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不同化学杂交剂(CHA)对小麦花药同工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小麦叶枕距±2cm时,喷施4种不同化学杂交剂(CHA)后,分别取小孢子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药,进行过氧化酶(POD)、淀粉酶(Amy)和酯酶(Est)等同工酶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处理2、3和4三种CHA对POD的A1、A2;B2、B4和B5,C1、C2和C3同工酶带的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5除去对A1和A2表现抑制外,对其他酶带的活性均有增强作用。在单枚早期,处理2和3的A、B和C区POD同工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处理4和5上述各区POD同工酶活性却明显高于对照。在上述两个发育时期,处理2对Amy1区酶活性有增强作用,而处理3、4和5对该区酶活性却表现了专一性的抑制。各处理对Est同工酶A区和B区的酶活性主要表现为抑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CHA均通过干扰花药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而导致雄性生理性不育。  相似文献   
72.
刘文  胡巍  王洪海   《微生物学通报》1999,26(1):58-62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上有1/3多的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u砂cobacteriumtaberculosis,Th),并导致每年有300万人死亡。最近几年,由于抗药性和多重抗药性结核杆菌(MDR--Th)的出现以及人免疫缺损病毒(HIV)侵染,Th在世界范围内复苏,现行的医疗手段越来越无能为力,急需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结核[’]病原性分枝杆菌生长缓慢,MtUberculosis繁殖一代大约需24h,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一个菌落至少需要3—6周时间。Mlaprae不能体外培养,必须在鼠…  相似文献   
73.
型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的育性转换是受光周期及温度所调控,光周期和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水稻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为此,不少研究者通过研究光温诱导产生的生理生化等的变化与育性表达的关系来探讨两用稻的育性转换的机理。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稳定产物,也是生物体内许...  相似文献   
74.
培矮64S中不育临界温度低的新株系筛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在自然与控温条件下,研究了培矮64S育性对温度反应的个体差异,从中筛选出1个不育临界温度低的新株系,即96-5-2S.在此株系育性转换敏感期内,用22℃恒温处理,结实率为0.0%;而用18.5℃的冷水串灌处理,结实率为57.6%  相似文献   
75.
在育性敏感的两个时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1356S和衡农S-2不育株幼穗的总RN A含量极显著低于可育株,分别是可育株的42.3%、46.5%、41.8%和40.1%,这必然影响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分裂所必需的蛋白质的合成,以致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最终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76.
利用染色体消除法获得太谷核不育小麦纯合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受单个显性雄性不育基因(Ta1)控制,其不育株总是杂合(Ta1ta1)的,纯合不育株(Ta1Ta1)并不存在。实验以太谷核不育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为母本和玉米(ZeamaysL.)杂交,利用杂合子和幼胚细胞分裂过程中父本玉米染色体自发消除的特点,经过激素处理、幼胚拯救和染色体人工加倍,成功地获得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纯合显性太谷核不育小麦新种质(Ta1Ta1),并利用“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方法,将这一宝贵新种质长期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77.
利用分子标记定位农垦58S的光敏核不育基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农垦58S(Oryzasativasp.japonica)/大黑矮生标记基因系FL2组合组建可育集团和不育集团,并以亲本为对照进行了RFLP、RAPD和双引物RAPD分析,结果第12染色体上的一个单拷贝标记G2140与光敏核不育基因连锁遗传,二者间的遗传图距为14.1cM(centimorgan)。在筛选过的1040个随机单引物和190个双引物中,仅引物OPAU10扩增出与光敏核不育基因连锁的1.5kbDNA片段,回收、克隆该DNA片段并制备探针,将其转换成共显性的RFLP标记并命名为OPAU101500。分离群体连锁分析表明该标记与标记G2140紧密连锁,将农垦58S的一对光敏核不育基因定位于第12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8.
本文从颖花发育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角度,综述了水稻穗分化期至抽穗开花期非生物胁迫导致颖花不育的机理,旨在揭示非生物胁迫导致水稻颖花败育的关键过程及其内在联系.颖花是否可育主要与绒毡层细胞行为、花药开裂与散粉、花粉萌发、受精4个关键过程有关,胁迫通过影响这些关键过程,导致颖花不育.花药发育早期异常变化影响生殖细胞发育与授粉作用.可以通过喷施外源物质或增施硅肥等方法减缓非生物胁迫对颖花育性的伤害.今后需要加强交叉胁迫对颖花育性的影响、不同胁迫对花器官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同水稻品种对胁迫的响应差异,以及胁迫影响花器官发育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9.
实验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14.00±0.02)g]为研究对象,采用2×4双因素设计,设2个VE水平(0和75 mg/kg)和4个L-肌肽水平(0、50、100和200 mg/kg),研究VE和L-肌肽对其生长、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共分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6尾鱼,实验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1)在饲料中添加75 mg/kg VE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P < 0.05),L-肌肽添加量≤100 mg/kg对实验鱼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量为200 mg/kg时鱼体WGR、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 0.05);(2)VE和L-肌肽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在VE 75 mg/kg水平下,L-肌肽添加量为50和100 mg/kg时血清GSH-PX活性最高,L-肌肽添加量为100和200 mg/kg时血清CAT活性最高且与添加量为50 mg/kg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100 mg/kg肝脏T-AOC和SOD活性达到最高且50 mg/kg组的SOD与10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主效应结果显示,VE显著提高了血清T-AOC、SOD及肝脏CAT活性(P < 0.05),L-肌肽显著提高了血清T-AOC(P < 0.05);(3)VE和L-肌肽对血清补体C3和LZM活性交互作用显著,在75 mg/kg VE水平下,L-肌肽添加量为50 mg/kg时,补体C3水平最高(P < 0.05),主效应显示,VE和L-肌肽对血清总蛋白(TP)影响均不显著(P>0.05);(4)添加VE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P < 0.05),添加L-肌肽显著降低了血清TG含量,且在L-肌肽50 mg/kg时达到最低。综合考虑大菱鲆幼鱼[(14.00-39.43)g]的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血清生化指标得出,在实验配方条件下(鱼油70 g/kg,大豆卵磷脂10 g/kg),添加VE 75 mg/kg时,L-肌肽的适宜添加量为50 mg/kg。  相似文献   
80.
实蝇与体内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是目前较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其中,肠杆菌科细菌是这些内共生微生物中的重要一类,广泛存在于实蝇肠道和生殖系统中。研究证明,共生肠杆菌科细菌在参与实蝇的碳氮循环、营养代谢、生殖免疫及生物防治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鉴定出部分实蝇内共生肠杆菌科细菌的类群,发现许多优势的益生肠杆菌种和代谢产物,它们能增强实蝇的健康,提高昆虫不育技术的应用高效性。本文对实蝇共生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分布和作用,以及它们在不育昆虫技术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宿主与共生菌群落间的互作关系,而且对人类开发新型实蝇防治饵剂以及将此类共生益生菌应用于实蝇不育技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