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8篇
  免费   576篇
  国内免费   62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五指山热带雨林黑桫椤种群及其所在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作者在海南岛五指山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分别设立样地对黑桫椤种群及其所在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热带雨林黑桫椤种群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数量分布以及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中黑桫椤种群分别为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都是完全集群分布.低地雨林的黑桫椤平均密度是山地雨林的1.7倍.土壤pH值对黑桫椤种群密度有负的影响,全磷含量对其有正的影响.山地雨林林地土壤pH值大而全磷含量低,低地雨林刚好相反.土壤酸碱度和全磷含量的差异是导致两地黑桫椤数量差异的原因之一.pH值对黑桫椤平均密度的影响效应是全磷含量的2.5倍,说明pH值是影响黑桫椤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黑桫椤所在群落垂直结构分为3个乔木亚层、2个灌木亚层及草本层.山地雨林黑桫椤所在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957和5.305,均匀度为0.811;低地雨林黑桫椤所在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937和5.484,均匀度为0.804.总之,五指山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的黑桫椤种群年龄结构、分布格局和数量分布都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是由生境差异造成的.热带雨林黑桫椤所在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982.
高效苯酚降解菌的选育及降酚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苯酚为惟一碳源,采用逐量分批驯化筛选法筛选高效降酚菌并研究其降酚特性.结果筛选出1株可降解高浓度苯酚的菌株,经鉴定为假单孢菌属(Pityrosporum sp.).该菌株可降解 1 800 mg/L的高浓度苯酚,其降酚性能受许多因素影响:降解苯酚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 30 ℃,pH 6~7,振荡速率大于 150 r/min.  相似文献   
983.
山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提取溶剂、温度、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山葡萄籽中原花青素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以70%丙酮为提取剂,在60℃条件下,提取120 min,料液比为17,原花青素的得率为2.31%  相似文献   
984.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入侵细胞的过程由多种细胞受体介导,目前已鉴定出人CD81、SR-BI、LDLr、L-SIGN、DC-SIGN、ASGPR、Claudin-1等为HCV的受体.对HCV入侵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HCV入侵的各个环节进行阻断和干预,从而达到预防或/和治疗的目的.近年来,HCVpp及HCVcc模型的建立为HCV入侵细胞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该文从HCV细胞入侵的研究模型、HCV的细胞受体和HCV入侵细胞的影响因素三方面,综述HCV细胞入侵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85.
本文基于135头野猪样本中检测到的15种SLA DRB基因exon 2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DRB基因在不同地理区域中自然选择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DRB基因exon 2抗原结合位点的非同义替换率为同义替换率的2.95倍,表明该位点受到平衡选择的强烈作用.在系统发生分析中,在基于核苷酸序列构建的NJ树中,野猪DRB位点的15种等位基因全部聚为一枝,没有发现跨种多态现象;而在基于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野猪SLA-DRB*nnu6和人DRB基因exon 2片段聚在一起,这种氨基酸残基的高度相似可能是由于自然选择压力下产生的趋同.野猪DRB基因exon 2的序列多态性分析表明,东北野猪基因多态性低于四川野猪和华南野猪,这可能与不同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下的寄生虫等因素对SLA等位基因变异的影响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86.
测定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感染小麦条锈病后的光合常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类囊体膜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的变化.实验显示,条锈病侵染导致感病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降低;抗病小麦经侵染后净光合速率却有恢复过程,叶绿素含量先降后升.此外,感病小麦叶片被侵染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受到抑制,PSII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但PSI电子传递速率受到的影响较小;抗病小麦小麦叶片被侵染后电子传递速率所受影响较小.同时发现,病程中,感病和抗病小麦PSII的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含量变化总是与PSII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类似,推测D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是引起PSII电子传递活性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87.
潮间带红树林分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勇  曹长青 《生态学杂志》2008,27(4):615-618
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存在明显的分带现象,影响其分带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自身因素主要有繁殖方式的差异、繁殖体散布能力(包括大小、形状、漂浮性等)和定植能力(如根萌时间等)、繁殖体能量积累(从花到成熟繁殖体单位质量的能量增加值)、幼苗解剖和生理学特征.环境因素主要有土壤理化条件(如盐度、氧化还原状况、pH、硫含量)和生物因素(动物啃食、种间竞争).上述每种因素在特定的区域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红树林分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8.
生物吸附剂对污染物吸附的细胞学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佳亮  黄艺  礼晓 《生态学杂志》2008,27(6):1005-1011
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界中非常稳定,具有难去除性,对人类生命和健康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目前,生物吸附剂已成为处理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生物吸附剂进行了系统分类,阐述了生物吸附剂对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吸附的细胞外、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吸附机理,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同时,还探讨了其研究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89.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批高效、可靠的DNA分子标记技术.本文论述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等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同时,介绍了DNA分子标记在濒危物种种群遗传学研究、致危因素分析及保护策略的制定等保护生物学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0.
持久性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人类对化学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环境的有机污染状况也越来越严重.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降解、钝化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原位处理污染土壤的方法,具有应用成本低、生态风险小、对环境副作用小等特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农药和硝基芳香化合物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阐述了有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关键机制,并分析了该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局限性及应考虑的因素.最后,指出了今后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