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65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 毫秒
51.
目的研究依托泊苷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依托泊苷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再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依托泊苷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利用zeta电势测定仪、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该脂质体的粒径、电位、包封率、载药量、稳定性、释放度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依托泊苷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水合后形成依托泊苷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粒径均值为(108.6±3.6)nm,Zeta电位的均值为(-12.2±1.8)mV,包封率可达96.2%;该脂质体在相变温度42℃下药物释放达到95%以上。结论依托泊苷长循环热敏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稳定,载药量大,包封率高。含量及其包封率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本实验可为依托泊苷静脉注射用热敏脂质体新制剂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SPA)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alpha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相关性,以期为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 2012 年8 月到2014 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8 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CC 良好40 例、不良48 例),均采集 外周血测定EPC 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并用ELISA 法检测其血浆SDF-1alpha 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和Pearson 检验分析CCC良好 与不良者各指标间及与CCC 分级的相关性;将所有入选病例随机分为6 组,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的培养 液,培养7 天后体外测定EPCs 数量以及生成血管的能力,并通过ELISA 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 的蛋白水平。结果:CCC 不 良组EPCs 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及SDF-1-alpha水平均明显低于CCC 良好组(P<0.05)。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循环EPCs 数量以及 SDF-1alpha水平均与CCC分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r =0.72、0.67、0.79,均P<0.05);循环EPCs 数量、SDF-1alpha水平以及体外生成血 管能力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 =0.78、0.62,均P<0.05)。与PBS、SDF-1alpha+ AMD3100 及SDF-1alpha+ KI8751 干预物质比较,SDF-1琢 能够呈剂量依赖性的明显提高EPCs 数量、增强其体外生成血管的能力及VEGF水平(P<0.05)。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 心绞痛患者循环EPCs及SDF-1琢与CCC 形成有关,VEGF可能参与该过程。  相似文献   
53.
砷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有毒类金属,其强致癌性引起了人类的广泛关注。在自然环境中,砷的转化存在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其中微生物介导的砷转化是环境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微生物的耐砷特性与砷吸收、氧化还原、甲基化、区隔化和外排等过程密切相关。砷在微生物体内的转运转化主要与砷解毒有关,但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还原过程产生的能量以维持其生长需求。本文综述了微生物介导的砷吸收、转化、区隔化和外排机制,这对阐明砷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指导砷污染土壤和水体修复、阻控农作物砷吸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消化系统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一直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Micro RNA(mi 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参与调控生物体的几乎所有生命活动,包括多种生理和病理活动。目前研究认为,mi RNAs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mi R-124是mi RNAs家族的一员,是一个相当保守的mi RNA,在多种肿瘤包括消化系统肿瘤的细胞或组织中均表达下调,扮演着类似抑癌基因的角色,在该类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i R-124在消化系统肿瘤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5.
丛枝菌根真菌参与下植物-土壤系统的养分交流及调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韦莉莉  卢昌熠  丁晶  俞慎 《生态学报》2016,36(14):4233-4243
近几年随着有机农业的发展,丛枝菌根的作用受到特别关注。丛枝菌根是由植物根系与丛枝菌根真菌(AMF)形成的一种共生体。在植物-AMF-土壤系统中,AMF为植物提供N、P等营养的同时从根系得到所需的C。概述了植物-AMF-土壤系统中C、N、P等营养物质的交流以及AMF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丛枝菌根的形成可显著提高植物对P的吸收,且在高P条件下多余的P可储存于AMF中。AMF对土壤N循环的影响相当复杂,可能参与调控N循环的多个过程,如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氨氧化作用等。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AMF菌丝可快速扩增并吸收其中的N,主要供菌丝自身所需,只有一小部分传递给植物。AMF对土壤C库的影响尚存争议,可能存在时间尺度的差异。短期内可活化土壤C,而在长期尺度上可能有利于土壤C的储存。AMF能够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而影响植物-土壤体系的物质交流。AMF与解磷菌、根瘤菌和放线菌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降解或增强其固氮能力;AMF对氨氧化菌的抑制作用可降低氨的氧化减少N2O的释放。AMF与外生共生真菌EMF共存时,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但EMF的优先定殖会限制AMF的侵染。AMF不同类群之间则主要表现为竞争和拮抗关系。AMF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受土壤无机环境的影响,在养分亏缺条件下微生物之间往往表现为竞争关系。因植物、AMF与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为此AMF并不总是表现出其对植物营养的促进作用。目前关于AMF的作用机理仍以假说为主,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在植物-AMF-土壤系统中N与C的交流和P与C的交流并未表现出一致性,对N、P循环相互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土壤体系中的养分循环。植物、AMF和土壤微生物的养分来源及其对养分的相对需求强度和吸收效率尚未可知,因此无法深入理解AMF在植物-土壤体系中养分交流和转化的作用。在方法上,传统的土壤学方法在养分动态研究中存在局限性,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和化学计量学的结合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56.
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认知障碍疾病,也是一种与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相关的严重的基因疾病.它主要是由于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1(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1,FMR1)的异常扩增及其上游Cp G岛的异常甲基化,导致其编码的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protein,FMRP)表达减少或缺失引起的.FMRP与miRNA(micro RNA)均具有翻译抑制活性,而且FMRP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上均与miRNA调控通路有相互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iRNA调控通路在FXS的发病和治疗中发挥作用.因此,本文对miRNA的功能及其与脆性X蛋白家族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阐述,为在miRNA水平了解FXS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7.
戴丹  徐晓琪  王赛禹  梁逸  李玉  张波 《菌物研究》2019,17(2):116-124
真黏菌是世界性普遍分布的一类原生动物,其生活史具有单核黏变形体和游动胞、多核原质团和具孢子的子实体等阶段。掌握真黏菌生活史的全貌是该类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为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回顾了真黏菌生活史的研究发展,对已报道生活史的物种进行统计分析,以加深对真黏菌生活史的科学认知,为深入研究真黏菌生活史特征等生物学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8.
目的:筛选遗传性骨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和其相关的mi RNA,并研究两者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在遗传性骨病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首先应用mirwalk和《国际遗传性骨病分类标准》分析遗传性骨病的致病基因,根据筛选出来的致病基因利用mirwalk的10个预测mirna搜索引擎功能,搜索致病基因的相关mi RNA,并应用excel工作表统计分析mirna的靶向致病基因;再应用Cytoscape软件分析致病基因和相关mi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本研究中与遗传性骨病密切相关的基因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成骨不全类基因COL1A1、COL1A2等;第二类为骨密度降低类基因如ACVR1、ALX1等;第三类为骨密度增加类基因如CASR、DMTF1等;第四类为通过作用骨干参与骨密度增加的基因如TGFBR1、MYCN等。其中与成骨不全关系最为密切的mirna是hsa-miR-26b、hsa-miR-19、hsa-miR-200c;与骨密度降低关系最为密切的mirna是hsa-miR-138、hsa-miR-505;与骨密度增加关系最为密切的mirna是hsa-miR-196a、hsa-miR-200b、hsa-miR-19b。结论:mirna可通过调控遗传性骨病致病基因在其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提示上述mirna可能是成为遗传性骨病产前筛查和临床药物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9.
外泌体是一种微型纳米级细胞外囊泡,由于能够直接参与细胞间信息的传递和物质的运输,被认为是细胞间通讯、免疫调节、疾病诊断和预后循环生物学标志物的重要载体,其携带的核酸和蛋白质等内含物能够影响受体细胞的生理状态.作为一种内源性非编码微小RNA,microRNA (miRNA)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大量证据表明该类分子对肺部疾病的发病进程起着控制调节作用.本文聚焦于近年来细胞外泌体来源miRNA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领域,综述了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热点分子外泌体miRNA在肺部疾病尤其是肺纤维化中调控功能和机制的研究,因此不仅能为肺纤维化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标志物分子,并且还能够为肺纤维化的外泌体干预治疗建议新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60.
刘建新  欧晓彬  王金成 《生态学报》2019,39(8):2833-2841
稀土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为探讨外源过氧化氢(H_2O_2)缓解裸燕麦镧(La)胁迫伤害的光合生理机制,以‘白燕7号’裸燕麦幼苗为材料,采用砂培方法,研究了5 mmol/L H_2O_2喷施预处理对1.20 mmol/L La~(3+)胁迫下裸燕麦幼苗生长、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碳同化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胁迫下,H_2O_2预处理的裸燕麦幼苗根长、株高和生长量的降幅及叶片叶黄素循环脱环氧化状态(A+Z)/(V+A+Z)显著下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份额(P)显著提高,PSⅡ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调节性能量耗散Y(NPQ)、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吸收光能用于天线热耗散的份额(D)、PSⅡ反应中心非光化学耗散的份额(E_x)和双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明显降低,同时1, 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1, 7-二磷酸景天庚酮糖酯酶(SBPase)和1, 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BAase)活性显著提高,但转酮醇酶(TKase)活性无显著变化。表明外源H_2O_2能够通过提高PSⅡ光化学效率和碳同化关键酶活性而非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来减轻La胁迫导致的光抑制,从而缓解La胁迫幼苗生长的受抑程度,增强裸燕麦对La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