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5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710名(男328人,女382人)新疆蒙古族进行了糖精和乙酰水杨酸尝味能力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蒙古人群中的糖精味盲率为4.648%,没有尝味能力的隐性基因频率为0.2156,具有尝味能力的显性基因频率为0.7844,平均尝味阈值为8.009±1.34(0.108mol/L)。乙酰水杨酸的尝味阈值分布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双峰一谷分布,表明该性状是单基因决定的性状,谷底7号液(3.00×10-4 mol/L)是味盲的界限,味盲的峰值在1号液(1.7×10-2mol/L),尝味者的峰值在11号液(1.25×10-5mol/L),味盲率为90.282%,。经χ2检验,男、女性的味盲率无显著差异(P>0.90),表明决定乙酰水杨酸尝味能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对该基因的显隐性等特点尚需通过家系分析进行确定。 Abstract:The saccharin and aspirin tasting abilities have been detected and analyzed in 710 individuals (328men,382women)of Xinjiang Mongol.It is showed that the saccharin taste- blindness ratio among Mongolians was 4.648%,frequency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termining taste-blindness and the dominant gene determining taste ability was 0.2156,and 0.7844 respectively,and its mean testable threshold was 8.00±1.34 (0.108mol/L).Distribution of aspirin tasting threshold appeared a distinct curve with double peaks and single bottom,and demonstrated the aspirin tasting ability was a monogenic character.Solution NO.7 (3.00×10-4mol/L) at the bottom in the curve was the boundary of taste-blindness.The peak of taste-blindness was at the solution NO.1 (1.7×10-2mol/L),and the peak of tasters was at the solution NO.11 (1.25×10-5mol/L),The ratio of aspirin taste-blindness was 90.28%.The χ2 test has been used to evaluate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aspirin taste-blindness ratio between male and female,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90),and the gene determining for aspirin tasting ability located on autosomes.  相似文献   
62.
目的 通过大鼠在不同发育阶段中胃底腺细胞表达α-N-乙酰氨基葡萄糖(GluNAc)残基的情况,来研究大鼠胃底腺颈粘液细胞的发生。方法 利用单克隆抗体HIK1083能特异性识别α-GluNA残基的特点,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HIK1083阳性细胞从第19.5天胚胎鼠的胃底腺中开始辨认出来,一直存在至成鼠,这些细胞最初出现在胃底腺的底部,然后向上方移动,最后位于腺体的颈部。结论 胚胎晚期开始表达α-GluNAc残基的细胞可能是原始的颈粘液细胞,随着鼠胃底腺的发育。这些细胞逐渐向上方移动,最终成为颈粘液细胞。  相似文献   
63.
为了探讨过表达N 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 (GnT Ⅴ )后 772 1细胞侵袭、迁移等行为改变的机制 ,检测了GnT Ⅴ 772 1及pcDNA3 772 1两组细胞中与恶性表型密切相关的粘着斑激酶 (focalad hesionkinase ,FAK)、PTEN蛋白、蛋白激酶B(PKB)等重要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 ,同时测定了 2组细胞非贴壁依赖生长的能力 .利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FAK、PTEN、PKB的表达或磷酸化水平 .利用poly hema使细胞非贴壁生长 ,2组细胞悬浮无血清培养 2 0h ,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细胞的失巢凋亡 (anoikis) .研究发现 ,转染GnT Ⅴ后的肝癌细胞的FAK表达无明显变化 ,FAK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增高 70 %;而PTEN的表达下降了 4 9%;PKB的磷酸化增加 2 0 0 %;pcDNA3 772 1细胞已有明显凋亡 ,而转染GnT Ⅴ的 772 1细胞未发生凋亡 .结果提示 ,转染GnT Ⅴ后的肝癌细胞迁移力增强 ,可能与其FAK的磷酸化程度升高 ,激酶活力增强有关 ;而能逃逸失巢凋亡是因为PTEN的表达下降 ,PTEN蛋白的磷酸酶活性降低 ,细胞Akt PKB磷酸化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 .  相似文献   
64.
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过程中的特异性受体是FMDV识别,结合宿主细胞的分子基础,研究FMDV受体的结构与功能对防治口蹄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述了近年来关于整联蛋白αvβ3,αvβ6和硫酸乙酰肝素(HS)三种FMDV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5.
应用Wistar大鼠饲喂甲氨基偶氮苯(3′-MeDAB)造成实验性肝癌模型,与此同时饲喂刺五加多糖动态观察了癌变过程中,肝脏r-谷氨酰转肽酶(r-GT)活性,肝脏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GnTⅢ)和r-GT免疫组化定位、肝脏病理组织等和脏器系数等改变,结果显示:(1)r-GT活性于实验第4天即明显升高(2.3倍),至实验结束时可达对照组的40倍,GnTⅢ和r-GT免疫组化定位,在癌变前期增生结节的胞浆中已有明显表达,随病程进展其改变的强度均与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相吻合,表明GnTⅢ和r-GT在反映肝细胞癌变方面,确实是一个早期应用价值的指标。(2)刺五加多糖对实验性肝癌的形成似有一定的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66.
用PCR方法从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中克隆出09kb的DNA片段,经DNA测序证明是α-乙酰乳酸脱羧酶(α-acetolactate decarboxylase,α-ALDC)基因。将α-ALDC基因重组到质粒pBV220后,转化大肠杆菌,经筛选获得高效表达的重组子菌株。重组α-ALDC基因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量的27%。酶活检测表明重组子细胞表达的α-ALDC活性是产气肠杆菌的12000倍。另外,粗提的重组α-ALDC的最适pH为6.5~7.0,pH稳定范围为5.5~8.0,适合的温度为35~45℃。Ba2+、Cd2+、Fe2+、Co2+、Mn2+、Sn2+可提高重组α-ALDC的活性。氨基酸修饰剂可降低其活性。  相似文献   
67.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内切酶(endo-beta-N-acetylglucosaminidase,ENGase)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中,主要通过降解错误折叠的糖蛋白,参与细胞和生命的调控。ENGase也是糖链编辑的有效工具酶,可专一性水解游离寡糖链及糖肽或糖蛋白上核心五糖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之间的β-1,4糖苷键。其水解产物是寡糖链和一个GlcNAc,或带有一个GlcNAc的糖肽或糖蛋白。本文对ENGase的发现、分布、蛋白质结构、酶学反应及生物学功能进行阐述,为ENGase的生物学研究提供思路,为糖生物学与糖组学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8.
摘要 目的:观察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联合雾化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肺通气功能、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3年1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双色球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雾化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对比两组临床症状、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肺通气功能指标[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比(TPF%TE)、达峰容积比(VPF%VE)]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更短(P<0.05)。研究组治疗10 d后CRP、IL-6、PCT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0 d后IgA、IgM、IgG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0 d后VT、TI、TE、TI/TE、TPF%TE、VPF%VE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联合雾化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治疗支气管肺炎,可有效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免疫球蛋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9.
以绿岭和绿早2个早实核桃品种为试材,对开花50 d后不同发育时期核仁的脂肪含量与3种相关的酶活性动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影响核桃脂肪含量的关键酶.结果表明: 2个品种的核仁脂肪积累动态一致,核仁在开花后50 d开始固化,花后60~90 d核仁脂肪含量迅速增加,花后90~120 d增长幅度变缓,花后120~130 d脂肪含量停止增长.利用Logistic模型对核桃脂肪积累进程进行拟合(P<0.01),绿岭脂肪积累盛期为开花后57.8~85.8 d,绿早为开花后67.4~92.1 d.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和丙酮酸激酶(PK)活性均在花后50~100 d呈上升趋势,随后酶活性呈下降趋势.核仁脂肪含量与ACCase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脂肪积累速率与PK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发育时期脂肪含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不同.花后50~100 d是核桃核仁脂肪合成旺盛的时期,此时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可以提高脂肪含量.在核桃脂肪合成前期G6PDH是影响脂肪含量的主要酶,PK活性影响丙酮酸形成,从而间接影响脂肪的合成.ACCase活性影响了最终的脂肪含量,并在脂肪合成的各个时期均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是影响核桃脂肪合成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70.
为探索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在隐睾双峰驼的分布情况及其组织化学特征,应用电镜技术和多种组织化学方法比较了隐睾和正常睾丸的超微结构,组织化学特点及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ol Ⅳ)和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SPG)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与正常睾丸间质结构相比,光镜下隐睾生精小管发育不全,间质内胶原纤维稀疏,网状纤维分布明显,间质血管及生精小管固有膜PAS及AB-PAS阳性反应较弱。电镜下,隐睾生精上皮基膜明显增生,外围I型胶原纤维较少,管周肌样细胞不典型;间质毛细血管及Leydig细胞周围纤维细胞多见,而正常睾丸在间质毛细血管及Leydig细胞周围多分布有成纤维细胞。(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睾丸组织的Col Ⅳ、LN及HSPG在Leydig细胞内均为强阳性表达,Col Ⅳ和LN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强阳性表达,后者在Sertoli细胞的表达尤为明显,HSPG在精原细胞无表达;隐睾时Col Ⅳ、LN及HSPG在Leydig细胞内阳性表达均明显减弱,Col Ⅳ、LN在管周肌样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也减弱明显,HSPG在精原细胞较强阳性表达,且在精子细胞呈强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双峰驼正常睾丸组织中Col Ⅳ和LN的分布显著高于隐睾组织(P<0.05),HSPG检测结果在正常睾丸与隐睾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该研究表明,双峰驼隐睾生精小管发育异常,间质组织中合成胶原纤维的能力下降,睾丸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Col Ⅳ,LN与正常组差异显著与生精小管及Leydig细胞异常发育有关,而HSPG在隐睾生精上皮的强阳性表达与精原细胞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