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甘露糖对大麦品种不同外植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麦栽培品种的茎尖、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甘露糖浓度对这些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甘露糖浓度为20 g/L时,茎尖的叶片伸长和生根受到明显抑制;甘露糖浓度为10 g/L或15 g/L时,成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率降低50%,甘露糖浓度为20 g/L或25 g/L时,成熟胚愈伤诱导和生长完全受到抑制,因此在以大麦茎尖和成熟胚为外植体的磷酸甘露糖异构酶(PM I)/甘露糖筛选中,可分别以20 g/L、25 g/L甘露糖作筛选压。另外,在培养早期阶段筛选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42.
【背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医院和自然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其分离率与耐药率逐年增加。噬菌体是一类能特异性感染并杀灭细菌的病毒。【目的】分离一株新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噬菌体,为临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及防控提供补充手段。【方法】以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宿主菌,用点板法从医院污水中分离鉴定噬菌体;用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效价及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用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提取噬菌体基因组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拼接噬菌体基因组并进行注释。【结果】分离到一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v B_Sma S_P11。该噬菌体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小于5 min,快速增殖60 min后达到平稳期,暴发量为100 PFU/cell。透射电镜观察该噬菌体为长尾噬菌体,具有典型的二十面体头和不可收缩的尾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基因组全长44 600 bp,GC含量为63.7%,无抗生素耐受基因、毒力基因和t RNA,与NCBI数据库中所有已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噬菌体相比同源性很低。基因组注释显示该噬菌体含有66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  相似文献   
43.
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并能特异性地结合RNA聚合酶,其作为调控序列驱动外源基因在异源植物中表达,从而实现转基因的高效性,具有时空表达特异性的启动子对获得有效转基因植物及产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种皮特异启动子的表达模式,该研究基于前期报道的序列,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分别从大麦和油菜中克隆获得Gerb和Bntt两个种皮特异性启动子,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了Gerb::GUS和Bntt::GUS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通过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了GUS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两种启动子序列中都含有多拷贝种皮特异表达启动子元件以及多种胁迫诱导响应元件;转基因拟南芥幼苗期,大麦Gerb种皮特异启动子驱动GUS全株表达且子叶和下胚轴较真叶和根中表达量高;油菜Bntt种皮特异启动子表达较弱;成株期,Gerb在不同组织(叶片、茎、花序和角果)中均有表达,未显示组织特异性;Bntt仅在叶片及角果维管束中有微弱表达。在各种非生物胁迫下,Gerb表达模式未发生显著变化,而Bntt仅在盐胁迫下显示很强的角果和种子特异性表达,其他胁迫未见明显表达。以上结果显示,大麦种皮特异性启动子Gerb和油菜种皮特异性启动子Bntt在时间和空间表达模式上存在差异,这对今后选择种皮特异启动子具有参考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44.
广东地区花绒寄甲替代寄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oroides Fairmaire幼虫接于替代寄主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吉丁虫Buprestidaesp和大麦虫Zophobas morio,结果表明,黄粉甲幼虫、蛹和成虫均能繁育出花绒寄甲成虫,平均羽化率能达到20%以上,是较好的替代寄主.用黄粉甲繁育的花绒寄...  相似文献   
45.
转TrxS基因啤酒大麦种子中硫氧还蛋白h与淀粉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导入TrxS基因后,转基因大麦籽粒的硫氧还蛋白h活性明显提高;淀粉酶活性也明显提高,其中α-淀粉酶活性在开花后30d提高了3倍以上,随着籽粒的发育,转基因对α-淀粉酶活性影响作用减少,对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有同样的趋势;转基因大麦种子发芽势明显提高。说明TrxS基因有望改善啤酒大麦的制麦特性和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46.
从嗜热硫矿硫化叶菌(Sulfolobussolfataricus)ATCC35092的基因组中用PCR方法扩增得到编码MTSase和MTSase的基因,分别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Trc99a中,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MTSase和MTHase酶活产率达到了31.3U/g(wetcell)和403U/g(wetcell)。在75℃,pH5.0条件下,两酶联合作用转化淀粉生产海藻糖,当淀粉浓度为15%,DE值为10时,海藻糖转化率最高为53.6%。  相似文献   
47.
以大麦品种‘花30’作为供试材料,比较了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平阳霉素处理小孢子60Co γ-射线辐照处理离体穗和干种子,对300mg·L-1NaCl胁迫培养下游离小孢子的愈伤组织产量和愈伤组织在0.3%NaCl胁迫筛选下的绿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MS处理离体小孢子和60Co γ-射线辐照千种子的愈伤组织产量和绿苗产量明显优于平阳霉素处理小孢子和60Co γ-射线辐照离体穗。以16份源于种子辐照处理的再生植株自交一代种子为供试材料,比较了在0.3%NaCl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成活率以及植株的分蘖数、株高和单株产量。结果表明,‘花30’发芽率为0,供试的16份耐盐变异体中,有14份材料在NaCl胁迫下的发芽率优于‘花30’,鉴定出4份耐盐性明显优于‘花30’的变异体材料。选择耐盐变异体作为供试材料,测定了变异体中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NHXl、NHX2和NHX3和编码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的两个同工酶基因曰肋,和BBD2的表达模式和表达量,结果表明变异体耐盐性的提高与这些基因的表达量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48.
目的了解绍兴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到2011年6月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近年来该院各感染标本中分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用法国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并做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分析,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3株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来自于ICU,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感染的痰标本中;药敏结果显示,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和左旋氧氟沙星等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依次为96.46%、96.46%和92.92%;对亚胺培南100%耐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美洛培南和氨曲南的耐药率依次为91.07%、90.27%和89.38%。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中,以ICU患者感染居多,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应加强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49.
目的了解琼脂扩散法(K-B法)及肉汤稀释法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了解两种方法的差异及为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提供药敏结果。方法对28株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K-B法及肉汤稀释法检测,了解扩散直径及每株菌的MIC值。结果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敏结果较好;K-B法及肉汤稀释法所得结果相关性好。结论临床上可以选择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可以应用K-B法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  相似文献   
50.
镉、铅及其复合污染对大麦幼苗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Cd、Pb为胁迫因子,以大麦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重金属Cd﹑Pb及复合污染不同时间(3、5d)对大麦幼苗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Cd﹑Pb及Cd+Pb处理浓度的增加,大麦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在Cd﹑Pb单一处理条件下,不同浓度Cd﹑Pb均可造成叶细胞膜透性增大,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上升。不同浓度的Cd+Pb复合处理对叶细胞膜的损伤均大于单一处理,低浓度Cd+Pb(5+50 mg·L-1)复合处理组的可溶性糖含量比单一处理高。在不同处理时间(3、5d)内,所有Cd+Pb复合处理组叶中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单一处理组,Cd﹑Pb复合处理对脯氨酸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单一处理中Cd对大麦幼苗的毒性比Pb大,而复合处理(Cd+Pb)对大麦幼苗的损伤和毒害作用比单一处理更为严重,其交互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