SBi4211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新生隐球菌透明质酸受体CD44表达的影响。【结果】SBi4211可显著抑制HIV-1gp41对新生隐球菌黏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强作用,且呈时间、剂量效应(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SBi4211可抑制新生隐球菌和/或HIV-1 gp41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新生隐球菌透明质酸受体CD44的表达。【结论】SBi4211可通过下调受体CD44来阻断HIV-1 gp41对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强效应,这为了解HIV-1与新生隐球菌共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究人参皂苷Rb1在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脑微血管细胞模型中对脑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测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b1对LPS刺激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BMEC)存活率的影响;采用EVOM法检测HBMEC细胞通透性;采用Griess法、ELISA法及DAF-FM DA荧光探针分别检测NO、ONOO~-含量及eNOS、iNOS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p-eNOS(ser1177)、iN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5μg/m L)可明显降低HBMEC细胞存活率(P0.01);与LPS组比较,随着人参皂苷Rb1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且中、高剂量组(40、80μmol/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LPS导致HBMEC单层细胞电阻值明显降低(P0.01),人参皂苷Rb1高剂量组(80μmol/L)可显著抑制LPS所致的细胞膜通透性升高(P0.05);LPS可明显降低HBMEC细胞NO含量(P0.01)升高ONOO~-含量(P0.05),人参皂苷Rb1中、高剂量组(40、80μmol/L)较LPS组具有显著升高NO含量,降低ONOO~-含量的作用(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组可明显降低HBMEC细胞磷酸化eNOS (ser1177)蛋白的表达水平,而显著升高iNOS蛋白表达水平(P0.01)。人参皂苷Rb1高剂量组(80μmol/L)较LPS组可显著升高p-eNOS(ser1177)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iNOS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可有效降低iNOS活性,升高eNOS活性继而减少NO水平及ONOO~-含量,显著降低LPS导致的脑细胞膜通透性升高。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羟考酮联合右美托咪定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羟考酮麻醉,研究组予以羟考酮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血压、平均动脉压、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血压、平均动脉压、血清CRP、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压、平均动脉压、血清IL-8、CRP、TNF-α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且研究组血压、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IL-8、CRP、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优良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心动过缓、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发生,但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考酮联合右美托咪定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够显著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79.
目的:检测Stathmin在正常脑组织及不同级别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结合CD105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磁珠内皮细胞分选系统特异性分选出68例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其中低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Ⅰ-Ⅱ)24例,高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Ⅲ-Ⅳ)44例)和20例正常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应用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tathmin在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正常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证实Stathmin在正常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低级别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和高级别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百分率分别是20%,66%和95%(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Stathmin在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高。低级别胶质瘤组、高级别胶质瘤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低级别胶质瘤组与高级别胶质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Stathmin表达上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athmin在脑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加,可能为脑胶质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甲状腺结节与微血管密度关系,提高认识.方法:分别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病理切片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染色.在高倍视野(×400)下选取5个血管着色密集区进行计数并取其平均数,MVD值=(n1 +n2+n3+n4+n5)/5.结果:(1)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平均MVD值分别为(65.54±19.21)个/HP、(54.54±11.76)个/HP、(47.85± 10.92)个/HP、(21.82±7.43)个/HP,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MVD值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2)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40岁及≤40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且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