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茶废弃物对溶液中重金属的生物吸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茶废弃物是农业固体废弃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源广泛,数量庞大.由于其具有吸附特性,利用茶废弃物作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影响因素、吸附机理、吸附剂制备和脱附再生等方面综述了茶废弃物吸附去除溶液中重金属的最新研究进展,认为吸附机理、制备、脱附再生、工艺参数和后处理等是今后实现茶废弃物吸附剂工业化应用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2.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之一,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和茶皂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肠道是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茶成分发挥生理调节作用和健康效应的主要作用靶点,本文对近年来几种重要茶成分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茶成分主要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减轻炎症和肠道损伤,缓解情绪和记忆障碍以及调节昼夜节律,发挥其健康效应。阐明茶成分调控肠道菌群的内在作用机制将为更好地利用茶产品来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三突花蛛对茶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结果表明三突花株亚成蛛对茶小绿叶蝉若虫及成虫的日捕食量分别为18.3头/d,17.3头/d,对成虫的功能反应曲线可用HOllng圆盘方程模拟:Na=1.05586Nt/(1+0.01365/Nt)自身密度反应用Hassel-Varley模型拟合,E=0.517P^-0.6567,经X^2检验,以上各方程理论值与实际值误差不显著(〈P0.10)。温度(T)对功能反应的影响可用以下方  相似文献   
104.
研究L-茶氨酸对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利用H2O2诱导的LO2肝细胞损伤模型,分别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测定LD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和PARP蛋白表达7LBax/Bcl-2比值的变化,评价L-茶氨酸是否能保护H2O2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结果表明,L-茶氨酸能提高H2O2损伤的L02细胞存活率,减少LDH的渗漏,降低肝细胞凋亡,且L-茶氨酸通过抑制caspase-3的激活和PARP的切割及Bax/Bcl-2比值的升高而发挥抗凋亡的作用。L-茶氨酸对肝细胞损伤有一定的治疗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5.
为开发一种改进的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微生物DNA提取方法,首先配制含有吐温-2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等组分的洗涤缓冲液,引入超声波振荡、涡旋、65℃水浴、反复洗涤等手段,把普洱茶发酵微生物较高质量的收集起来,再使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提取微生物总DNA。按照本文所述方法所得到的菌体沉淀接近白色,后续提取出的DNA总量高、色度低、杂质少,适用于PCR及基因组学等研究。  相似文献   
106.
用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为研究对象,经生物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并分析血管环张力变化,观察霉茶总黄酮、二氢杨梅素、杨梅素对静息血管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去甲肾上腺素(NA)所致的缩血管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霉茶总黄酮、二氢杨梅素、杨梅素均可浓度依赖性增加血管环静息张力;霉茶总黄酮能使NA缩血管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并降低其效能(Emax);二氢杨梅素、二氢杨梅素与杨梅素的混合物有与霉茶总黄酮相似的效应;二氢杨梅素与杨梅素合用使NA收缩血管的Emax降低,明显强于二者单独使用;当二氢杨梅素与杨梅素浓度比为10∶1时,拮抗NA缩血管的效应最佳。结果显示霉茶总黄酮对静息血管有剂量依赖性收缩作用但能明显拮抗NA缩血管效应,二氢杨梅素与杨梅素对NA诱导血管收缩反应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最佳协同比例为10∶1。  相似文献   
107.
报道一种福建新记录野生植物--心叶毛蕊茶Camellia cordifolia (Metc.) Nakai。凭证标本存放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FJFC)。  相似文献   
108.
通过愈伤组织诱导途径, 建立了快速高效的茶条槭再生体系。成熟种子在MS+1.0 mg·L-1 6-BA的培养基中萌发, 以茎段作为外植体, 在WPM+0.002-0.01 mg·L-1 TDZ+0.1 mg·L-1 6-BA中培养3周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诱导频率平均为98.0%。愈伤组织转入WPM+0.01 mg·L-1 TDZ+0.1 mg·L-1 6-BA培养基中得到再生芽, 分化频率为42.0%,平均每块愈伤产生再生芽10个左右。转到WPM+0.3 mg·L-1 IBA的培养基上的再生芽均可生根并长成完整植株, 小苗移栽成活率达到89.0%。实验还建立了愈伤组织中没食子酸的提取和HPLC检测方法。对深绿色愈伤组织连续培养2个继代后, 没食子酸含量达到2.8%。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了缙云山川鄂连蕊茶 (Camelliarosthorniana) 在 3个群落类型中的生殖分配、生殖分配与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和座果率。结果表明 :1) 在地径 1.0~ 3.5cm范围内, 种群间生殖分配差异显著, 即毛竹林 >针阔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在地径 1.0~ 5.0cm范围内, 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差异不显著 ;在地径 1.0~ 6.0cm范围内, 毛竹林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而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差异不显著 ;因此种群间生殖分配比较时, 应考虑种群间的大小分布。运用生殖分配的有关学说对川鄂连蕊茶生殖分配格局进行了解释, 生境稳定性学说和生活史理论假说相结合可以解释川鄂连蕊茶生殖分配格局。 2 ) 川鄂连蕊茶个体生殖分配与个体大小之间存在抛物线关系。 3) 种群密度对川鄂连蕊茶座果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0.
L-茶氨酸是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其良好的生理活性已有广泛报道。首次报道了来源于Cunnighamella echinulata 9980的L-氨基酰化酶用于高光学纯度的L-茶氨酸的酶法制备。该酶在pH 6.5,底物N-乙酰-DL-茶氨酸浓度为50 mM,且有40 mM CoCl2时催化效果较好。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50℃作用12 h得L-茶氨酸22.5 mM,转化率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