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46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观察和评价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4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例,对照组16例,2组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其中治疗组在治疗的同时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1周岁以下,0.5g/次,1周岁以上,1g/次,3次/d,温水送服。对照组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对两组疱疹、食欲、体温变化情况及腹泻等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起效时间、疱疹消失时间、食欲正常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2.
目的了解儿科临床益生菌制剂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儿科医生合理使用益生菌制剂提供帮助。方法抽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12月门诊处方1627024张,并将2月、10月含益生菌制剂的处方9173张按临床诊断进行分类,统计益生菌制剂使用情况,使用制剂,用药年龄,用药科室及疾病,益生菌制剂间的联用及与抗生素联用。结果1627024张门诊处方中含益生菌制剂处方为54950张,占总处方数的3.38%。54950张含益生菌制剂处方中,含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处方最多,为19052张,占34.67%(19052/54950);用药患者年龄≤1岁的处方43163张,占78.33%(43163/54950);来自感染消化科的处方31048张,占56.50%(31048/54950);2种益生菌制剂合用的处方765张,占1.39%(765/54950);与抗生素联用的处方13641张,占24.82%(13641/54950)。2月、10月共9173张含益生菌制剂处方中,用于消化道疾病5717张,占62.32%(5717/9173);呼吸系统疾病2389张,占26.04%(2389/5717);新生儿黄疸541张,占5.90%(541/5717);过敏性疾病525张,占5.72%(525/5717)。结论儿科门诊常用双歧杆菌为主成分的益生菌制剂,主要治疗肠道疾病,1岁以下婴儿为主要施治对象,符合微生态制剂药理机制;医生对微生态制剂的成分和耐药益生菌情况不够清楚,造成益生菌制剂与抗生素联用较普遍,并存在组成菌相同或类似的益生菌制剂联用。  相似文献   
143.
8株光合细菌的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8株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PSB)作为益生菌株提供系统资料。方法用常规方法对8株PSB菌株的形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鉴定,同时定性分析菌株产生的类胡萝卜素和CoQ,测定菌株16S DNA序列并分析其系统进化关系,在GenBank中获取了8个16S DNA序列号。结果菌株鉴定结果表明:菌株2C、2c和13ing为沼泽红假单胞菌,Ga、Il106、WS8N为类球红细菌,MT1131为荚膜红细菌,rub为深红红螺菌。基于菌株16S DNA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同一种菌并不总是聚为一簇,但相隔较近;种属完全不同的菌株,尽管序列相似性高达97%以上,在系统进化树上相隔较远。结论8株PSB菌株的鉴定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同时菌株在GenBank中获得的16S DNA序列号为菌株作上了生物标记,也为菌株的产权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4.
钒、汞胁迫对菜心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明  路畅  张兴龙 《生态学杂志》2012,31(3):532-537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钒(V)、汞(Hg)单一和复合胁迫对四九黄菜心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明显上升,与对照相比,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分别增加了8.4%~271.5%和22.4%~145.6%;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重金属浓度较低时,3种保护酶均有较好的协同效应,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重金属浓度较高时,叶绿素含量和3种酶的活性呈下降趋势,表明在逆境环境因子下,植物的生理特征发生变化,酶活性受到抑制;V、Hg复合胁迫对蔬菜幼苗的毒害作用大于同水平单一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145.
在实验室内利用人工模拟方法,选择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泥鳅(Misgurus anguillicaudatus)、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为工程物种,构建一套水生经济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复合生物修复系统进行污水修复,研究该系统中动植物生物量及水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3d的实验周期中,水体铵态氮(NH4+-N)下降96.5%,硝态氮(NO3--N)下降82.2%,总磷(TP)下降53.2%,化学需氧量(CODMn)下降24.5%。水蕹菜平均增重31.2%,泥鳅平均增重6.1%。这种复合的生物修复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46.
大田栽培条件下,在大豆始花期叶面喷施以植物多糖(P1)、植物多糖和5-氨基乙酰丙酸(P2)以及植物多糖、5-氨基乙酰丙酸和缩节胺(P3)为有效成分复配的3种制剂,研究不同植物多糖类复合制剂对大豆叶绿素含量、光合蒸腾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3种制剂35 d内,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明显增加,且随生育进程下降的趋势有所延缓;喷施P1和P3使大豆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2%和10.3%以上.与对照相比,喷施3种制剂促进了大豆地上部于物质积累量的增加、提高了叶片干物质向荚的分配比例,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17.1%以上;喷施P1和P3后,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显著增加,喷施P2后变化不显著;喷施3种制剂使大豆增产5.9%以上.3种植物多糖类复合制剂可促进大豆叶绿素合成、延缓叶片衰老、改善叶片光合潜能和水分状况,有效调控大豆干物质积累和花后同化物分配,进而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47.
目的了解临床使用消毒饮用水稀释益生菌产品,对益生菌活菌数的影响。方法配制不同有效氯水溶液,测定不同放置时间四个菌种活菌数变化情况。结果微囊包被屎肠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在有效氯5 ppm和10ppm中使用有效活菌数不受任何影响;微囊包被粪肠球在有效氯5 ppm中浸泡2 h内使用,不影响其有效活菌;而在10ppm中1 h之内使用有效活菌数不受影响;微囊包被枯草芽胞杆菌在有效氯5 ppm中1 h之内活菌数不受影响,而增加浸泡时间及有效氯浓度都会影响其有效活菌数。结论在临床使用微生态产品可以使用含氯消毒饮用水稀释但是需尽快用完不要超过否则影响部分菌株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8.
目的观察益生菌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予抗感染、保肝、降门脉高压、利尿、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地衣芽胞杆菌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连服21d后观察感染控制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除了腹痛、腹部压痛无差异外,发热、腹泻消失、腹水常规、肝功能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有一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9.
益生菌可能对不同病因引起的不同类型的腹泻有预防的疗效.已经成功的通过调查各种各样的益生菌和确立益生菌性质来证明其对健康的益处和预防、治疗(或缓和)腹泻的作用.其它有益生作用的微生物、某些双歧杆菌、肠球菌以及益生菌酵母菌属的酵母菌作为单个株或复合益生菌在其药用方面的价值也得到肯定.本文主要综述了益生菌在腹泻方面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0.
肥胖以及相关的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肥胖形成以及减肥过程均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肠道菌群以及弱炎症反应成为肥胖以及相关代谢综合征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肠道菌群失调对宿主能量储存以及新陈代谢的影响,以及弱炎症反应对肥胖引起的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证明,益生元有助于益生菌的生长,而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以及改善肠道内弱炎症反应,借助于益生菌以及益生元的方法也许能为由肠道菌群失调以及弱炎症反应引起的肥胖及其代谢综合征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