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21.
从蒙古沙冬青分离得到了7个非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及与文献对照的方法鉴定为:β-谷甾醇(1)、白藜芦醇(2)、染料木素(3)、芒柄花素(4)、毛异黄酮(5)、maackiain(6)和trifolirhizin(7).其中化合物2、6和7为首次从蒙古沙冬青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22.
葛花不同工艺提取物的异黄酮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不同浓度乙醇和大孔吸附树脂法提取和纯化葛花的提取物,并用HPLC和UV进行异黄酮成分含量比较分析。方法:以不同浓度的乙醇回流提取葛花药材制备提取物,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其进行纯化;然后以HPLC法对提取物中的3种主要黄酮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并以UV法测定其总黄酮含量。结果:葛花不同提取物的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别较大;所建立的HPLC方法可以同时测定葛花提取物中鸢尾苷、6"-O-木糖鸢尾苷和染料木素的含量;UV法与HPLC法联合应用,可对不同葛花提取物中的异黄酮类成分进行评价。结论:不同工艺提取的葛花提取物中异黄酮类成分有较大区别,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可显著提高总黄酮的纯度;HPLC联合UV法可共同用于葛花的质量评价及提取工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3.
目的:为保证保健食品的质量,在比较了现有大豆异黄酮的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期用于日常测定食品中大豆异黄酮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Spherisorb ODS2色谱,柱温50℃,以甲醇-冰醋酸水溶液(40:60)为流动相,1.2ml/min的流速,在254nm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其重复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在2.25%,回收率在85%-110%范围内。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及稳定性均较好,适用于保健食品中大豆异黄酮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4.
综述了纳豆所含有的多种黄酮糖苷和异黄酮在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癌、乳腺癌中的作用研究结果,为研究和开发功能性纳豆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5.
野葛离体培养生产异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刚  李玲 《生物技术》2005,15(6):86-88
野葛含有大量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其中葛根素是葛属植物特有药用成分。该文综述了野葛细胞和器官培养生产异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以及各种影响葛根素等异黄酮类化合物产生的因素,并评述葛根素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6.
红三叶草异黄酮在保健食品和医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了以红三叶草异黄酮为基础的保健食品及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癌症、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症、酒精依赖性、神经障碍、动脉硬化、肥胖、子宫纤维瘤、卵巢囊肿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7.
葛根异黄酮的快速分离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DS正丁醇-正庚烷-水组成的微乳体系作为展开剂,通过聚酰胺薄层层析,探讨不同类型微乳液对葛根异黄酮分离检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含水量为70%的微乳液作为展开剂,分离效果明显,一次检测出12个黄酮化合物;与以三氯甲烷-甲醇-水(7:2.5:0.25)为展开剂的硅胶薄层相比,微乳薄层色谱对葛根异黄酮的检测效果和灵敏度显著提高,为实验研究中常规检测提供了简便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8.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对辐射小鼠免疫器官脾脏的影响。方法:9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补充0.5%大豆异黄酮组,喂养两周后,4.0Gyγ射线照射;于照射后12、24h和一周、两周杀死部分小鼠取脾脏,测定小鼠的脾脏指数、脾脏细胞周期、细胞增殖指数及细胞凋亡率等指标。结果:辐射使小鼠脾脏明显萎缩。脾脏细胞凋亡率和G0-C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脾脏细胞S期的百分比及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降低(P〈0.01);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使上述指标更接近正常组水平,使脾脏细胞G0-C1期百分比较辐射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脾脏细胞的C2-M期百分比和细胞增殖指数较辐射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可对脾脏起到辐射防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9.
大豆异黄酮对电离辐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对辐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和辐射补充0.5%大豆异黄酮组,喂养两周后,4.0Gyγ射线照射;于照射后两周杀死小鼠取外周血、胸腺和脾脏,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辐射使小鼠外周血CD3、CD4和CD8百分比降低,并且CD8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使胸腺和脾脏的CD3和CD4百分比升高、CD8百分比降低,其中CD4的升高显著(P<0.05)。补充大豆异黄酮,可使外周血、胸腺和脾脏CD3以及血CD4比例升高,但对辐射引起的CD8变化无明显作用。结论:大豆异黄酮可对辐射小鼠的T淋巴细胞亚群起到辐射防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0.
以大豆品种东农42及其两个矮秆突变体(HK8和HK11)为原料,采用Luminol-K3Fe(CN)6化学发光体系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对茎、叶和种子中的异黄酮进行检测,同时与HPLC检测方法相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简便快速地检测异黄酮含量,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9%~2.30%,回收率为95.5%~104.5%。该实验准确地检测出三种大豆材料中异黄酮含量; 异黄酮含量与株高成正比; 种子的异黄酮含量比茎、叶的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