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目的评价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7~2000年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换瓣术后应用IABP患者26例(组Ⅰ),对照组(组Ⅱ)为同期未应用IABP患者30例.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心律、ST段的,比较两组早期生存率.结果IABP辅助时间为(57±29)h,患者在应用IABP后,桡动脉压力在早期有所下降(P<0.01);舒张压上升(P<0.01);平均动脉压于应用后即可见明显提高,外周阻力明显降低.心律失常的变化于应用IABP后1 h频发室早或室速转为偶发室早,ST段的抬高或降低在30 min~1 h后恢复正常.组Ⅱ患者出现的频发室早或室速于(22±11)h后转为偶发室早,ST段的抬高或降低于(24±10)h后.持续左心功能(CCO)监测结果见组Ⅰ CO、CI于应用IABP后2 h明显恢复,24 h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组Ⅱ于24 h才有所恢复.组Ⅰ早期生存率为80.3%,与组Ⅱ(64.7%)比较P<0.01.结论IABP能够有效地控制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使心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大大降低了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52.
21毫米人造心脏瓣膜泵的设计及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能够长期置入主动脉瓣环的左心室辅助装置,研制出直径21毫米重27克可植入的主动脉瓣膜泵.装置包括一个转子和一个定子.转子由驱动磁钢和叶轮组成;定子装有带铁心的电机线圈和出口导叶.装置被置於主动脉瓣位置,所以不占用额外的解剖空间.血泵能像自然心脏一样直接将血液由心室输送到主动脉,不需要连接管道和旁路,因此对自然生理循环的干扰可以减到最低.血泵流量由最大到零周期变化.血液动力学测试表明,当血泵转速为17500转/分钟时,可以产生流量5升/分钟、压力增益50毫米汞柱的血流;同一转速下,当流量为零时,血泵能保持主动脉舒张压为80毫米汞柱.  相似文献   
53.
六条在心脏上装有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及微型超声测距探头的慢性实验狗,经两个星期的手术恢复期后,于Halothane麻醉下,给予低氧气体吸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从对照时的99.8±0.1%降到60.7-4.4%。低氧时,左心室功能随着动脉血氧饱和度的下降,表现为中度低氧时增强、严重低氧时减弱的变化。复氧时,出现与低氧时不相同的左心室功能异常,如心动过速、严重心律紊乱、后负荷增高、舒张期末室壁厚度显著增加,室壁舒-缩厚度差减小、室壁舒缩的不匀质性以及极低的心肌顺应性等。这些结果表明,在急性低氧后的复氧过程中,左心室功能存在着一种“复氧损伤”。  相似文献   
54.
原发性高血压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现阶段最受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最常见的靶器官损害之一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被认为是高血压诱发的心室重塑和高血压心脏病的关键转折点。近年来研究报道,miRNA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靶器官损害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就miRNA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发生、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旨在为miRNA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中的调控作用和应用开发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衰(HFmr EF)和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HFr EF)患者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的差别。方法:选取2013年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心内住院的308名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首次心脏彩超结果,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入选的心力衰竭患者分为HFr EF组、HFmr EF组和HFpEF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化验结果、超声数据和用药情况,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的差别。结果:HFpEF组为123例(39.9%),HFmr EF组为98例(31.5%),HFr EF组为88例(28.6%);其中HFpEF组女性比例高于HFr EF组(59.4%vs.38.6%,P0.05),高血压和房颤患病率HFpEF组高于HFr EF组(P0.05);HFpEF组左心室重构类型以向心性重塑为主,HFr EF组则以离心性重塑为主;HFmr EF组女性比例及高血压、房颤患病率等临床特征及左心室重塑类型分布则介于HFpEF组与HFr EF之间。结论:HFpEF,HFmr EF与HFr EF组患者临床特点及左心室重塑类型分布显著不同,应对不同左室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6.
摘要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左心室扭动的变化,探讨其评价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选择本院心脏外科接受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左室射血分数≥50%。排除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其他器质性心脏疾病。另外选择30名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成像结果正常的人做为对照组,血生化、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同时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2)分别于搭桥术前1-3天、术后早期(7-15)天及术后3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进行左心腔超声造影。开启4D模式,获取左室扭动参数,并进行手术前后对比分析。结果:左心腔造影可以提高设备自动描记的准确性。术前病例组的左室整体扭动幅度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早期左室扭动角度略高于术前,仅中间段增高幅度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后三个月左室扭动逐渐增强,接近正常对照组,与术后早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维斑点追踪显像联合左心腔造影可以准确检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前、后左心室扭动的变化。左室扭动可以敏感地反映术后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主要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研究白藜芦醇对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组织的电生理效应。方法:选取体重250~300g豚鼠,应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动作电位并观察给药前后动作电位的变化。观察指标:最大舒张电位(MDP)、动作电位幅值(APA)、0相最大除极速度(Vmax)、4相自动除极速度(VDD)、复极至90%时间(APD90)和自发放电频率(RPF)。结果:白藜芦醇可抑制豚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的电活动,显著降低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的APA、Vmax、VDD、RPF(P0.01);而对MDP和APD50及APD90无明显作用(30、60μmol/L)。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左心室流出道自律细胞的电活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比较优化联合降压治疗及标准联合降压治疗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左室重量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左室肥厚与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方法:72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配到优化联合降压组(n=36)或标准联合降压组(n=36).优化降压组为:氨氯地平5 mg/d+替米沙坦80 mg/d.标准降压组为:氨氯地平5 mg/d+复方盐酸阿米洛利1片/d.治疗6个月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重量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标准联合降压组及优化联合降压组患者经过6个月药物干预后,(1)平均左室重量指数分别由183.3±44.6 g/m2,174.9±37.2 g/m2降至154.4±34.4 g/m2,138.0±33.9 g/m2(均P<0.01),优化降压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5).(2)血清瘦素水平分别由(7.3±1.6)μg/L,(7.2±1.9)μg/L降至(4.8±1.3)μg/L,(3.4±1.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优化降压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优化联合降压组比标准联合降压组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逆转效果及降低血清瘦素水平的作用更佳.瘦素参与了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m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左心室心肌重构分析和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分别使用螺内酯和氯沙坦以及将两药合用对AMI模型进行干预,探索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对AMI后心室重构和胶原增生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MI组、螺内酯组、氯沙坦组、联合用药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后8周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病理分析和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含量的测定.结果:AM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容积、重量和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左心室球形指数、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LVSP)均显著降低(P<0.05).螺内酯组与AMI组相比,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含量显著减少(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组和联合用药组与AMI组相比,LVEDP、左心室实际重量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容积仅联合用药组有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的±dp/dt/LVSP显著增加(P<0.05).螺内酯、氯沙坦和联合用药3组与AMI组相比,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且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能有效抑制AMI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增生,提示螺内酯可能有改善左心室重构的潜在作用.氯沙坦与螺内酯合用可更有效防治AMI后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碎裂QRS(f QRS)波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心率变异性及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心电图是否出现f QRS波分成f QRS组(59例)和无f QRS组(65例),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检测对比,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统计对比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f QRS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无f QRS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高于无f QRS组(P0.05)。f QRS组患者总标准差(SDNN)、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PNN50)、差值均方根(RMSSD)均低于无f QRS组(P0.05)。随访期间f QRS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5.59%(21/59),高于无f QRS组患者的13.85%(9/65)(P0.05)。结论:伴有心电图f QRS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率变异性指标降低,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心电图f QRS波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心率变异性及心脏事件发生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