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1.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合并哮喘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设计"青岛地区变应性鼻炎问卷调查表"。采用多阶段抽样及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青岛地区常住(5年及5年以上)居民,年龄在5-70岁,均无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疾病及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居民。共调查人数为2052人:调查分三个阶段:问卷调查阶段、根据问卷结果筛选AR可疑对象、对AR可疑对象进行专科检查及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以确诊。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放问卷总数为2400份,有效问卷为2052份,有效率为85.5%,青岛地区5-70岁居民AR患者248例,其中20例合并支气管哮喘,AR患者合并哮喘的患病率为8.06%,其中男7.14%,女9.26%,男女AR患者合并哮喘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 P>0.05)。结论:青岛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合并哮喘的患病率为8.06%,初步了解青岛地区人群中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现状,为临床医生对其综合治疗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 3例变应性鼻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施以微波凝固筛前神经鼻外侧支治疗,对照组32例施以抗组胺药物治疗。结果:两组近期和远期有效率分别是93.5 %、81.5 %和5 3.1%、4 5 .4 %。两组间疗效有显著差异(p <0 .0 1)。结论: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方法,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儿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早晨喷鼻1次,1喷/次。对照组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2~5岁4 mg,6~12岁5 mg,12岁10 mg每晚睡前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布拉酵母菌散剂1.0 g/次,2次/d,口服,4周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VAS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治疗组评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随访6个月后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总有效率和复发率的比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酵母菌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4.
摘要 目的:探讨p38MAPK抑制剂SB239063对香烟烟雾暴露变应性鼻炎大鼠p38MAPK信号通路、TNF-α、MKP-1表达的影响。方法:先构建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然后给予AR大鼠被动吸入香烟烟雾(CS),再行腹腔注射AR大鼠SB239063(100 mg/kg),分为AR组、AR+CS组、AR+CS+SB239063组。造模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症状学评分;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鼻黏膜的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鼻黏膜p38MAPK、MKP-1 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外周血、脾脏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s检测鼻黏膜p38MAPK、p-p38MAPK、MKP-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AR组比较,AR+CS组大鼠的过敏症状(P<0.05)加重;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P<0.05)、中性粒细胞浸润(P<0.01)增多; MKP-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01);外周血、脾脏TNF-α的表达水平升高(P<0.001);p-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01)。与AR+CS组比较,AR+CS+SB239063组大鼠过敏症状评分下降(P<0.01);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P值均< 0.05);p38MAPK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MKP-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P<0.001);外周血、脾脏TNF-α的表达水平降低(P值均< 0.001);p38MAPK、p-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01)。结论:SB239063通过抑制TNF-α、p38MAPK及其自磷酸化,减轻香烟烟雾暴露变应性鼻炎大鼠MK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正常人与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差异,探讨菌群定植的变化对过敏性鼻炎发生存在的影响。方法利用PCR-DGGE方法分析正常人与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定植,并利用切胶测序分析DGGE图谱中两组样本之间的差异菌群。结果正常人与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定植存在显著差异,与正常组相比,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多样性显著增大,且类杆菌门的Prevotella pallens,厚壁菌门的Veillonella atypica、Veillonella parvula、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变形菌门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含量均高于正常人。结论过敏性鼻炎患者口咽部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正常人,且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增加为特征。  相似文献   
26.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AR的发病机制可能和肠道菌群有关。因此,肠道菌群和AR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过敏性疾病的研究热点,而益生菌在AR中所发挥的治疗作用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Th17/Treg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参与AR的发病。本文综述益生菌对Th17/Treg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促进耐受性的DCs活性以及TLRs对DCs和Th17/Treg细胞的刺激作用的相关研究,探讨AR的调节机制,并阐明益生菌可能是治疗AR的潜在新方法,为AR的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Ig 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以鼻腔粘膜为主要效应部位。在此过程中多种炎性细胞(辅助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及细胞因子(IL-4、IL-5、IL-25、IL-33等)构成复杂的网络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AR的发生发展。临床上传统药物治疗及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参与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的各个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希望从中发掘出治疗AR的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28.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免疫应答过程中,micro RNA(miRNA)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旨在对AR中miRNA研究进行回顾,以期为AR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视角。首先,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中miR-7和miRPlus-E1194等差异表达。其次,在T辅助细胞发育、分化与活化过程中,miR-181a、miR-155、miR-21、miR-1、miR-31、miR-223、miR-139-3p、miR-126、Let-7家族成员会发生显著上调或下降,而且某些miRNA的相关作用靶点也得到验证。再次,嗜酸粒细胞定向分化祖细胞向成熟嗜酸粒细胞的分化过程中,miR-21和miR-223都有所上调。最后,在肥大细胞激活和脱颗粒过程中,miR-221和miR-222以及其他miRNA显著上调。以上miRNA参与了T辅助细胞分化与活化、嗜酸粒细胞发育、肥大细胞脱颗粒等AR病理进程的各个环节,而且,miRNA还会参与前期的抗原提呈等环节。可见miRNA对AR调控呈现出复杂性和多重性。  相似文献   
29.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血清IgE水平及嗅功能变化探究奥马珠单抗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就诊80例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并按照单双号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应用奥马珠单抗治疗,40例)和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鼻出血、口咽干、鼻腔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免疫功能(血清IgE、CD3+、CD4+、CD8+)、鼻内镜检查结果(炎性渗出、水肿、囊泡)、嗅功能变化和生活质量[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量表(RQLQ)]。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IgE、CD8+水平、鼻内镜检查结果和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的CD3+、CD4+水平和嗅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奥马珠单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免疫功能,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嗅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皮质类固醇激素糠酸莫米松对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鼻腔粘液菌群(包括需氧菌和真菌)的影响,同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儿童AR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糠酸莫米松进行治疗,检测其治疗前后鼻腔粘液的菌群分布情况,同时与对照组的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经糠酸莫米松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显著减轻。细菌检出率和真菌检出率方面,对照组为90.0%和3.3%,观察组治疗前为86.7%和16.7%,治疗后为93.3%和20.0%,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糠酸莫米松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鼻腔粘液菌群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