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70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2 毫秒
41.
本文扼要回顾了松萝属石萝亚属(Usnea subgenus Neuropogon)地衣研究简况,根据形态、化学、分布三者综合的现代地衣物种概念,确认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只存在两种石萝即南极石萝(Usnea antarctica)和簇花石萝(Usnea aurantiaco-atra)。除形态、化学特征描述外,详述了这两种石萝在菲尔德斯半岛的生境与分布特征。其中,在藓丛生境中的簇花石萝群体性状分化及其与石生群体性状的比较和讨论是文献中尚未见到的,而生长在木板上的南极石萝则属罕见,其平均生长速率估算为每年增长0.4—1.1mm。在化学上,这两种石萝均属于化学型Ⅰ和化学型Ⅲ,而化学型Ⅱ(含有norstictic,salazinic and usnic acids)不存在于该半岛的两种石萝中。  相似文献   
42.
本文扼要回顾了松萝属石萝亚属(Usnea subgenus Neuropogon)地衣研究简况,根据形态、化学、分布三者综合的现代地衣物种概念,确认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只存在两种石萝即南极石萝(Usnea antarctica)和簇花石萝(Usnea aurantiaco-atra)。除形态、化学特征描述外,详述了这两种石萝在菲尔德斯半岛的生境与分布特征。其中,在藓丛生境中的簇花石萝群体性状分化及其与石生群体性状的比较和讨论是文献中尚未见到的,而生长在木板上的南极石萝则属罕见,其平均生长速率估算为每年增长0.4—1.1mm。在化学上,这两种石萝均属于化学型I和化学型Ⅲ,而化学型Ⅱ(含有norstictic,salazinic andusnic acids)不存在于该半岛的两种石萝中。  相似文献   
43.
本实验采用RFLP技术,对中国东部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313个参试菌株来自10个省(市)的16个群体(子群体),样本分布在北纬24°N—41°N。各菌株的DNA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Pst Ⅰ和EcoR Ⅰ酶切,先后以10个低拷贝DNA探针和1个DNA指纹图谱探针进行了杂交和检测。结果表明,两个探针(pCB29和pMS29.1)的杂交图谱呈单态性;探针pCB19的杂交图谱显示,菌株DNA以PstⅠ酶切的为单态性,以EcoR Ⅰ酶切的则呈多态性;其他7个低拷贝探针的杂交图谱都呈多态性(Pst Ⅰ酶切)、指纹图谱探针的检测结果显示,辽宁凤城群体的菌株与中国东部其他群体的菌株相比,具有更多的限制性杂交片段,菌株间的遗传变异性也更大。  相似文献   
44.
CT所见肝脏肿大占据左右上腹,纠正了既往把肝左叶当做脾大的结论;B超发现前所没有报道的二尖瓣赘生物将给患者终生致残;标准品DS行双向电泳,首次发现其分离为DS1与GS2两个斑点;杂合子、患者尿GAG均出现DS1斑点,而正常人则不出现。实验显示,DS1的出现在杂合子检出和患者确诊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银额果蝇武汉群体的B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远槐  张菁 《遗传》1995,17(4):19-20,24
本研究发现,银额果蝇武汉群体的有丝分裂中期核型中存在着B染色体,其出现频率为38%,仅低于昆明,而高于其他地区,B染色体形态为点状。细胞内染色体的不同步分裂可能是造成B染色体形成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46.
光合细菌H3菌株色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H3菌株系由盐田微生物层中分离获得的光合细菌株。具有丰富的天然色素。经活细胞色素光谱吸收峰值测定,色素经有机溶剂提取、硅胶薄板层析、SDS-PAGE电泳等,结果表明H3菌株的主要色素包括细菌叶绿素a、细菌脱镁叶绿素(Bacteriophaeophytin)和三种类胡萝卜素。总胡萝卜素含量占细胞于重的0.6%,胡萝卜素蛋白复合体的分子量约11,000.培养条件的差异对色素形成及相对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银额果蝇自然群体分化过程中的细胞遗传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发瑶  王文 《遗传学报》1997,24(6):496-500
对我国大陆银额果蝇的分布及其细胞遗传学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新核型。该核型结构兼有早已认可的长、短两大类基本核型的特征,即核型中的两条同源4号染色体为1长1短型。含新核型的群体分布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上海、福州、厦门和深圳。而且,这些自然群体内还出现“1长1短型”、“长型”和“短型”重叠并存的多态现象。跟踪研究表明,新核型具有不稳定的遗传性,能世代传递,它的频率随世代增长而降低,并不是突然消失。但是,在上海、福州群体内出现的“长型”至第十五代之后却全部消失。这种新核型大概是银额果蝇自然演化过程中的中间过渡核型,是该果蝇种群分化中的细胞遗传学变异的过渡表征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以数学模式来探讨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含量以及病毒变异性间的关系。由数学模式表明的结果并与人血病病毒I型(HTLV-I)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感染中杀伤性T细胞反应和病毒变异性研究的研究资料进行比较,获得较为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9.
应用同工酶分析方法,测定北京市东灵山区两个分别代表干旱和湿润生境的辽东栋(QuercusliaotungensisKoiz.)群体的遗传结构。共分析统计了13 个酶系统30 个位点。结果表明:辽东栎群体内部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6.6% ,等位基因平均数为2.25)。两群体遗传结构的相似性程度很高(D= 0.029, GST= 0.048);但在个别位点上仍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与对小生境的适应有关。对不同年龄段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基因频率的动态变化可能有其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50.
侗族九个红细胞血型系统和ABH分泌型的分布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报道了广西侗族的ABO、MNSs、Rhesus、Duffy、Kidd、P、Diego、Lewis和Xg等九种红细胞血型系统和ABH唾液分泌型的分布。共调查了201名父母均系侗族而彼此无血缘的学生,其中男116名,女85名。结果表明,广西侗族中ABO系统的r基因(0.6286)、MN系统的m基因(0.6294)、Duffy系统的Fy~a基因(0.9651)、Kidd系统的JK~a基因(0.4628)和Rhesus系统的CDe染色体(0.7532)等频率都很高,ABO系统的q基因(0.1672)、P系统的P_1基因(0.1333)和Lewis系统的Le~a基因(0.3232)等频率较低。MNSs系统的S基因(0.0124)频率很低,而MS染色体连锁率却为零。Xg系统的Xg~a基因频率(0.3746)与汉族和维吾尔族一样,处于低水平。Lewis系统的Le(a )表型者中发现八例是ABH唾液分泌型,但分泌的物质不是A便是B,而分泌H物质的唾液分泌型者全部都是Le(a-)型。六个民族间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侗族与壮族在血缘上最近,其次是与朝鲜族、蒙古族、汉族相近,而与维吾尔族最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