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53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明确抗生素处理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专性共生菌的影响,探究共生菌Serratia symbiotica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诊断PCR检测试验所用绿色豌豆蚜成蚜中的兼性共生菌类型;通过注射和饲喂抗生素去除兼性共生菌,建立不含兼性共生菌的豌豆蚜品系;定量PCR检测含有和不含S.symbiotica的豌豆蚜成蚜中专性共生菌Buchnera aphidicola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的拷贝数;记录含有和不含S.symbiotica的豌豆蚜体重、蜕皮率、死亡率和繁殖力。【结果】试验所用豌豆蚜成蚜中仅含有1种兼性共生菌S.symbiotica。使用注射抗生素的方法能够去除豌豆蚜成蚜中的兼性共生菌S.symbiotica,并且对豌豆蚜中专性共生菌B.aphidicola的含量没有影响。与含有兼性共生菌S.symbiotica的豌豆蚜成蚜相比,不含兼性共生菌的豌豆蚜体重增长缓慢,在出生后9 d时体重不到含有S.symbiotica的豌豆蚜成蚜体重的1/3;不含兼性共生菌S.symbiotica的豌豆蚜1龄若蚜历期延长、死亡率升高,且平均每头成蚜所产后代数降低...  相似文献   
32.
中国新叶蚜属研究及新种记述:(同翅目:斑蚜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系统整理了我国新叶蚜属Neophy llaphis Takahashi,1920标本,共有2种,其一为新种。给出中国的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新叶蚜属Neophy llaphis Takahashi,1920 Neophy llaphis Takahashi,1920,Can.Ent.52:20模式种Neophy llaphis podocarpi Takahashi,1920.  相似文献   
33.
明确间作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与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碳转运和磷吸收的影响,可为揭示间作刺槐对魔芋的防病促生机制和推广刺槐林下魔芋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使用孔径25μm尼龙网设置两室根箱隔网系统,分为A室(刺槐不接种/接种AMF)和B室(单作刺槐/刺槐间作魔芋);采用13C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对A室刺槐叶片进行标记,研究其同化的碳与B室魔芋之间的传递,以及AMF定植对两种作物的农艺性状、13C丰度和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接种条件下,菌丝桥对B室刺槐和魔芋的侵染率分别达到47.1%和60.4%;其中,刺槐侵染率与单作直接接种处理相比降低14.1%。在间作体系中,接种AMF提高了魔芋的生物量,其地上干质量和地下根系干质量分别较未接种处理显著增加9.7%和36.2%。(2)与单作未接种处理相比,间作未接种、单作接种和间作接种的刺槐同化的碳被更多地分配到根系和根际土壤(A室),并以根系分泌物的形式穿越尼龙网到达邻近作物根际(B室)。(3)与各自未接...  相似文献   
34.
本文报道了附丝壳属Appendiculella von Hoehnel两个新种。它们是:蕈树附丝壳Appendiculella altingiae Y.X.Hu et B.Song、武夷附丝壳Appendiculella wuyiensis Y.X.Hu eL B.Song。新种附有拉丁文、中文描述和显微结构图。模式标本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IGD)。  相似文献   
35.
用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可以较好地脱附土壤及水溶液中的多环芳烃,以有利于多环芳烃的进一步生物降解或化学降解。研究了鼠李糖脂对多环芳烃增溶及脱附的各种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36.
本文记述了短痣蚜科1新属——环短痣蚜属KrikoanoeciaZhangetQiao,gen.n.及1新种——环短痣蚜KrikoanoeciacirculaQiaoetZhang,sp.n.,并探讨了该属的分类地位。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内。环短痣蚜KrikoanoeciaZhangetQiao,新属模式种:环短痣蚜KrikoanoeciacirculaQiaoetZhang,sp.n.根据环短痣蚜新属腹部有缘瘤,有翅蚜前翅中脉分岔一次等特征,该新属应归于短痣蚜亚科内,与伪短痣蚜属AiceonaTakahashi,1921明显不同,而与短痣蚜属AnoeciaKoch,1775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同则在于:新属次生感觉圈环形(后者卵圆形或椭圆形);原生感觉圈有睫(无睫);体背毛少(体背毛多);体背无大型褐色斑纹(有);前翅翅痣狭长,近长平行四边形(近三角形或椭圆形)。就次生感觉圈的形状,原生感觉圈有无睫,跗节I毛数的进化方向(Shaposhnikov,1981),认为新属较短痣蚜属更为进化。分布:甘肃岷县(西寨2300m)。正模:有翅孤雌蚜No.8733-2-1-1,甘肃岷县(西寨2300  相似文献   
37.
菜蚜二项式抽样设计及其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2年间对杭州市郊区青菜上桃蚜(Myzuspersicae)、萝卜蚜(Lipaphiserysimi)及其混合种群的田间近100组调查数据,利用每样方(株)虫口不超过数阈值T(分别为0、1、5、10、20、30、40)头蚜虫的植株比例(PT)与种群密度(m,头·株-1)的关系,通过拟合经验公式ln(m)=a+bln[-ln(PT)]而设计的二项式抽样.通过对三者不同数阈值(T)的回归决定系数(r2)、种群密度的回归估计方差(Var(m))、抽样精度(以d表示)和实际应用等的比较,结果表明当桃蚜种群处于较高密度即m≥10时,其理想的T值为30;当萝卜蚜种群处于较高密度即m≥5时,其理想的T值为10;而它们的混合种群未得到其理想的T值.数阈值T为30和10可分别用于桃蚜和萝卜蚜的二项式抽样设计.而传统的二项式抽样即0~1抽样由于应用于小白菜上菜蚜的抽样设计时产生很大的误差,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38.
龟纹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龟纹瓢虫雌虫和雄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符台Holling Ⅱ型模型,其模型为:Na=0.9233N/(1 0.0171N)(雌虫)和Na=0.8641N/(1 0.0164N)(雄虫),瓢虫捕食豆蚜的数量随豆蚜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寻找效应随豆蚜密度增加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37.42(雌)、34.11头(雄)和17.25(雌)、15.8头(雄)。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E=0.3032·P^-15634(雌)和E=0.3048·P^-1.1697(雄)。干扰反应的教学模型为:E=0.8104·P^-2.1721(雌),E=0.7125·P^-2.2660,E=0.5963·P^-2.1751(雌雄混台种群)。  相似文献   
39.
太白山木蚜蝇亚科二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国木蚜蝇亚科二新种;即太白山木蚜蝇Xylota tabaishanensis sp.nov.及江氏铜木蚜蝇Chalcosyrphus (xylotina)jiang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上海农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40.
郭树嘉  陈玉泉 《昆虫知识》1995,32(3):144-147
应用标志-释放-回收技术研究小皱蝽成虫的主要种群特征,结果如下:(1)成虫扩散的偏离度Ku=2.4,为一阶峻开曲线;(2)分别用Peterson和Jackson方法对种群蜜度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Jackson的方法较好;(3)雄虫平均寿命40-45,虫平均寿命120-130。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