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9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4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不同熟化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8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土壤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将土壤有机质分为总粗颗粒有机质(活性碳库)、总细颗粒有机质(慢性碳库)和总粉黏粒(惰性碳库) 3个组分,探讨不同熟化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而成的新成土壤总有机碳库及不同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为黑土严重侵蚀地区母质表露后土壤肥力的快速恢复提供依据。试验设置自然恢复(NatF)、苜蓿种植(Alfa)、无肥(F0C0)、化肥(F1C0)、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F1C1)、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F1C2)等6个熟化处理。结果表明:黑土母质经过8年不同熟化处理后,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高;与NatF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F1C2和F1C1)对土壤总有机碳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增幅分别为60.7%和41.2%;Alfa其次,增幅18. 2%;F0C0或F1C0处理土壤总有机碳与NatF间无显著差异;F1C2和F1C1处理土壤3个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熟化处理,与F1C1相比,F1C2处理对各组分有机碳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与NatF相比,Alfa处理土壤有机碳的增加主要表现为粉黏粒结合有机碳的增加;F1C0和F0C0处理土壤总细颗粒有机质和总粉黏粒中有机碳与NatF间无显著差异,总粗颗粒有机质中有机碳含量低于NatF。研究表明,在米豆轮作和传统耕作体系下,农田生态系统高量有机物料投入配施化肥能够加速黑土母质的熟化进程,快速提高土壤中活性碳库和惰性碳库的容量,是严重退化黑土有机质快速提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2.
长期进行除草剂药效试验可能会导致田间杂草种群发生适应性进化。本研究在安徽南陵县除草剂药效试验专用稻田中采集了1个稗草种群A,并以从常规稻田采集的3个稗草种群为对照,开展同质园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与3个对照种群相比,A种群稗草植株的单株种子产量显著减少,种子千粒重显著增加,幼苗生长速率显著加快,结实分蘖数显著增多,生育期显著缩短;A种群稗草成株的株高、生物量及对除草剂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均显著降低。A种群稗草幼苗3~4叶期时经五氟磺草胺推荐剂量2倍量(有效成分60 g·hm-2)处理后,其株高、生物量及成熟种子产量(平均每株1066粒)显著降低,而抽穗期、结实分蘖数、单个总状花序的种子数及种子千粒重无显著差异。因此,种子较重、生活史周期短、植株矮小、结实分蘖多及对除草剂五氟磺草胺具有抗药性,使得A种群稗草对稻作系统具有特异适应性,应防止此类种群扩散至常规稻田。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究葛根芩连汤在模拟胃肠液中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方法在模拟胃肠液中分别加入消化液10%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产气杆菌、黑曲霉、米曲霉、青霉和汉逊德巴利酵母,然后加入生药浓度为1 g/mL的葛根芩连汤水煎液,37℃恒温培养。分别在0、1、2和4 h吸取1 mL培养液做稀释平板计数。结果体外模拟肠液中,葛根芩连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产气杆菌、黑曲霉、米曲霉和青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汉逊德巴利酵母的生长则为先促进后抑制,并且在2 h时对黑曲霉、米曲霉、青霉和汉逊德巴利酵母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在模拟胃液中,葛根芩连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黑曲霉、青霉和汉逊德巴利酵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产气杆菌无明显影响。结论葛根芩连汤在模拟胃肠液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黑曲霉、米曲霉、青霉和汉逊德巴利酵母等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模拟肠液中对产气杆菌抑制作用明显,而在模拟胃液中对其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4.
目的分析妇科门诊患者阴道分泌物及支原体感染和耐药性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妇科门诊就诊的1 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阴道分泌物并检测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结果 1 200例患者中患滴虫性阴道炎者13例(1.08%),霉菌性阴道炎139例(11.58%),细菌性阴道病97例(8.08%)。阴道清洁度Ⅲ~Ⅳ度的患者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清洁度Ⅰ~Ⅱ度的患者(均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5岁的患者解脲支原体(Un)感染率最高(58.10%),35~44岁患者人型支原体(Mh)感染率最高(5.09%),25岁患者Un合并Mh感染率最高(21.91%)。支原体总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为美满霉素(95.86%)、强力霉素(95.15%)和交沙霉素(97.05%),敏感率较低的为甲砜霉素(19.15%),克林霉素(14.66%)和司帕沙星(27.77%)。结论阴道清洁度与阴道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中支原体的检测及药敏试验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5.
虽然,美国已有关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检测和治疗的指南,但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H.pylori检测的建议通常没有得到遵循。来自美国不同地区研究成人和儿童H.pylori感染处理的11名专家参加了"休斯敦共识会议",并在会议中讨论诊断H.pylori感染的关键因素:确定目标人群进行H.pylori检测;抗生素药物敏感性对检测和治疗的影响;确认H.pylori感染和确认根除治疗结果的合适方法。专家被分为多组,采用改良的Delphi小组讨论法来评定需行H.pylori检测的目标人群,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根除治疗后的结果确认及相关检测方法。证据质量和建议强度均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评估。各工作小组的结果将提交给所有小组成员进行最后的共识表决。在专家共识会议之后,这些结论将提交给一个独立的胃肠病学专家小组进行验证,并对会议中提出的29项声明进行认同程度评估。最后的建议是基于现有最佳证据提出,并提供带参考文献的共识声明,以便在全美各地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实施。  相似文献   
96.
目的了解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评估(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联合真菌培养在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状况,同步分析G试验检测结果。结果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所检出的90株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最为敏感,敏感率为100.00%;对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8.89%、90.00%、87.78%和77.78%。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56.25%、50.00%和43.75%,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敏感率仅为58.33%。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局部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76、P0.001;t=1.988、P=0.049)。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局部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8,P0.001)。90例患者中有54例进行了G试验,其中13例患者G试验先于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G试验阴性患者(54例中有17例G试验为阴性)中有8例第1次送检G试验晚于血培养报阳时间。结论 G试验可作为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诊断参考依据,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与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G试验联合真菌培养在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监测治疗。  相似文献   
97.
通过微波辅助提取的方式,以延胡索叶总生物碱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总生物碱提取方法进行优化。重点考察了微波提取温度、时间、料液比、提取缓冲液pH值等因素对延胡索叶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各因素对延胡索叶总生物碱提取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提取缓冲液pH值料液比提取温度。其最佳的提取方法为:提取缓冲液pH值为1. 0,料液比1∶10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叶总生物碱含量为25. 910 mg/g。利用微波辅助提取延胡索叶中总生物碱,不仅耗时短,效率高,而且操作简单、稳定,为延胡索叶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8.
为了验证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效果,筛选适宜的剂量及调查其对作物的安全性,对该药剂进行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每667 m 2制剂用量8~16 g;第1次施用后10 d防效达59.76%~71.87%,第2次药后10 d防效达69.64%~85.86%;最佳施药时间是水稻破口期,推荐最佳用药量为每667 m 2制剂用量16 g,施用方法推荐手动常规喷雾.  相似文献   
99.
单细胞拉曼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细胞拉曼技术是基于拉曼光谱分析原理实现非培养、无标签、快速、高效、低成本揭示物质本质的新方法。近年来,单细胞拉曼技术也开始在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崭露头角。本文结合单细胞拉曼技术基本原理这一理论基础,阐述该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药物敏感性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及最新技术方向,并探讨其在临床实验室应用的可行性,为未来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0.
【背景】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是人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之一,也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近年来,粪肠球菌引起人和动物感染的报道越来越多。【目的】探明引起某养鸡场雏鸡发病死亡的病原及其致病性和有效治疗药物。【方法】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开展病原菌分离、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致病性试验、耐药分析和对患病鸡群的药物治疗。【结果】患病鸡有昏睡、瘫痪或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肝、脾肿大,肝脏发黄、少量出血点、质脆易碎,肠道粘膜增厚、出血,脑轻微水肿;从肝脏组织分离得到一株革兰氏阳性球菌,经纯化培养后命名为CJ517;依据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粪肠球菌;致病性试验显示CJ517菌株能致死小鼠,致死率为66.67%;该菌对头孢噻肟、磷霉素、丁胺卡那等药物敏感,对多西环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耐药;经用敏感药物和提高免疫力结合治疗后,鸡群病情得到控制。【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动物粪肠球菌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