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2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3366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236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380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405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410篇
  2008年   486篇
  2007年   357篇
  2006年   356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355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293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196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43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42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5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0篇
  1966年   8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41.
本文对50个西瓜枯萎病菌株,(其中46个来自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唐山等12个西瓜种植区的代表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RAMS(Random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s)扩增和致病类型与RAMS类群的相关性分析。根据鉴别寄主对不同菌株的抗感反应,将50个菌株划分为3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即0号、1号和2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8%、64%和18%;21个RAMS引物对供试菌株扩增出18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34条,占总带数的71%。基于RAMS标记聚类分析,50个菌株被划分为3个类群(RAMSGroups,RGs)。RGI包含来自不同地区的41个菌株,以1号生理小种为主(32个),占该类群的78.1%;RGII包括来自保定、唐山和新疆的3个菌株,均为0号生理小种;RGIII包括张家口、石家庄、保定等地的6个2号生理小种菌株。RAMS类群与生理小种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42.
乳杆菌Lactobacillus sp.lxp发酵高产L-乳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筛选得到一株乳杆菌Laetobaeillus sp.,进行发酵生产高浓度L-乳酸的研究。考察了种龄、接种量、温度和不同pH调节剂对乳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种子培养时间为15h;最佳接种量为15%;最适培养温度为42℃;与氨水和氢氧化钠相比,碳酸钙更适于作为发酵过程的pH调节刺;以葡萄糖为碳源,添加豆粕水解液和玉米浆作为辅料,2L罐培养120h,L-乳酸质量浓度可达202 g/L,糖转化率91.3%,L-乳酸占发酵液中总酸含量98%以上。  相似文献   
943.
以正丁醇:水:甲醇(4:2:1)作洗脱剂,通过硅胶H60型柱反复柱层析,将3种有致病活性的物质充分纯化,在-40℃下冷冻干燥后,它们为褐色深浅不一的蓬松状物质,且极易吸潮。活性组分Ⅰ(Rf0.83)、活性组分Ⅱ(Rf0.79)和活性组分Ⅲ(Rf0.80)对马尾松切根幼苗和湿地松切根幼苗针叶都有致萎作用,通过质谱(MS)、核磁共振谱(^1HNMR、)和红外光谱(IR)等分析手段确定出所分离的活性组分Ⅰ的化学组成为C5H11O5N(M=165)。  相似文献   
944.
钟江 《微生物与感染》2005,28(5):1-3,44
博尔纳病病毒是一种宿主范围很广的动物病毒,因其可能与人类的某些神经精神性疾病有关而备受重视.但其在人体的感染,致病还存在很多争议.需要通过建立高效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同时对其可能致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会有助于澄清有关争议.如果能够确认某些人类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与博尔纳病病毒有关,将会极大地帮助人们控制这类危害越来越大的疾病.  相似文献   
945.
新生隐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可导致免疫抑制患者产生致命的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继而在脑部损伤部位有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形成了一个细胞因子网络,介导一系列致病机制和防御机制的产生。为明确细胞因子与新生隐球菌在致病和防御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本文就新生隐球菌与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46.
闻玉梅 《微生物与感染》2005,28(1):41-41,48
1.为了保证食品安全,美国FDA于2004年9月建议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沙门肠炎杆菌感染或污染鸡蛋白措施,其内容包括大量生产蛋的工厂应遵守的生物安全、保存记录及控制啮齿类的项目。此外,对禽舍的清扫和消毒措施以保证沙门肠炎杆菌不致污染蛋类。另外,在Purdae大学正在设计一种敏感的有鉴别功能的生物传感器以测定食品中的李斯特单胞菌,食品包括肉及鸡等。  相似文献   
947.
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洲  吴移谋 《微生物与感染》2005,28(2):29-31,34
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作为外膜复合物中的主要成分,与衣原体致病密切相关。该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为衣原体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免疫原,并为衣原体菌株进化及分类提供相关依据。因此,探讨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将有助于对衣原体致病机制及其诊断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48.
氮源NH4Cl浓度对粪产碱杆菌发酵生产热凝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利用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发酵生产热凝胶的发酵条件,氮源是菌体生长的限制性底物,单纯地提高初始底物(氮源)浓度并不一定能促进细菌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在分批发酵过程中,底物消耗导致培养环境pH的改变也是影响细菌进一步生长和产物合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增加培养基中初始氯化铵的浓度并同时控制发酵过程的pH条件,得到了较高的菌体浓度,热凝胶的合成水平也得到了显提高.当培养基中NH4Cl浓度提高到3.6g/L时,菌体浓度达到7.2g/L,热凝胶合成的产量可达30.5g/L,比原来NH4Cl浓度为1.1g/L时提高了51.7%.提高菌体浓度意味着需要提高溶氧水平来满足细菌的生长和代谢.初始氮源NH4Cl浓度的增加虽然能使菌体浓度得到提高,但发酵过程对溶氧的需求也相应增加,需要提高搅拌转速和通风以增加供氧水平.但高搅拌速率产生的高剪切力对热凝胶的凝胶性能将产生破坏作用,因此在发酵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细菌培养密度对合成热凝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9.
参照APP血清1型apxⅣA基因序列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从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血清2型中扩增了apxⅣA基因5'端2445bp的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b的T7启动子下游,与6×His Tag融合,再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的诱导下表达大小约90kD的蛋白.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且能与APP标准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将包涵体变性和复性后包被酶标板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ApxⅣA-ELISA),特异性良好.用ApxⅣA-ELISA检测猪胸膜肺炎三价(1、2和7型)灭活菌苗和基因工程类毒素菌苗免疫猪血清抗体均为阴性,而1、2、7型APP活菌感染动物的血清抗体均为阳性.实验证明,ApxⅣA-ELISA不仅可以用于检测所有血清型APP的抗体,而且还可以用于APP自然感染猪和灭活菌苗免疫猪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50.
对一株Bacilluspumilus WL_11木聚糖酶的纯化、酶学性质及其底物降解模式进行了研究。经过硫酸铵盐析、CM_Sephadex及SephadexG_75层析分离纯化,获得一种纯化的WL_11木聚糖酶A ,其分子量为26.0kD ,pI值9.5 ,以燕麦木聚糖为底物时的表观Km 值为16.6mg mL ,Vmax值为12.63μmol (min·mg)。木聚糖酶A的pH稳定范围为6 0至10 4 ,最适作用pH范围则在7.2至8.0之间,是耐碱性木聚糖酶;最适作用温度为45℃~55℃,在37℃、45℃以下时该酶热稳定性均较好;50℃保温时,该酶活力的半衰期大约为2h ,在超过50℃的环境下,该酶的热稳定较差,55℃和60℃时的酶活半衰期分别为35min和15min。WL_11木聚糖酶A对来源于燕麦、桦木和榉木的可溶性木聚糖的酶解结果发现,木聚糖酶A对几种不同来源的木聚糖的降解过程并不一致。采用HPLC法分析上述底物的降解产物生成过程发现木聚糖酶A为内切型木聚糖酶,不同底物的降解产物中都无单糖的积累,且三糖的积累量都较高;与禾本科的燕麦木聚糖底物降解不同的是,木聚糖酶A对硬木木聚糖降解形成的五糖的继续降解能力较强。采用TLC法分析了WL-11粗木聚糖酶降解燕麦木聚糖的过程,结果表明燕麦木聚糖能够被WL-11粗木聚糖酶降解生成系列木寡糖,未检出木糖,这说明WL-11主要合成内切型木聚糖酶A,同时发酵液中不含木糖苷酶,适合用来酶法制备低聚木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