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缙云山川鄂连蕊茶在不同群落类型中的RAPD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操国兴  钟章成  谢德体  刘芸  龙云 《生态学报》2003,23(8):1583-1589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对常绿阔叶林灌木层广布种川鄂连蕊茶(Camellia rosthorniana)在缙云山3个群落类型(毛竹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的遗传结构和DNA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0个引物共扩增出138个产物,其中115个是多态性的,多态位点比率为83.33%。Shannon指数估算的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常绿阔叶林0.3345,毛竹林0.3148,针阔混交林0.3085,遗传分化为8.12%;Nei指数计算的3个种群的基因多样性为常绿阔叶林0.2095,毛竹林0.1981,针阔混交林0.1934,遗传分化为7.51%。种群间遗传距离在0.0177~0.0393之间。川鄂连蕊茶在3个群落中的种群大小和生长状况不同,各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高低可能是对所处群落生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2.
以空间代替时间,对缙云山三种群落类型中的川鄂连蕊茶种群的大小结构进行了调查,在编制静态生命表的基础上,研编了川鄂连蕊茶种群的生殖力表、生殖表,剖析了构成川鄂连蕊茶生态对策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结果表明,川鄂连蕊茶种群在常绿阔叶林中寿命最长,适合度最大;生殖值Vx极大值出现的时间与群落的稳定性相反,生殖值Vx、剩余生殖值RRV以及整个生活史总生殖值TRV的各累积值与r值变化一致、川鄂连蕊茶总体上属于k对策者,但在稳定性较差的生境中,各生殖参数发生变化,表现出r对策者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苏智先  钟章成 《生态学报》1998,18(4):379-385
在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系列中,对四川大头茶乔木种群的生物量生殖配置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种群不同生殖阶段的生物量生殖配置格局各异,同一生殖周期内,蕾花果期之RA值在不同演替系列分别为:常绿阔叶林43.03%,40.79T和41.45%,针阔混交林4.13%,5.62%和35.51%,四川大头茶纯林9.32%,9.12%和31.63%,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周  相似文献   

4.
四川大头茶在不同群落中的遗传分化及适合度成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四川大头茶在 3个群落中的遗传分化和适合度成分。 12个引物的 RAPD分析表明 ,仅有 10 %左右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种群间。四川大头茶纯林结实率 (31.86 % )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 (2 2 .5 3% )和常绿阔叶林 (2 4 .5 2 % )。每果种子数和每果种子均重各种群间差异均显著 ,每果种子数和每果种子均重分别为常绿阔叶林 (2 9.5 0 ,0 .0 15 4 g) ,四川大头茶纯林 (2 8.39,0 .0 172 g) ,针阔混交林 (2 7.4 4 ,0 .0 195 g) ,表明二者间存在着负耦联关系 (trade off)。而以 R =∑lxbx表示的适合度却以常绿阔叶林最大  相似文献   

5.
东南石栎种群在演替系列群落中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浙江省天台山,利用RAPD技术对东南石栎种群演替系列群落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中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个随机引物在60株个体中共检测到173个可重复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52个,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7.86%,3个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5.32%。采用Shannon信息指数计算的3个种群总的遗传多样性为0.4529,平均为0.3458。采用Nei指数计算的3个种群总的基因多样性为0.3004,平均为0.2320。3个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Shannon信息指数、Nei指数大小顺序均为针叶林种群>针阔混交林种群>常绿阔叶林种群。AMOVA分子变异显示,72.85%变异来源于种群内,27.15%变异来源于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277,基因流为1.6949。东南石栎这种遗传结构是其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反映,同时也与群落的微环境密切相关。3个东南石栎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平均为0.8662,遗传距离平均为0.1442。针阔混交林种群与常绿阔叶林种群的遗传相似度最高,常绿阔叶林种群与针叶林种群最低。根据Nei的遗传距离对不同种群进行非加权成组配对法(UPGMA)聚类表明,针阔混交林种群与常绿阔叶林种群先聚合,再与针叶林种群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在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系列中,对四川大头茶乔木种群的生物量生殖配置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种群不同生殖阶段的生物量生殖配置格局各异。同一生殖周期内,蕾花果期之RA值在不同演替系列中分别为:常绿阔叶林43.03%、40.79%和41.45%;针阔混交林4.13%、5.62%和35.51%;四川大头茶纯林9.32%、9.12%和31.63%。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周期长达14个月之久,在整个生殖周期中,RA值呈现“高→低→渐高→高”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RA值的大小与其生殖年龄的关系,缙云山四川大头茶种群的生殖期分为4个时期。虽然稳定生殖期的RA值相对稳定,但随其群落演替系列不同而异。种群密度与其RA值显著相关,密度过大和过小其RA值较低。光和土壤是影响其种群生物量RA的重要因子,光照强度与RA显著正相关,土壤厚度与RA具负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鼎湖山不同自然植被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2001年10月~2002年8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鼎湖山鼎湖山南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河岸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和灌木草丛6种自然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蜱螨目(A carina)和弹尾目(Co llem bo la)为6种自然植被常年优势类群,缨翅目(T hysanoptera)、鞘翅目(Co leoptera)、膜翅目(Hym enoptera)和双翅目(D iptera)幼虫则为常年常见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类群和个体数量的消长规律分别是:10月=6月=8月>4月>2月=12月和4月>10月>6月>8月>2月>12月。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总数依次为南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河岸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沟谷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草丛;不同月份、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不同月份和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具有较大变化,组成差异极显著(F=5.63,α=0.0001;F=11.08,α=0.0001;F=2.97,α=0.0001),不同类群之间个体数量差异极显著(F=102.38,α=0.0001),但月份间类群数差异不显著(F=0.50,α>0.05)。多样性分析表明,类群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除南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12月最高外,其它则2月最高,优势度指数则相反;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大,针阔混交林则最小。  相似文献   

8.
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重庆缙云山大面积分布的亚热带次生性针阔混交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预测了该类型林林隙演替趋势。结果表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表现出强烈的相互更替模式,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inata)、四川山矾(Symplocos setchuanensis)等常绿阔叶树种自我更替与相互更替两种模式共存;林隙现实树木更替过程不能维持群落现有组成;Markov转移矩阵分析表明未来林冠层组成中马尾松种群将失去优势地位,整个群落将由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9.
普洱市周边地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云南普洱市周边地区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更新形成的针叶林及茶园等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野外调查及土壤种子库的萌发实验,探讨其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大小、物种丰富度和组成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扰强度与频度不同导致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种子库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存在较大差异,土壤种子库密度大小顺序为:针叶林(248.67±116.86)粒·m-2>针阔混交林(186.00±43.27)粒·m-2>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107.33±16.48)粒·m-2>茶园(51.67±10.17)粒·m-2;茶园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要显著低于其他类型。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种子库生活型组成差异极显著,主要以草本植物组成,以菊科与禾本科占优势;针阔混交林的草本植物种子密度最多,非森林的原生物种是草本植物的主要组成;针叶林外来物种的种子密度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是其主要组成。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较低,其大小顺序为: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0.175)<针阔混交林(0.176)<针叶林(0.215)。  相似文献   

10.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甜槠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应用“相邻格子法”对浙江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甜槠种群进行调查 ,将 2 5个样地分为不同演替阶段和不同生境的森林群落两大类型。对甜槠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分析 ,绘制甜槠种群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 ;并用泊松方差 /均值比率等 5个聚集度指标测定其种群分布格局。结果显示 :马尾松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次生常绿阔叶林→成熟山坡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 ,马尾松林中甜槠个体极少 ,针阔叶混交林中种群结构为增长型 ;次生和成熟常绿阔叶林中其种群结构都比较稳定 ,但从群落外貌和结构仍可看出前者的次生性。不同生境的群落包括成熟沟谷常绿阔叶林、成熟山坡常绿阔叶林、黄山松林和黄山松针阔叶混交林 ,甜槠由沟谷地带的零星个体变为山坡上的稳定型种群 ,中山地带的黄山松林和黄山松针阔叶混交林中甜槠种群呈增长型 ,但不会取代黄山松的优势地位。种群空间格局大都为集群分布 ,并符合负二项式分布 ,仅两个次生群落的甜槠种群因缺 、 、 级幼苗而呈随机分布。此外 ,对成熟常绿阔叶林中不同大小级个体分布格局动态的研究表明 :甜槠在幼苗、幼树时为集群分布 ,随着甜槠个体进一步增大 ,其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变为随机分布。甜槠以其较强的更新能力 ,成为本区低海拔成熟常绿阔叶林中十分稳定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1.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的遥感分类与制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Landsat-TM多时相数据,采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对浙江省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进行分类。并利用野外实地调查的数据进行检验和校正。结果表明,天童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的景观可分为常绿阔叶林、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林、山脊常绿-落叶阔叶林、谷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林缘灌丛、次生灌丛、针叶林(杉木)、竹林、生长作物的农田/菜园地、旱地、裸土、居住区、水体14个类型,这14个景观类型,根据植物群落学分类的群落复合体(cammunity complex)和群落复合体的地-综合群落学(Geo-synsociology)的方法,归并为山坡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人工林(针叶林、竹林)、农田、水体、居住区6个景观单元。在景观分类和合并的基础上,对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进行了制图。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对溪沟林型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5—9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对大竹园管护站所辖区域内鳄蜥栖息溪沟的林型进行了调查,采用选择指数法研究了鳄蜥对溪沟林型的选择性。共调查了154只鳄蜥的生境特征,并对5种溪沟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灌草)进行了样方调查。结果表明:鳄蜥对溪沟林型的选择是非随机的,偏好常绿阔叶林,对竹林接近于随机选择,回避其它林型;鳄蜥选择常绿阔叶林可能与其植被盖度较高、涵养水源能力强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关。建议加强对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工作,以更好地保护鳄蜥。  相似文献   

13.
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概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近20年来多次调查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将百山祖植被主要划分成6个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林和山地灌草丛,其下可分为22个群系:同时对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和演替趋势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厚壳桂种群在不同群落中的分子生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使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方法对南亚热带演替顶级种厚壳桂在2个不同群落,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的大部分遗传变异(89.55%)是由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有10.45%的遗传变异是由于群落的不同造成的,其显著性检测为极显著。这种结果是由于群落的微环境不同和种群生物学特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施秉喀斯特地区林地土壤甲螨的分布和群落组成特点,明确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林地类型对土壤甲螨群落密度、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该区林地土壤甲螨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的调查和分析。【方法】2012年8月选取了中国西南施秉喀斯特地区典型生境中的8个样地,每个样地9个取样点,用Berlese-Tullgren装置分离土样24 h。多样性分析采用常见的多样性指数;群落相似性分析采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CJ);群落聚类分析分别采用Marczewski Steinhaus 距离(Cms)和Bray-Curtis距离,应用R 2.11程序进行类平均法聚类。【结果】结果显示,中国西南喀斯特8个样地中土壤甲螨由少数的优势属和数量众多的稀有属组成。其中全菌甲螨属 Perscheloribates (22.48%)和长单翼甲螨属 Protoribates (11.45%)个体数量最为丰富。长单翼甲螨属 Protoribate、上罗甲螨属Epilohmannia、小奥甲螨属 Oppiella、小盾珠甲螨属 Suctobelbella 和盖头甲螨属 Tectocepheus 分布广泛。本区的甲螨组成(属级水平)表现出明显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点。在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中,甲螨的个体数量和种类数较多,但多样性不高,而在人工针叶林中甲螨多样性最高。甲螨群落组成和分布特征多样,异质性高,特别是在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中突出。【结论】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不同林分影响甲螨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甲螨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6.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1000~2000 m中山地带。八大公山位于武陵山系北端,中亚热带北缘,具有保护较好的典型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了研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和川东-鄂西植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按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标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于2010-2011年在湖南八大公山(Badagongshan,BDG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一个25 hm2(500 m×500 m)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Forest Dynamic Plot)。本研究以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不含竹藤)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样地区系成分、群落组成、垂直结构、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八大公山样地属于典型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以泛热带分布科(24.50%)和北温带分布属(24.56%)占优势,包括9种珍稀濒危植物。样地内木本植物合计53科、114属、238种(含种下分类单位),186556株存活个体。落叶树144种,常绿树94种。壳斗科(Fag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樟科(Laur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占据优势;个体数超过1000的有38个物种,以常绿树种(63.16%)为主;稀有种(〈25株)103个(占样地物种总数43.28%)。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优势树种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和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亚乔木层(优势种长蕊杜鹃Rhododendron stamineum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和灌木层(优势种短柱柃Eurya brevistyla和薄叶山矾Symplocos anomala)。个体数超过1000的树种和稀有种主要来自灌木层。由于生长型限制,样地内树种平均胸径较小(5.41 cm),DBH〈5 cm的个体占优势(68.40%)。主要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  相似文献   

17.
In Japan, forests of Moso bamboo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an exotic invasive giant bamboo) have naturalized and expanded rapidly, replacing surrounding broadleaved and coniferous forests. To evaluate impacts caused by these forest‐type replacements o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soil‐water content and its spatial variability in a Moso bamboo forest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an adjacen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a case study of a stand in western Japan (northern Kyushu). The volumetric soil‐water content averaged over depths between 0 and 60 cm was consistently higher in the bamboo stand than that in the broadleaved stand. These results contrast with previous studies comparing the soil‐water content in Moso bamboo forests with that in other forest types. The sum of canopy transpiration and soil evaporation (E) in the bamboo stand tended to be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broadleaved stand. Small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was reported in the bamboo forest. Therefore, the large amount of E would counterbalance the small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in the bamboo forest. Differences in soi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stands may be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differences in soil‐water content. Spatial variation in soil‐water content in the bamboo stand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broadleaved stand, confirming findings in a previous series of our study. This could happen because the well‐developed root‐system in the bamboo forest enhances preferential flow in the soil.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ggressive invasion of alien giant bamboo on the ecosystem functions, we recommend further studies measuring various hydrological components in various Moso bamboo forests.  相似文献   

18.
利用RAPD技术对天台大雷山4个不同生境:灌丛、常绿阔叶林、杉木林和竹林中的夏蜡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12个随机引物在8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82个可重复的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49个,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26.92%。4个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在6.04%~11.54%之间,平均为8.93%,其中竹林群体最高,常绿阔叶林群体最低,大小顺序为竹林群体>灌丛群体>杉木林群体>常绿阔叶林群体,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估算结果为灌丛群体最高,其次是竹林群体,第三是杉木林群体,最低的是常绿阔叶林群体。AMOVA分子差异分析表明夏蜡梅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高,71.91%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28.09%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627 4。夏蜡梅群体间的基因流很低,Nm=0. 297 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林群体和灌丛群体最先聚在一起,再与常绿阔叶林群体相聚,最后与竹林群体聚在一起。可见,夏蜡梅在各生境间有着不同的遗传多样性,且在各生境间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