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太湖生态系统能量闭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申双和  刘寿东  张弥  肖薇  王咏薇  李旭辉 《生态学报》2017,37(18):5935-5950
地表能量不闭合不仅限制了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在陆面模型发展和验证等应用性研究中的价值,还给生态系统CO2源汇特征辨析带来不确定性。基于太湖避风港站2012年涡度相关通量、辐射、气象和水温梯度观测数据,分析了太湖能量闭合的多尺度(小时、日和月)时间变化特征,阐述了大气稳定度、摩擦风速和湖风对太湖能量闭合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小时尺度的能量闭合度为0.59,且昼夜差异较小;日尺度的能量闭合度为0.73,在内陆水体观测结果中处于中等水平;月平均能量闭合度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年平均时太湖仍有27%的能量不闭合。因摩擦风速减小,太湖能量闭合度在大气极不稳定条件下要比弱不稳定条件下结果低0.3;对于太湖这类大型浅水湖泊,其能量闭合度全天都受动力湍流交换强度制约,能量闭合度随摩擦风速增大而显著提高;虽然湖风发生使太湖小时尺度的能量闭合度降低了0.1,但其影响在日尺度上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2.
张嘉荣  王咏薇  张弥  刁一伟  刘诚 《生态学报》2017,37(20):6679-6690
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关键参数的确定和优化是准确计算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NEE)的基础。利用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 FLUX)长白山站温带阔叶红松林2005年的通量观测资料,对VPRM的4个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ε_0、光照为半饱和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值PAR0和呼吸参数(α、β))进行优化,并使用2006年的观测资料对参数优化前后的模拟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参数优化后,VPRM能够较好地模拟长白山地区2006年植物生长季NEE的变化。对30min NEE模拟的平均误差为-1.81μmol m~(-2)s~(-1),相关系数为0.72,模拟NEE平均日变化的峰值约为观测值的91%,相关系数为0.97。但在植物非生长季模型对森林NEE的模拟效果较差。模型模拟30min NEE的平均误差为0.39μmol m~(-2)s~(-1),相关系数仅为0.10,并且模拟低估NEE平均日变化白天吸收峰值约82%,日变化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50。通过分析不同天气个例,发现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晴天条件下NEE的变化,而对阴雨天NEE的模拟误差较大。该研究有利于提高VPRM模型对温带落叶阔叶林NEE的模拟能力,对进一步改进区域陆地NEE的模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钠钙交换是小鼠心脏发育中最早有功能性表达的通道基因。它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泵出1个钙,泵入3个钠位置细胞内的钙稳态,此外可能参与兴奋收缩偶联。但是,至今钠钙交换在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性表达及其在细胞早期兴奋形成中的作用还不是很清楚。采用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发育极早期,电压钳制在35mV的条件下,10mmol/L咖啡因诱导的内向电流的80%能被灌流液中Na^+被等浓度的Li^+取代(n=8)。此为钠钙交换电流。所有钳制的细胞单细胞RT-PCR都检测到了NCX1亚型的mRNA表达。进一步研究了钠钙交换的功能,发现等浓度Li^+取代灌流液中Na^+及应用高浓度Ni^2+阻断了膜电位震荡及与震荡相间的动作电位(早期膜兴奋形式)。因此认为钠钙交换(NCX1亚型)在心脏发育极早期的心肌细胞中已有大量功能性表达,它对于早期自主性兴奋活动的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cis基因交换形成RHD-CE(2-9)-D等位基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超鹏  李桢  熊文  周一炎  李雪梅 《遗传》2005,27(4):561-565
以往通过基因组DNA分析,分别在高加索人和中国人中观察到少数Rh阴性个体存在RHD基因第1和第10外显子,但是该等位基因形成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有争论。本文分别针对RHD基因mRNA的5′-和3′-非编码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逆转录PCR(RT-PCR)和cDNA测序,分析2例RHD基因阳性(拥有第1和第10外显子)、D抗原表型阴性个体的全长mRNA/cDNA序列,同时以1例正常Rh阳性个体(CcDDee)作对照。结果正常Rh阳性个体拥有正常RHD基因mRNA,2名携带RHD基因的Rh阴性个体则均检出存在与正常RHD基因或RHCE基因转录产物相同长度、以及相同外显子构成的mRNA,但该转录子的第1和第10外显子及3′-非编码区序列与RHD基因一致,而第2~9外显子全部序列与RHCE(e)基因mRNA相同,表明2名个体均存在RHD-CE(2~9)-D融合RHD等位基因,即其RHD基因的第2~9外显子被同源RHCE(e)基因替换,导致不能编码正常RhD蛋白,形成个体D抗原阴性表型。  相似文献   
55.
长期保护性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张国盛  K Y Chan  G D Li  D P Heenan 《生态学报》2008,28(6):2722-2722~2728
研究了不同耕种方式对澳大利亚同一地区3种土壤表层(0~5cm)理化性质的作用,以揭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穴播/保留残茬(DD/SR)、多年生人工草地(PP)和自然草地(NP)表层土壤的>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全氮、有机碳含量、田间持水量均显著高于其相应对照传统耕作/秸秆焚烧(CC/SB)、人工草地/作物轮作(PPC)和耕作(CT)的;土壤全氮含量、田间持水量分别与有机碳含量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94**,r=0.996**,n=6),而受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在同一类型的土壤上,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不同试验区,耕作措施对表层土壤容重和孔隙分布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秸秆焚烧和施用石膏对表层土壤的pH及交换性阳离子含量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期保护性耕作、草田轮作或多年生草地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结构稳定性,从而改善土壤的供肥供水能力.  相似文献   
56.
转PEPC基因水稻具有初级CO2浓缩机制生理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原种粳稻Kitaake为对照, 研究了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的PEPC的高表达和碳同化特性的关系. 结果显示: 与原种相比, 转PEPC基因水稻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显著增加, 经统计分析, 气孔导度的增加与光合速率的增加并无相关性. 而在高光强 下, 与CO2浓缩有关的PEPC, CA酶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 因此在大气CO2浓度下可显著增加光合能力(50%); 无CO2条件下, 可减少叶内CO2释放量, 从而降低了CO2补偿点. 用专一的抑制剂DCDP处理, 证明转PEPC基因水稻叶内PEPC的高表达与碳同化能力的提高和Fv/Fm的稳定性有关. 用14C示踪20 s, 转PEPC基因水稻14C较多的分配在C4光合原初产物天冬氨酸中, 意味着叶内存在着一定的C4光合代谢途径. 上述结果说明, 用代谢工程可以在叶内构建初级的CO2浓缩机制, 为转基因的高光效育种技术提供了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57.
利用高效阴离子色谱快速直接地检测微生物发酵液中的环糊精成分,尤其是大环环糊精的组成,进而创造了一种能快速准确地从土壤中筛选产环糊精糖基转移酶菌种的方法。共分离了149个产胞外淀粉水解酶的微生物菌株,利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共检测了其中11株菌,其中6株主要产CD6 ,5株主要产CD7,主要产CD8的没有。在直接鉴定产生环糊精糖基转移酶菌株的过程中,也可以定量检测各种环糊精包括大环糊精(CD大于8)的含量。  相似文献   
58.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非生长季节CO2通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03年和2004年涡度相关系统通量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非生长季节CO2通量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1)从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日变化特征看,除13:00~19:00时有较小的CO2净释放以外,其余时段NEE均很小;(2)高寒灌丛非生长季月份间NEE差异明显,4月和10月是CO2净释放量较大,1月和12月CO2净释放量较小;(3)相对温带草原(高杆草大草原)草地类型,低温抑制下的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非生长季节日平均CO2释放率较低;(4)高寒灌丛非生长季NEE日变化模式与5 cm土壤温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温度是影响非生长季节青藏高原高寒灌丛NEE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同时NEE变化还受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应用2003年11月~2004年10月晴好天气涡度相关通量观测资料,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CO2交换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凉季、干热季和雨季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均呈现出单峰型曲线的日变化趋势,昼间其变化规律较强,夜间呈波动状态。昼间NEE(取绝对值)雾凉季和雨季均显著大于干热季;夜间NEE雨季显著大于干热季 ,而干热季显著大于雾凉季。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NEE日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不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饱和水汽压差和气温对NEE的季节差异有较大贡献。另外,应用Micha elis _Menten模型对昼间不同饱和水汽压差和气温下NEE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季节较高饱和水汽压差下的表观最大光合速率(Pmax)、表观暗呼吸速率(Re)比较低饱和水 汽压差下的PmaxRe大,而表观光量子产额(α )则相反。各季节较高气温下的Re比较低气温下的Re大;雾凉季气温的差异对Pmaxα的影响较小;干热季和雨季较高气温下的α较小。  相似文献   
60.
衣原体(chlamydia)是人类重要的致病菌之一,不同衣原体感染会引起多种人类疾病。因此,衣原体研究正逐步受到广泛的关注。依据近年来国内外衣原体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荧光下等位基因交换突变(fluorescence-reported allelic exchange mutagenesis,FRAEM)技术、分离纯化衣原体的空斑技术、质粒载体的构建及转化技术、蛋白质谱技术在衣原体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