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8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5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黄演濂   《广西植物》1983,(3):219-222
<正> 我园于1978—1981年对赣北地区(瑞昌、庐山、德安、武宁、修水、永修、湖口、都昌、星子等县),进行了为期4年的资源调查和单株选优工作。在优株78—1、78—2、79—1、79—2、80—1、81—5—1之中选出最优的一株79—2系中华猕猴桃软毛变种(Actinidia chinensis var. chinensis),于1980年3月18日进行嫁接,把优株上的芽体嫁接在本园栽培的一年生砧木上,观察其优良的经济性状是否能够保持。经过1980—1982年8年的培育、观察,初步证明79—2确是一个价值很高,值得推广的优良株系。  相似文献   
62.
本文利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湖北省泽泻科、水鳖科、眼子菜科及茨藻科11属29种1变种1变型植物(另加采于湛江的软骨草)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泽泻科植物花粉具多个圆形萌发孔,外壁表面为小刺状纹饰;茨藻科植物花粉具远极单槽,表面为绉波状纹饰;眼子菜科及本文研究的水鳖科植物花粉均无萌发孔,分别具网状和小刺状饰纹饰。1.茨藻科植物花粉最原始,泽泻科花粉较进化,眼子菜科花粉较水鳖科花粉进化;2.泽泻属与泽苔草属花粉较慈姑属花粉原始;3.鞘叶眼子菜亚屈花粉较眼子菜亚属的花粉处于更高演化阶段;4.多孔茨藻花粉在该科中最原始。本文工作尚对易变形水生植物花粉形态研究方法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63.
鄂西木林子种子植物区系与邻近区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木林子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种子植物种系饱和度大。在2100公顷的面积内有种子植物134科~1 488属、1043种(包括亚种和变种)。本文选取11个较有代表性地区的自然种子植物区系与木林子区系进行比较分析,以求深化对木林子种子植物区系性质、起源及与邻近区系关系的认识。多区系比较研究中,优势科的确立和其相似性指标是一个指示区系特征异同的重要参数,木林子种子植物区系优势科与湖北神农架、江西庐山、广东黑石顶和海南尖峰岭区系的相似性指标分别为73.3%、46.7%、33.3%和13.3%,共有优势科下辖的各种系在各区系中具明显的替代现象。在各区系种子植物属的比较中,沿用经典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相似性指标的比较分析,并运用数量分类方法,以11个不同种子植物区系的14个分布区类型进行聚类分析,将11个种子植物区系分为3组。实践证明数量分类方法可客观地反映各区系间的异同,以及起源上的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64.
在甜菜组织培养中,获得体细胞胚状体的报道极少,而且频率很低。同样,从愈伤组织诱导器官发生也较困难。迄今为止,成功地获得再生植株的报道并不多。本文报道的是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以及少量胚胎发生。试验所用材料为哈尔滨甜菜研究所提供的糖用甜菜(Beta vulgaris)“双丰8号”,选取直径约2mm的幼果,经消毒后用解剖针将幼胚挑出,置于各种组合的培养基上。培养  相似文献   
65.
66.
报道湖北省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植物3种新记录——芽虎耳草(Saxifraga gemmigera var. gemmigera Engl. ex Diels)、双喙虎耳草(Saxifraga davidii Franch.)和宽叶梅花草(Parnassia dilatata Hand.-Mazz.)。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标本馆(HIB)、吉首大学植物标本馆(JIU)和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标本室(HHB)。  相似文献   
67.
细菌纤维素(BC)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高分子材料。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BC生产菌株K.rhaeticus 315的生产能力,本文首先对K.rhaeticus 315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功能基因的注释、分析碳源代谢流向。结果显示,该菌株碳代谢特征之一是缺乏磷酸果糖激酶的编码基因,不能通过EMP途径代谢糖类碳源,而是主要通过PPP途径和TCA途径代谢碳源,维持菌体生长和BC合成。由于葡萄糖脱氢酶的存在,该菌株在合成BC的同时生成大量副产物—葡萄糖酸。为此,本文通过敲除葡萄糖酸合成酶相关基因,即葡萄糖脱氢酶基因gcd,构建葡萄糖脱氢酶基因缺失重组株(gcd^-),将葡萄糖酸的生成量降低了77%。  相似文献   
68.
为拓宽小麦矮秆遗传资源,利用γ射线辐照济麦22获得了一个赤霉素不敏感型矮秆突变体jm22d。株高相关性状调查结果及茎秆细胞学试验显示,jm22d株高为53±1.8 cm,比野生型(WT)低约20 cm。jm22d整株茎秆共有4节,比WT少一节且各节间长度显著小于WT。与WT相比,jm22d茎秆细胞长度缩短。赤霉素含量测定发现,jm22d叶片中赤霉素含量高于WT,而茎秆中赤霉素含量低于WT(P<0.01),因此,jm22d株高降低与赤霉素转运途径出现异常有关。为了深入研究jm22d对赤霉素的响应机理,对jm22d和WT幼苗进行赤霉素处理,分别收取处理0(D0)、1(D1)和3 d(D3)的样品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与WT相比,在jm22d中共筛选到696个上调和1 067个下调的表达基因,其中62个和349个基因在3个时间点分别表现为上调和下调表达。叶绿素含量测定表明,jm22d中叶绿素含量随赤霉素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photosynthesis-antenna proteins,ko00196)、卟啉和叶绿素代谢(porphyrin and chlorophyll metabolism,ko00860)、亚油酸新陈代谢(linoleic acid metabolism,ko00591)等通路,因此赤霉素处理对jm22d体内叶绿素含量的积累具有抑制作用。通过KEGG分析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中挖掘到5个差异表达基因(TraesCS2B01G582300、TraesCS2B01G600800、TraesCS2B01G556600、TraesCS2B01G630000和TraesCS6B01G439600)参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代谢途径,这些基因在jm22d中显著下调,这可能是jm22d矮化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为矮秆突变体矮化机制的解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9.
【背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一种具有多重耐药性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常引起奶牛乳房炎等疾病。形成生物被膜是MRSA重要的耐药机制之一。研究发现ica操纵子调控的胞间多糖黏附素(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n,PIA)通过促进MRSA的黏附与聚集介导生物被膜形成,icaA和icaD基因共表达可显著提高MRSA的N-乙酰葡聚糖转移酶活性,但icaA/D蛋白对MRSA生物被膜形成和耐药性的影响仍不清楚。【目的】探讨icaA/D基因、MRSA生物被膜形成及耐药性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寻找药物作用新靶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具有多重耐药性且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的乳源MRSA M5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其icaA/D基因缺失株;利用FITC-ConA染色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野生株与icaA/D基因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与能力;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对野生株与icaA/D基因缺失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结果】构建了MRSA M5的icaA/D基因缺失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野生株在培养16 h后形成了一层厚的成熟生物被膜,随后开始解离,直至120 h完全解离;而icaA/D基因缺失株在培养后16 h仅形成一薄层生物被膜,48h完全解离。10种受试抗菌药物对缺失株的MIC较野生株减小,而且缺失株对8种药物的敏感性由原来的耐药或中介转变为中介或敏感。【结论】icaA/D基因缺失可明显降低MRSA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  相似文献   
70.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是目前人类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异株(Coxsackievirus A24 variant,CV-A24v)是近年来报道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体。本研究选取10株来自江西省2010年AHC暴发疫情的CV-A24v,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并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对该10条CV-A24v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及重组分析,计算本研究测定的江西10条以及GenBank中所有22条CV-A24v的全基因组序列的氨基酸置换熵值,并预测其正向选择位点。结果表明,在江西10条CV-A24v基因组序列中未检测到重组。基于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表明江西10株CV-A24v属于GIV基因型,且分处于两条传播链。对上述32条CV-A24v序列的氨基酸置换熵值计算,共得到25个易突变位点(熵值>0.6),易突变概率最高的区段为2A区。基于Datamonkey中FUBAR和FEL模型分析,发现位于结构蛋白VP2区的234位氨基酸为两种模型共同获得的CV-A24v的正向选择位点。本研究分析了江西10株CV-A24v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为CV-A24v引起的AHC防控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