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9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摘要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有氧运动促进内皮细胞等分泌miR-342-5p,miR-342-5p通过外泌体富集至心肌细胞后发挥心脏保护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内皮来源的miR-342-5p在心血管功能调控中的作用。方法:我们构建了内皮特异性miR-342-5p敲除小鼠,通过心脏超声检测和血管收缩舒张功能检测观察了该小鼠心血管功能的变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对细胞存活率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检测等方法对miR-342-5p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进行探究。结果:内皮miR-342-5p敲除致小鼠运动能力降低、心脏收缩功能不变,但舒张功能紊乱。且内皮miR-342-5p敲除致小鼠血管口径变小、微血管密度降低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内皮miR-342-5p敲除致小鼠心血管功能紊乱的机制与其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有关。敲低miR-342-5p致内皮细胞中caspase 9水平增加,引起内皮细胞活性降低和凋亡增加。结论: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内皮细胞来源的miR-342-5p在心血管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示miR-342-5p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研究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5,Prmt5)在小鼠脑血管发育、稳态维持中的功能,并考察脑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Prmt5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利用脑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SP-A-Cre转基因小鼠和Prmt5条件基因打靶小鼠交配,构建脑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Prmt5敲除小鼠。利用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激光散斑成像、Sulfo-NHS-Biotin染料灌注等方法评价脑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Prmt5敲除小鼠脑血管结构、脑血流量、血脑屏障渗透性等;利用实时定量PCR进一步检测补体C1q(complement C1q,C1q)、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β protein,S100β)和补体C3(complement C3,C3)的表达,检测小鼠皮层、丘脑和小脑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结果: 脑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Prmt5导致血管损伤, C1q、TNF-α和IL-1β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上调,活化星形胶质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脑血管内皮细胞中Prmt5在小鼠脑血管稳态维持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53.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慢性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广泛的血管病变及皮肤和内脏的纤维化为特征,但其机制迄今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证实,Wnt通路参与了SSc纤维化,但其在血管病变中的病理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采用博来霉素(bleomycin,BLM)诱导的SSc小鼠模型,探讨Wnt通路在SSc皮肤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将18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设为对照组(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PBS 100 μL/d)、模型组(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浓度为 1 mg/mL 博来霉素BLM 100 μL/d)和治疗组(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 1 mg/mL BLM 100 μL/d,同时腹腔注射Wnt及β-catenin的抑制剂 iCRT3 5 mg/kg·d),于造模第28 d处死小鼠。小鼠皮肤取材后,通过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到经BLM诱导的模型组小鼠背真皮、表皮厚度较对照组皮肤均明显增加(P<0.05),同时模型组的皮脂腺、毛囊等皮肤附属器明显减少,脂肪层厚度变薄并被纤维组织包绕,模型组皮肤胶原沉积较对照组增加;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组织学层面鉴定α-SMA表达情况,发现模型组及治疗组α-SMA在皮肤组织中均高表达,α-SMA阳性表达在血管周围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通过ELISA方法检测出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6及IL-17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L-6及IL-17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提取皮肤微血管片段,通过q-PCR检测到模型组及治疗组小鼠皮肤微血管中β-联蛋白的mRNA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升高;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皮肤微血管Wnt5A、β-联蛋白、α-SMA、col1A1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发现纤维化相关蛋白质α-SMA及col1A1在模型组表达升高,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表达下降(P<0.05),Wnt通路相关蛋白质β-联蛋白及Wnt5A在模型组表达明显升高,较之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提示,BLM能成功诱导小鼠系统性硬化症皮肤表型,Wnt通路的异常激活参与了BLM诱导的硬皮病小鼠皮肤微血管病变,特异性Wnt通路抑制剂iCRT3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下调细胞因子IL-6及IL-17,从而降低BLM诱导的小鼠皮肤微血管中的α-SMA及col1A1蛋白质表达,改善小鼠皮肤微血管病变,干预BLM诱导的小鼠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54.
The success of gene therapy is largely dependent onthe development of vectors or vehicles that can selectivelyand efficiently deliver a therapeutic gene to cells or targetissues with minimal toxicity. Viruses are efficient transducing vectors. However, the safety concerns regardingthe use of virus vector in human make nonviral deliverysystem an attractive focus. Nonviral vectors are particularly sui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simplicity of use, possibility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lack of s…  相似文献   
55.
大鼠大脑微血管片段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大鼠大脑微血管并纯化去除完整的神经细胞,用于克隆血脑屏障上的特异表达基因.方法:采用液相合成法制备粒径200~500 nm的铁氧体磁珠,经两侧颈内动脉插管注入大鼠大脑半球.采用机械分离和酶消化相结合的方法解离脑组织,用筛网滤去组织块和大血管,再在磁场下分选标记磁珠的微血管片段,并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活性角度鉴定获得的脑微血管片段.结果:扫描电镜下没有发现微血管周围存在完整的神经细胞,但在部分区域有胶质的终足包裹.全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a、谷氨酰胺合成酶和CD31的RT-PCR产物均在相应位置出现阳性条带,分离纯化的脑微血管仅CD31阳性.微血管片段内皮细胞摄取的Rh123荧光强度显著低于传代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荧光强度.结论:采用本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不附带完整神经细胞的脑微血管片段.  相似文献   
56.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在冻融PMN介导的VEC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组织冻结融化造成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的机理。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PMN),速率冷冻仪冷冻PMN后水浴复温建立冻融PMN模型。冻融后4、12和24h,测定PMN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将冻融PMN与正常VEC共同孵育后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及冻融PMN与VEC的粘附。结果:冻融后24h内,冻融PMN表面LFA-1的表面呈时间依赖性增强。(2)冻融PMN与VEC相互作用后,PMN-VEC粘附明显增强、VEC受到明显损伤。(3)抗LFA-1单克隆抗体明显抑制冻融PMN与VEC粘附的增强、明显减轻VEC损伤。结论:冻融可诱发PMN表面LFA-1的表达,进而增强PMN-VEC粘附而导致VEC损伤。  相似文献   
57.
OxLDL诱发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OxLDL诱发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模型。方法 SD大鼠尾静脉注射非氧化的LDL ,2 4h后取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铺片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 ,TUNEL法染色计算凋亡细胞比例。结果 ( 1)静脉注射LDL组观察到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 ,对照组未见凋亡内皮细胞 ;( 2 )静脉注射LDL ( 4mg/kg、 6mg/kg、8mg/kg)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 8 10 %、 18 92 %、 2 2 0 3 % ,三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 1)尾静脉注射LDL后 2 4h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 2 )静脉注射LDL引起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8.
内毒诱导肺动脉内皮细胞生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牛肺动脉内皮细胞(BPAEC)产生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的能力及其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定量检测内毒素主要成分脂多糖(LPS)诱导培养的BPAEC中ONOO^-生成标志物硝基酪氨酸(NT)的含量,观察ONOO^-对BPAEC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LPS可剂量依赖性诱导BPAEC产生ONOO^-明显增多,并为氮基胍部分翻转;ONOO^-可导致BPAEC明显回缩,胞体变小,细胞间隙增宽。结论:LPS诱导BPAEC产生增多的ONOO^-可能参与介导LPS对BPAEC本身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59.
N-乙酰半胱氨酸抗脂多糖诱导的肺动脉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N 乙酰半胱氨酸 (N acetylcysteine,NAC)减轻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所致的肺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血管环张力检测技术和扫描电镜方法 ,观察了NAC对LPS引起的肺动脉反应性及肺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并测定了肺动脉组织中丙二醛 (malondial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es ,SOD)及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的变化。结果 :LPS(4μg/ml,7h)可降低肺动脉对乙酰胆碱 (ACh)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 ,NAC(0 .5mmol/L)可逆转此种反应降低而对正常肺动脉舒缩反应无明显影响 ;NAC可改善LPS引起的肺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并可逆转LPS引起的肺动脉组织中MDA、NO含量增高和SOD活性降低。结论 :NAC可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肺动脉内皮细胞并增强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 ,提示此可能是其发挥抗肺动脉压增高从而改善内毒素所致肺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0.
大、小动脉内皮细胞乙酰胆碱作用靶标药理学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大、小动脉内皮细胞乙酰胆碱作用靶标药理学特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大鼠尾动脉螺旋状血管条和主动脉离体血管环两种组织 ,对比观察乙酰胆碱 (ACh)诱发大、小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特征的差异 ,从而进一步研究小动脉内皮细胞乙酰胆碱作用靶标的药理学特性。结果 :氯化钾 (6 0mmol/L)预致血管收缩的尾动脉和主动脉对不同浓度ACh (10 -8~ 10 -4mol/L)产生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 ,且呈剂量依赖性。L Nω 硝基精氨酸甲酯 (L NAME :10 -4mol/L)或美蓝 (MB :10 -5mol/L)与吲哚美辛 (Indo :10 -4mol/L)联用仅可部分地阻断ACh诱发尾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 ;而L NAME或MB可完全阻断ACh诱发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结论 :ACh激活大、小动脉上内皮细胞乙酰胆碱作用靶标诱发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药理学性质不同 ,在小动脉上 ,除了NO和PGI2介导外 ,还有一种非NO和非PGI2 的舒血管因子参与 ;在大动脉上 ,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主要由NO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