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解没食子酸链球菌是革兰阳性D族链球菌,属牛链球菌/马链球菌复合群。该菌为机会性致病菌,可引起多部位、多脏器感染,但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解没食子酸链球菌血流感染的报道较为少见。本例患者因食入不洁食物后出现腹泻伴发热,在寒战、高热时留取血液培养,检出一株革兰阳性菌,经生化实验分析和16S rRNA基因测序,确认为解没食子酸链球菌解没食子酸亚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感染方案,给予美罗培南0.5 g q8h 静脉滴注7 d后,序贯左氧氟沙星0.5 g qd巩固治疗7 d,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后出院,随访无复发。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正肝化症方联合隔姜灸对原发性肝癌(PHC)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1月期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PHC患者121例,根据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研究组(n=61),其中对照组予以TACE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正肝化症方联合隔姜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肝功能、免疫功能指标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75.41%(46/6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6.67%(34/6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肝化症方联合隔姜灸辅助TACE治疗PHC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以及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兔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45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给予皮下注射葡萄籽油稀释的50%CCL4,1次/4天,前4次剂量为1.0 m L/kg,第5次剂量为1.35 m L/kg,共注射20次。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只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每注射4次后分别对实验组兔7只和正常对照组兔2只做螺旋CT灌注扫描,分析灌注参数,同时做相应的病理学观察,将二者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注药4次末,兔血清ALT及AST明显高于注药前,注药8次末,兔血清ALT及AST最高,之后兔血清ALT及AST轻度减低,注药前后兔血清ALT及AST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ALB)水平变化不明显,仅在注药16次末后,ALB水平稍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肝脏灌注参数正常,实验组从注药4次开始,HAP呈上升趋势,但注药4次末及注药8次末,实验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注药12次末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PP、HBF及HBV呈下降趋势,MTT逐渐延长,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兔血清ALT及AST的升高,HAP逐渐升高,MTT逐渐延长,而HPP、HBF及HBV逐渐减低。实验组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肝实质被纤维组织分割成大小不一、圆形或近圆形结节(假小叶),间隔较窄,炎症轻,结节边界尚整齐;汇管区内门脉小支扩张,壁增厚。对照组肝小叶结构规整,肝板排列有序,汇管区无扩大,其内个别炎细胞浸润,肝小叶内偶见点灶状坏死。结论:全肝CT灌注功能成像可为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将灌注征象与病理学变化结合有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浆活性物质ET-1、IL-6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7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级(23例)、B级(22例)和C级(25例)三组,并采用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放射免疫(RIA)方法检测ET-1和IL-6水平,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炎后肝硬化组ET-1和IL-6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1),且A、B、C三组中的ET-1和IL-6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T-1和IL-6水平可反映肝炎后肝硬化肝脏损害程度,可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HCV)混合感染者的免疫淋巴细胞亚群和肝脏生化指标的特征。方法 检测并分析研究组(40例混合感染HIV/HCV的血友病患者)和对照组(12例单独感染HIV的血友病患者)若干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研究与对照)结果 差异显著的指标分别为:自然杀伤(NK)细胞9.26%±5.98%对12.19%±5.80%,P<0.05;CD4/CD8细胞比值0.39±0.21对0.53±0.24,P<0.05;CD3细胞74.99%±10.33%对68.42%±8.82%,P<0.05;CD8细胞52.28%±12.59%对43.58%±10.99%,P<0.05;丙氨酸氨酶(ALT)(48.59±40.21)U/L对(26.87±27.23)U/L,P<0.01;天冬氨酸转氨酶(AST)(61.66±51.02)U/L对(34.17±30.24)U/L,P<0.001;谷氨酰转肽酶(GGT)(136.50±111.50)U/L对(43.88±36.17)U/L,P<0.001;甘胆酸(CG)(683.41±962.22)μg/L对(250.96±290.81)μg/L,P<0.001;透明质酸(HA)(180.94±196.69)ng/ml对(64.68±32.74)ng/ml,P<0.001;白/球蛋白(A/G)比值1.35±0.24对1.50±0.34,P<0.05。与单独HIV感染者比较,HIV/HCV混合感染者的NK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和A/G比值显著降低,而ALT、AST、GGT、CG和HA的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HIV/HCV混合感染可能加剧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不平衡,加重肝脏损伤和出现肝硬化趋势。  相似文献   
36.
摘要 目的:探讨实时影像融合的超声虚拟导航技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BCL-2同源的水溶性相关蛋白(Bax)、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到2021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虚拟导航组与对照组各41例,虚拟导航组给予实时影像融合的超声虚拟导航技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超声引导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虚拟导航组的进针次数、融合时间、布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虚拟导航组治疗后3个月的胆汁瘤、肝脓肿、膈肌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9 %,低于对照组的29.3 %(P<0.05)。虚拟导航组治疗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为82.9 %,高于对照组的51.2 %(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低于治疗前,虚拟导航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Bax、Cyfra21-1含量低于治疗前,虚拟导航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时影像融合的超声虚拟导航技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能降低血清Bax、Cyfra21-1含量,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消融效率,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提高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7.
摘要 目的:研究术前三叶因子1(TFF1)、热休克蛋白70(HSP70)、天冬氨酸-天冬酰胺β羟化酶(ASPH)与原发性肝癌(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PHC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9例以及未复发组34例。比较两组术前TFF1、HSP70、ASPH水平差异,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TFF1、HSP70、ASPH水平预测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效能。结果:复发组术前TFF1、HSP70、ASPH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为多发、有血管侵犯的患者比例高于未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 cm、多发肿瘤、血管侵犯及术前TFF1、HSP70、ASPH高水平是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均OR>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FF1、HSP70、ASPH联合检测预测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15,明显高于上述三项指标单独检测的0.704、0.713、0.707。结论:术前TFF1、HSP70、ASPH与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三项指标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PH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腹水中降钙素原(PCT)诊断晚期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价值,并确定其参考值水平。方法:选择4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伴SBP22例,非SBP 20例),抽取其住院时、住院后24 h和48 h外周血及腹水标本各一次,进行腹水中有核细胞数计数,并采用免疫荧光层析法同时测定和比较其血清及腹水中PCT的含量。结果:22例伴SBP的患者血清和腹水PCT含量均明显高于20例不伴有SBP的患者(P0.01),而伴SBP的患者腹水PCT含量和同时间点血清PCT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入院时腹水PCT含量诊断SBP的ROC曲线的AUC为0.986,而血清PCT、腹水PMN计数的AUC分别为0.942、0.868;入院后24时腹水PCT和血清PCT诊断SBP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998和0.986;入院后48时腹水PCT和血清PCT诊断SBP的ROC曲线的AUC为0.986和0.990。结论:腹水降钙素原可用于晚期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诊断,且较血清降钙素原和腹水中有核细胞计数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入院时、入院后24 h和48 h时,腹水PCT大于0.565 ng/m L、0.545 ng/m L和0.410 ng/m L提示患SBP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39.
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肝病良性终末期表现。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肝脏移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受供体肝脏来源限制,且费用昂贵。近年来开展的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为肝硬化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BMSCs主要包括造型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可塑性,体外通过生长因子,体内利用特定微环境均可诱导BMSCs分化为肝前体细胞和成熟肝细胞,并明显改善肝功能。从动物实验到临床研究亦表明,BMSCs具有来源丰富、费用低廉、损伤小、自体移植不栓塞、无排斥反应等优点,为治疗肝病带来了新思路,有望成为生物人工肝的细胞来源。本文就BMSCs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现状,尤其是移植途径以及在肝脏内定居、迁移和分化机制的示踪观察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以期为从事肝病研究的同仁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BMSCs移植从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的描述,展示BMSCs在肝硬化治疗方面良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beta1(TGF-beta1)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288 例确诊为 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274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TGF-beta1 水平,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检测肝癌患者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中TGF-beta1 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 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TGF-茁1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血清TGF-beta1 水平与肿瘤的组 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转移呈正相关(P <0.01)。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GF-beta1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织及癌旁组织,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血清TGF-beta1与原发性肝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TGF-beta1 可能会改变肿瘤微环境,增加侵袭 和转移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