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本文基于135头野猪样本中检测到的15种SLA DRB基因exon 2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DRB基因在不同地理区域中自然选择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DRB基因exon 2抗原结合位点的非同义替换率为同义替换率的2.95倍,表明该位点受到平衡选择的强烈作用.在系统发生分析中,在基于核苷酸序列构建的NJ树中,野猪DRB位点的15种等位基因全部聚为一枝,没有发现跨种多态现象;而在基于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野猪SLA-DRB*nnu6和人DRB基因exon 2片段聚在一起,这种氨基酸残基的高度相似可能是由于自然选择压力下产生的趋同.野猪DRB基因exon 2的序列多态性分析表明,东北野猪基因多态性低于四川野猪和华南野猪,这可能与不同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下的寄生虫等因素对SLA等位基因变异的影响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42.
《生命世界》2008,(8):6-6
毛色雪白的马常被赋予纯洁、神圣的内涵,然而,科学家研究称白马实为变异马种,它们的毛色是由于体内携带一种变异基因促使马衰老,以至华发早生。约每10匹马中有1匹马携带变异基因,携带这种基因的马出生时,毛色是棕色、褐色或黑色,随着年龄增长,毛色在6年之内渐渐变为白色。  相似文献   
43.
EB病毒(EBV)编码小RNA(EBERs,包括EBER1和EBER2)的致癌作用已在多种细胞系中得到证实,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在EBER2基因发生6处突变的EB-8m变异型可能与鼻咽癌(NPC)的发生相关。本研究探讨变异型EBER2对NP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EBER2基因变异在NPC发生中的作用。分别以B95-8原型和EB-8m变异型EBER2稳定转染EBV阴性NPC细胞系,MTT法和平板克隆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与转染原型EBER2细胞及转染载体的对照细胞比较,转染变异型EBER2细胞的MTT吸光度值和平板克隆形成率增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均小于0.05),原型和对照之间细胞增殖无差异,但原型的细胞凋亡率亦低于对照(P0.05)。上述结果表明,EB-8m变异型EBER2可通过提高NPC细胞增殖及抗凋亡能力而增强其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44.
陆彬  邢辉 《病毒学报》2002,18(4):297-302
根据全国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B’和C亚型HIV-1在我国发生了重组,并以优势株形式在我国广泛流行。为了探讨这种HIV-1B’/C重组毒株tat基因的变异与其表型之间的关系。利用pET表达系统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三种不同基因变异类型的tat蛋白,重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26%,Western blot显示较好的反应原性,并通过金属鏊合层析纯化了目的蛋白。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表明:体外表达的Tat蛋白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可以反式激活HIV LTR引导的报告基因的表达;三种Tat蛋白在激活活性上的差异与流行现场检测的病毒载量的高 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说明tat基因的变异可以引起病毒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进而影响病毒的流行特征,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我国HIV重组毒株的基因变异特征及变异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
溶脲脲原体的尿素酶基因变异及其在生物分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CR技术成功地从溶脲脲原体14个血清型中获得尿素酶基因片段,经分析发现各序列间高度保守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据此绘制的系统进化树可将14个血清型分为两大群,与在两个生物型划分的唯一区别是将属于生物1型的血清型3归于生物2型,在14个型的序列中,不同的核苷酸可作为区分各血清型的特征性碱基。  相似文献   
46.
血液透析患者输血传播肝相关病毒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PCR结合微板杂交-ELISA及DNA序列分析技术,分别研究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输血传播性HBV、HCV、HDV、HGV、TTV感染状况,并对HBV、TTV进行基因分型、TTV基因变异状况进行分析.除HDV外,发现血液透析患者中存在多重感染.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B型次之.TTV分离株中,G1型为主,G2型次之.TTV基因变异可达39.7%.  相似文献   
47.
为研究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分离株的分子特征,为中国继续维持"无脊灰野毒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对2002年所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脊灰分离株,用PCR-RFLP法及ELISA法进行型内鉴定.用PCR-RFLP法筛查出与疫苗株相比有异常酶切图谱的毒株共24株,其中Ⅰ型毒株1株,Ⅱ型毒株21株,Ⅲ型毒株2株;用ELISA法筛查出与疫苗株相比有不同的抗原抗体反应的毒株共22株,其中Ⅰ型毒株7株,Ⅱ型毒株4株,Ⅲ型毒株11株,在7株Ⅰ型毒株中有3株为非疫苗类似株(NSL),其余为双反应毒株(DRV).随后对这46株毒株进行了全VP1区的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脊灰分离株都是疫苗株或疫苗衍生株,没有发现野毒株,中国继续保持着"无脊灰野毒状态";口服减毒活疫苗(OPV)株与其它野毒株在稳定性性质方面是类似的,即通常是不稳定的,在人体肠道内有很强的选择性;在人体肠道内,病毒复制产生的基因变异导致毒力升高,是引起疫苗相关麻痹病例(VAPP)的重要原因,但宿主本身的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局部地区有疫苗株的循环或脊灰疫苗衍生株(VDPV)的存在;最终消除疫苗株引起的AFP病例可能还需要脊灰灭活疫苗(IPV)的介入.  相似文献   
48.
几丁质酶基因转化亚麻、红豆草、骆驼刺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亚麻、红豆草、骆驼刺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用含几丁质酶RC24基因的根瘤农杆菌LBA4404进行转化。对3种植物转化植株叶片及对照植株叶片的愈伤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转基因植株叶片愈伤组织的同工酶谱与对照系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由此推测转化系愈伤组织中可能存在变化了的基因产物,并认为导入的外源几丁质酶基因可能引起了转化材料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49.
当你在路边的草丛里偶尔碰到一只探头探脑,听到动静就躲藏起来的蝗虫时,你会把它与恐怖的外太空生物“异形”联系起来吗?不但不会,也许你看到它那躲躲闪闪的样子、方头方脑的憨态、翠绿的色泽,反而产生一种爱怜的感觉,不由地会把脚步放轻,以免惊扰了它。如果真是这样,那你就错了。  相似文献   
50.
尿道下裂以尿道口位置异常为特征,是男性中第二常见的先天性异常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我国第四大出生缺陷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其手术修复和长期的术后管理也占用了大量的社会经济及医疗资源。尿道下裂既可以是孤立性的,也可以作为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存在。现阶段,用于定义和评估尿道下裂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护理和手术方法的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势在必行。在人类中,阴茎结构的正常发育经历了早期的雄激素非依赖性阶段和晚期的雄激素依赖性性分化阶段,除了遗传改变外,内分泌或外部环境的影响,都可能导致阴茎发育基本要素的损伤或缺失,进而诱发尿道下裂。因此,该病是遗传、内分泌、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认为遗传因素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本文基于不同的人群队列,主要从经典遗传的基因变异方面来阐明尿道下裂的发病原因,回顾了影响生殖结节生长和分化、性腺发育和睾丸分化、雄激素和雌激素产生等正常生物学过程的相关基因,涉及了基因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拷贝数变异等多种遗传变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与人类尿道下裂相关的候选基因。本文将为尿道下裂的筛查、干预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出生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