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1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1785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4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11.
为研究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植物的养分利用特征及其对生境的适应策略,选择消落带分布最多的4种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根、茎、叶的碳(C)、氮(N)、磷(P)、钾(K)含量和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相比陆地系统和自然湿地系统,消落带植物具有较低的C含量和较高的N、P、K含量,C/N、C/P、C/K均较低,表明植物具有低固碳和高养分积累、低养分利用效率和高生长速率的特征;(2)4种植物的养分含量和计量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狗牙根具有较低的N、P、K含量和较高的C/N、C/P、C/K,且变异系数均低于其他3种植物,其低养分需求、高养分利用效率以及较强的内稳性可能是其在库区分布最广的重要机制;(3)4种植物在不同器官的养分分配策略相似,均表现为叶片C含量低于根和茎,而N、P、K含量则显著高于根、茎;同时,与根、茎相比,叶片C/N、C/P、C/K较低,N/P、N/K较高,且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变异系数较小,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稳定性;(4)落消带植物的养分含量及计量比从全库区上游至下游的空间变异性较强,其中N、C/N、N/P变异性较大,而C、P、K变异性较小,表明植物N含量受生境变化的影响较大,加之消落带不同植物生长均受到严格的N限制,因此N供给可能是影响消落带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因子。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明显的变异性和特殊性,是植物群落演替及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2.
邱思婷  米慧珊  高会  翟水晶 《生态学报》2020,40(22):8306-8314
硅是湿地系统元素循环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全硅的分布特征与湿地土壤-植物系统活跃程度密切相关。于2016年1-12月,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对短叶茳芏、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交错带、互花米草3种植物类型湿地的土壤全硅含量和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短叶茳芏、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交错带、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全硅的年平均含量依次为197.67、201.21、210.33 mg/g,表现为由陆向海方向逐渐增加的趋势;季节上均呈现秋冬高于春夏的趋势;土壤全硅含量和储量均表现为上部土层(0-30cm)高于下部土层(30-60cm)。经统计分析发现,湿地土壤全硅含量与有机质显著负相关(P < 0.05),与含水率和pH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除短叶茳芏湿地外,其余2种湿地土壤全硅含量与有效硅含量显著负相关(P < 0.05)。研究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被带土壤全硅含量和储量及其分布特征,旨在揭示湿地土壤全硅水平在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生长影响下的变化过程,为本研究区的硅素研究补充关键数据。  相似文献   
113.
现有的分类系统尚缺乏可用于减少䶄属物种种间鉴定不确定性的形态学鉴别特征。鉴于此,本研究旨在筛选出能够对同域分布的棕背䶄(Myodes rufocanus), 红背䶄(M. rutilus)和堤岸䶄(M. glareolus)进行可靠鉴定的头骨形态指标和方法。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文一方面筛选出能够用于种间鉴别的头骨和齿列形态特征,另一方面提出可用于鉴别以上三个物种的计算公式。对不同研究者提出来用于鉴别以上三个同域分布物种的35个特征进行筛选。头骨形态测量数据的获取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结果变异很大。在本研究中,在分析中剔除15个形态特征,20个相对保守的特征被选择用于分析(包括来自头盖骨、牙齿和头骨其它部位的特征)。在20个特征中,有8个特征被选择出来,并使用Statistica 10 计算出判别公式。这些特征使准确鉴定不同个体各自所属种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4.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知网、维普、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关于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相关性的文献,同时追踪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时限为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统一提取表,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按照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估。最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合并,Stata 12.0软件进行亚组分析与发表性偏倚识别。结果共纳入25篇研究,合计2 20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1)糖尿病患者菌群总量(SMD=-0.30,P=0.53)、乳杆菌数量(SMD=-0.79,P=0.20)下降,拟杆菌数量(SMD=1.43,P=0.12)、梭菌数量(SMD=0.28,P=0.40)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歧杆菌数量(SMD=-1.82,P=0.02)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糖尿病患者菌群Shannon指数I~2=91%,r=-0.21[-0.32,0.09],P0.05;Chao1指数I~2=0%,r=-28.17[-40.85,-15.48],P0.05;均下降。(3)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与空腹血糖的相关性分别为:I~2=0%,r=-0.15[-0.27,-0.03];I~2=0%,r=-1.16[-1.42,0.91];I~2=0%,r=-0.28[-0.42,-0.14],均P0.05。而乳杆菌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2=47%,r=-0.00[-0.30,0.29],P=0.98。(4)乳杆菌和拟杆菌与炎症因子(TNF-α、IL-6)呈负相关,乳杆菌(r=-0.43;r=-0.60),P0.05;拟杆菌(r=-0.58;r=-0.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总量无明显变化,但有益菌含量和多样性下降,拟杆菌、双歧杆菌和梭菌含量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而乳杆菌无相关,其结果还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病原菌耐药性、患者用药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住院治疗,且年龄60岁的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和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有30例出现肺部感染,感染率为50.00%。肺部感染患者中死亡4例。肺部感染患者痰液中共培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革兰阳性菌5株,真菌2株。30例肺部感染患者共使用6种抗感染药物,其中哌拉西林/舒巴坦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依替米星及美罗培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和患者用药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患者用药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应针对上述因素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分析青岛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纳入青岛市自2020年1月21日至3月3日所有COVID-19确诊病例(n=60),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易感人群、传播模式、基本繁殖数、疫情进展及其与防控措施的相关性。结果 60例确诊患者包括27例输入性病例和33例本地感染病例。本地感染者以女性为主,占69.7%,显著高于输入性病例(37.0%)(χ~2=6.400,P=0.011)。本地共发生三代传播,发病例数逐代减少。青岛地区总病例R0值为1.49。本地一代、二代和三代的R0值分别为1.38、1.53、1.56。传播模式由家庭聚集性向密切接触转换。结论青岛地区本地传播病例女性易感,日新增病例总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目前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应进一步做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加强对外来人员的隔离观察,防止出现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17.
目的分析2013—2018年许昌市麻疹(measles)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病例专报系统,对2013—2018年许昌市麻疹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许昌市2013—2018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0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546,P<0.05);东城区、鄢陵县年平均发病率较高,不同县市区的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99,P<0.05);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时间集中在冬春季(1—4月);男女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9、P=0.249,P>0.05);年龄分布以0~5岁组儿童发病最高,以>8~17月龄组的儿童最多;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303例麻疹报告病例中,无麻疹疫苗免疫史209例,其中有一定比例的有免疫史人群继发感染麻疹;许昌市麻疹风疹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正常运转,麻疹排除报告发病率自2015年以来均达到国家2/10万的标准。结论 6年来许昌市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病例专报系统运行正常。需继续加强含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定期查漏补种,提高麻疹及时接种率;同时继续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是消除和控制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8.
论害虫生态调控策略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害虫生态调控作为害虫管理的一种"高级"策略,主要基于"预防为主,生态优先,整合治理,精准施策"的原则,通过调节与控制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整合包括生态调控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技术以及合理的化学防治等手段,构建"经济、简便、有效"的生态工程技术体系,将害虫控制在生态经济阈值水平之下。同时,它也是害虫管理的一种技术,包括景观生态设计、功能植物种植、推拉技术、生态自杀技术、作物合理布局、健康作物环境调控技术等措施。本文重点阐明了作为害虫管理策略与害虫管理技术"二重性"的害虫生态调控概念,明确了害虫生态调控的4项基本原理、6大独特技术和4个指导思想,比较了害虫生态调控策略与害虫综合治理策略的特征,解析了害虫生态调控技术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了未来害虫生态调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9.
[背景] 化脓隐秘杆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与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病毒、巴氏杆菌等混合感染猪,引起各种非特异性化脓性感染,部分临床症状与副猪嗜血杆菌相似。本试验从江西某猪场一起因呼吸道症状急性死亡病猪的肺脏分离到一株具有β溶血特性、疑似化脓隐秘杆菌的细菌病原。[目的] 鉴定该病原的菌属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为该菌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结合PCR鉴定等方法对菌属种类进行鉴定;通过动物实验、药敏试验,分析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借助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发掘该菌的基因组特征。[结果] 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证实,该分离菌株是化脓隐秘杆菌,命名为JX18;药敏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不敏感,对其余所选药物均敏感;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对小鼠腹腔攻毒后,小鼠腹部出现明显脓肿病灶,最高剂量组的小鼠全部死亡;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携带plo、nanH、nanP、fimA、fimC、fimE等重要毒力基因,并且与其他化脓隐秘杆菌菌株毒力基因的相似性较高;根据同源基因数据库(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COG)预测,菌株JX18中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基因占比最高;通过毒力基因数据库(virulence factor database,VFDB)、UniProtKB/Swiss-Prot等数据库预测,JX18菌株基因组中携带有多个组氨酸激酶、反应调节因子等与细菌双组分调控系统相关基因,以及多种与粘附、侵入及分泌系统相关的毒力基因。[结论] 在江西省分离鉴定出一株猪源强致病性化脓隐秘杆菌,丰富了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病原信息,为进一步开展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相关研究与防控奠定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0.
【目的】了解河野脂螨Lardoglyphus konoi各发育阶段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室内培养获得的不同发育阶段的河野脂螨个体样本,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各发育阶段(卵、幼螨、若螨和成螨)的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河野脂螨卵呈椭圆形;幼螨足3对,未见生殖器官生长痕迹,生殖毛和肛毛缺如;若螨足4对,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有生殖毛和肛毛,但发育亦不完全。休眠体前端尖细,后端钝圆,呈梨形状。在末体区有吸盘板,其上有13个吸盘,呈2-2-4-5分布。成螨螯肢细长,剪刀状,其上的定趾和动趾上有几个小齿;顶外毛长度约为顶内毛的50%,与顶内毛处同一水平线上。雄成螨第3对足的跗节末端为2个粗钝的齿所替代;腹面有1个生殖区和带有1对肛门吸盘的肛区。雌成螨所有的爪均分叉;腹面生殖孔为1个纵向裂缝;肛门不伸达后缘。【结论】通过电镜扫描对河野脂螨不同发育阶段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的观察,更加详细地了解了该螨的形态结构,从而为脂螨科螨类的分类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