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2003年7~12月在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进行圈养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体内寄生虫种类和数量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野马新鲜粪便,用于对寄生在野马消化道内寄生虫的研究。2003年8月,在所收集到的粪样中发现,有两个粪样中有大量的石子出现,这两个粪样分别来自于两个不同的饲养场地。其中一个粪样中石子数为58粒,另一个粪样中石子数为23粒。石子的粒径在5—8mm之间。通过粪球的大小可以断定,两份粪样都是亚成体的。这些石子在粪便内部或镶嵌在粪便上,被粪球包裹着,通过石子的数量和在粪球中的位置可以判断,这些石子不是排便落地后粘到粪便上,而是从野马体内排出。由于在一次排便中集中出现,所以可以断定,粪便中的石子不是由于野马误食石子的结果,而应该是野马在短时间内集中主动的取食石子造成。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个饲喂实验,在碎草中掺杂大量的石子,石子的粒径与野马粪便中发现的石子粒径大小相当,野马采食前与采食后,两次对石子称重,结果显示,石子的重量变化范围在1g左右,这也证明野马不会误食如此多的石子。由于相隔一天,在两个不同的圈舍中发现相同的现象,所以可以断定圈养野马群体内的食石子不是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52.
马的演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在人类社会早期的经济和军事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同时,马的形态进化一直是进化论的最早例证。然而,随着马在现代社会中实用性的减少和重要性的下降,马种资源正在严重流失。笔者回顾了马属和家马在古生物、考古、遗传与进化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以期为马种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2011年1月、7月、10~12月,采用事件记录法记录并分析了成都动物园圈养的2只(1♀1 ♂)亚洲象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次·h-1)和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在刻板行为类型及其时间分配格局中,雌象以摇头最多,占73.93%,而雄象则以刻板踱步最多,占69.58%.雌象和雄象的刻板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均是下午(12:00~17:00)多于上午(9:00~11:00);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最长的时间段均是16:00~17:00,雌象和雄象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还存在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54.
前期研究发现,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中国弱毒疫苗株并非单一病毒,而是由多种准种(quasispecies)组成的种群。阐明该疫苗株的具体构成,对于确定优势疫苗株和分析其在体内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比较了传统RNA病毒测序法(即bulk PCR)和单基因组扩增法(Single-genome Amplification, SGA)在扩增EIAV疫苗株囊膜表面蛋白gp90基因 V3~V5区序列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利用SGA法和bulk PCR法获得的序列在组内差异率分别为1.84%和1.88%。进一步序列比较发现,SGA法扩增的序列中除了含有与bulk PCR法中同源性较高的序列外,还存在bulk PCR法未检出的含强毒株LN40特异性位点,以及单个氨基酸缺失的序列。上述序列的存在为该疫苗株“多克隆构成”假说提供了佐证。此外,在对抽样偏差分析中发现,由于疫苗株中各种病毒准种在量上的差异,使得传统bulk PCR法不能有效的扩增组成比例较低的病毒准种,而导致测得的序列组成不能完全代表实际情况。SGA法通过对单基因组分的扩增和测序,可避免bulk PCR法的以上缺陷,在分析以准种形式存在的RNA病毒序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改善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小剂量治疗组(80mg/kg/d),大剂量治疗组(160mg/kg/d)。采用左侧输尿管双结扎的方法建立UUO模型,治疗组每天以STI57180、160mg/Kg灌胃。分别于术后第8,11d分别处死各组小鼠6只。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组织TGF-β1、PAI-1、α-SMA和PCNA的表达。结果治疗组的肾间质纤维化定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不同剂量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左肾TGF-β1、PAI-1、α-SMA和PCNA的表达均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治疗组α-SMA和PCNA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可显著减轻UUO小鼠梗阻侧肾脏间质纤维化,下调α-SMA和PCNA的表达,减少肾间质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对UUO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6.
血凝抑制试验(HI)是评价季节性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经典方法。由于对人、禽流感病毒的受体不同,不同来源的红血球检测敏感性可能有差异。实验中比较了经典的鸡血球HI方法和国外报道的马血球HI方法,发现两种方法在检测大流行流感疫苗接种者血清时,于不同毒株抗原检测时表现各不相同,检测结果差异在2倍之内,说明经典的鸡血球HI方法仍适用于评价大流行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57.
广州产梅花鹿茸和马鹿茸不同部位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广州产梅花鹿茸和马鹿茸,从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了氨基酸质量分数的测定。结果表明马鹿茸的氨基酸质量分数要高于梅花鹿茸。  相似文献   
58.
前期以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活性为指标的研究证明了,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的pp38和pp24的同时表达可显著增强基因组中pp38基因与1.8kb mRNA转录子之间双向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本研究又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水平作为pp38基因上游双向启动转录活性的标志,更直观地证明了只有当同一细胞内同时表达pp38和pp24时,该启动子活性才有完整的启动活性.为了证明这两个蛋白能否相结合,分别以单独表达pp38或pp24的重组质粒pcDNA-pp38或pcDNA-pp24及能同时表达这两个基因的重组质粒pBud-pp38-pp24质粒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用pp38特异的单克隆抗体H19对转染细胞的裂解标记物进行免疫沉淀实验.结果表明,H19可沉淀pp38,但pp24只是在pp38同时存在时才被H19沉淀,而在pcDNA-pp24单独转染的处理样品中不能显示pp24的条带.这证明了,pp24是通过与pp38的结合而被共沉淀下来的,显示pp24和pp38在天然状态下可以形成异二聚体或多聚体.上述两个独立的实验结果表明,pp38和pp24是以聚合体的形式结合于该双向启动子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59.
据9月来自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消息,2005年卧龙圈养大熊猫产11胎,出生幼仔16只,至今全部存活。据悉,今年全球大熊猫产仔情况是:国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产1胎1仔成活,北京动物园产1胎2仔未成活,陕西濒危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产1胎2仔成活1只;国外,美国华盛顿动物园和圣地亚哥动物园的大熊猫分别产1胎1仔成活,日本和歌山野生动物园大熊猫产1胎2仔成活1只。今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产仔情况预示着卧龙迎来了又一个大熊猫的丰收年.  相似文献   
60.
圈养小熊猫繁殖行为变化及繁殖行为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reproductive behaviors and understand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red pandas, one-year behavioral observation was conducted through the focal sampling method in the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from December 1999 to November 2000.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productive behavior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strous and non-estrous seasons. Frequencies of the rubbing anogenital, sniffing and licking marking were much higher in estrus than in non-estrus. Bleating only appeared in the estrus and can be regarded as an estrous indicator.The result also demonstrated that both male and females applied different reproductive behavioral strategies. Frequencies of activity, rubbing anogenital, licking and sniffing marking, and bleat were much higher in the male than in the female. However, those of resting and investigating were much lower in the male than in the female.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male was more active than the female during the estrus and might imply that the male acts mainly as an estrous message sender, and the female as a message receiver in the estrous sea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