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杨四刺瘿螨Tetraspinus populi Kuang et Hong是杨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害虫。调查显示,在不同的杨树品种上该螨的发生及危害程度不同。暖冬和少雨有利于该螨的发生。在2025品种上发生最重,2001品种上次之。1、2年树龄的杨树发生较重,3、4年树龄的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72.
【背景】北京欧文氏菌(Erwinia beijingensis)引起的刺芹侧耳细菌性软腐病(bacterial soft rot)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wbnH2糖基转移酶基因在北京欧文氏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明确。【目的】构建wbnH2基因的缺失株Δ-wbnH2和回补株C-wbnH2,探究wbnH2基因对北京欧文氏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北京欧文氏菌LMG 27579TwbnH2基因缺失突变株Δ-wbnH2,并对基因缺失菌株的致病性、生长速度、运动能力、生物膜形成能力、黏附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与野生型菌株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广宿主质粒pBBR1MCS2构建回补株C-wbnH2,排除了极性效应引起的突变株表型变化。【结果】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基因缺失株Δ-wbnH2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别。但是wbnH2基因的缺失导致多糖分泌、生物膜形成能力、黏附能力、致病能力明显下降。【结论】wbnH2基因影响北京欧文氏菌多糖分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黏附能力及致病力,表明该基因在北京欧文氏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软腐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3.
王晓伟  韩佳玲  张爱勤 《生态学报》2022,42(12):4872-4881
种子的选择性败育在被子植物中普遍存在,开展结籽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种子的形成机制及多样化的生殖对策。以刺叶锦鸡儿Caragana acanthophylla为材料,通过传粉过程、胚珠发育动态和资源分配状况的研究,以探讨种子的选择性败育格局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刺叶锦鸡儿具高度自交不亲和性,为泛化的传粉系统,蜂类是主要的传粉者。自然状态的结实率为(86.00±4.96)%,不存在传粉限制,但受精具明显的时间效应。(2)刺叶锦鸡儿单花期4—5d,每朵花有(14.00±0.14)粒胚珠。胚珠的发育从荚果顶部开始,其中,开花后第3天荚果顶部胚珠开始膨大;第11天绝大多数胚珠出现了膨大,此时,在荚果基部的胚珠开始败育,随后荚果顶端受精后的胚珠也出现败育,最终仅荚果中部形成2—3粒种子。其结籽格局为成熟荚果中部胚珠,而败育荚果顶部和基部胚珠的选择性败育类型。(3)受微地形影响,居群内开花植株具斑块分布,对较少开花植株通过添加水肥进行资源调控后,结籽率显著提高,说明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存在资源限制。综上所述,受精顺序和资源限制两个互逆的资源梯度决定了刺叶锦鸡儿的结籽格局。其中,...  相似文献   
74.
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分别获得‘刺葡萄0943’的转录因子VdWRKY53基因的编码区和启动子区域,分析其序列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其对白腐病菌侵染和水杨酸诱导的反应,并以感病品种欧亚种‘黑比诺’为对照,分析不同种质中转录因子VdWRKY53基因序列及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刺葡萄0943’的VdWRKY53基因,在其编码区和启动子区域都有抗病基因的序列和位点特征,在DNA和氨基酸水平上与‘黑比诺’VvWRKY53有5处差异,这5处氨基酸差异可能造成了其功能的差异;‘刺葡萄0943’和‘黑比诺’中的WRKY53基因启动子受葡萄白腐病菌和水杨酸诱导后表达量增加,且VdWRKY53基因表达量和趋势不同于‘黑比诺’VvWRKY53。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表明,在‘刺葡萄0943’抗病途径中VdWRKY53转录因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75.
分别于2012—2013、2013—2014年度越冬期候鸟越冬前(10月份)与越冬后(4月份)采用样方法调查沙湖沉水植物冬芽的种类、密度及生物量,分析不同水位条件的2个年度鄱阳湖碟形子湖沉水植物冬芽的分布及其对食块茎水鸟食物贡献的差异性,探讨越冬水鸟取食与水位变化对沉水植物冬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和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var.rosburghii)2种沉水植物的冬芽同域分布。2013年10月2种植物冬芽的密度与生物量均显著低于2012年同期,主要原因是鄱阳湖水位年际间变化剧烈,并对水质有显著影响:与2012年相比,2013年丰水期(4—9月)沙湖与主湖区连通的时间和日平均水深显著减小,但水体浊度显著增加,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发育。2012—2013年度越冬水鸟迁出后2种冬芽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明显下降,而2013—2014年度越冬期水鸟迁出后与迁入前相比两种植物冬芽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变化,很可能与食块茎水鸟的取食活动和高水位对食物可利用性的负面影响有密切关系。湖泊剧烈的水位变化导致越冬水鸟的食源具有年际波动的特征,而食块茎水鸟对鄱阳湖子湖的食物利用率受越冬季冬芽丰富度和食物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共同影响。研究结果对鄱阳湖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沉水植被恢复、越冬水鸟保护以及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6.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了多种样式的"羊"字。这种生来温顺的动物常用于祭祀,所以古人就给自然的"羊"加上了引申的含义,成为吉利、吉祥的一种象征。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到"羊,祥也"。古代典籍中,经常将"羊"与"祥"通用。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后,以羊字为部首的汉字竟发展到多达204个。孔子曾分析以羊为部首的字认为:"半羊之字,以形举也。"早自上古时期,羊就是先民祭祀时必备的祭礼之一。古时有"少牢"和"太牢"之说。所  相似文献   
77.
锦鸡儿属两种植物种子萌发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正立  王琳  于军  陈加利 《西北植物学报》2011,31(12):2509-2515
对不同种源柠条锦鸡儿、小叶锦鸡儿种子在培养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其吸水特性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种源种子的萌发生理.结果表明:(1)随种子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种源柠条锦鸡儿、小叶锦鸡儿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呈总体降低趋势,并且0~24 h是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降解转化速率较快的时期.(2)各种源柠条锦鸡儿、小叶锦鸡儿种子的相对吸水量随时间变化表现不一,并且柠条锦鸡儿、小叶锦鸡儿的吸水增量有两个明显峰值,第一个峰值均出现在24 h,第二个峰值分别出现在96 h和120 h.(3)各种源柠条锦鸡儿、小叶锦鸡儿的种子活力大小表现为N-5>X-1>X2>N-4>N1>N-2>N-3.  相似文献   
7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晚孕期羊水过少胎儿肾动脉(RA)血流阻力参数的变化,为临床预测羊水过少时胎儿宫内缺氧及评价胎盘功能提供相关信息。方法:应用CDFI检测100例晚孕期孕妇(孕36~40周)RA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D)。其中羊水过少A组(5cm<羊水指数AFI≤8cm)40例,羊水过少B组(AFI≤5 cm)20例,正常对照C组(8cm相似文献   
79.
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介于此,本刊将就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设立专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干细胞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80.
3种甘草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红 《植物研究》2006,26(5):560-562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3种荒漠植物的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16,核型公式分别为:刺果甘草(G.pallidiflara)k(2n)=2x=16=4M+8m+4sm,光果甘草(G.glabra)k(2n)=2x=16=10M+6m,胀果某草(G.inflata)k(2n)=2x=16=6M+6m+4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