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7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157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5 毫秒
941.
三大硬阔树体动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胡桃楸、水曲柳和黄菠萝叶出生和死亡过程的分析表明,它们的叶出生是一个渐进过程,持续期可达40~65d,不同时期出生的叶可形成明显的龄级结构。小叶生长过程基本上呈S型。叶死亡过程可分为小叶和复叶两种情况,初期落叶以小叶为主,凋落量少、速度慢;而后整个复叶才开始凋落,使落叶数量和速度加快,整个落叶期仅在30~35d左右。小叶凋落过程属于Deevey Ⅰ型存活曲线,复叶凋落过程基本符合Deevey Ⅱ型存活曲线。  相似文献   
942.
随着生物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遗传算法作为新提出的一种全局优化方案,其存在的主要缺陷便是过早收敛。基于此,通常意义上,遗传算法常需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这便使其原本的效率每况愈下。本文首先分析遗传算法中种群多样性的几种评估办法,接着就保持种群多样性提出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943.
种群生物力分析研究进展和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944.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16,837 bp) from the Keeled box turtle (Pyxidea mouhotii) was determined. The genome content, gene order, and base composition conformed to the consensus vertebrate type mtDNA. However, a remarkable feature was found in this molecule: a large number of (ATTATATC) n direct tandem repeats followed by (TA) n microsatellite at the 3' end of the control region (D-loop), which might be useful as molecular markers for studying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helpful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conservation. Besides, to review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major turtle lineages, maximum-likelihood (ML) and Bayesian (BI)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based on concatenated sequences of 13 protein-coding genes from 16 taxa. The resultant ML and BI analyses showed homological topologies, which only differed on the exact placement of Platysternon. Nevertheless, the results strongly supported that 1) Pyxidea mouhotii and Cuora aurocapitata formed a monophyletic clade, whereas Cyclemys atripons was not closer to the Pyxidea-Cuora than to Chinemys reevesii, suggesting that Cyclemys and the Cuora group (containing Pyxidea) may have originated from two ancestors; 2) the Geoemydidae with Testudinidae was a sister group rather than with the Emydidae.  相似文献   
945.
川北稻区三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淑贤 《昆虫知识》1991,28(6):329-330
<正> 螟虫是川北稻区的主要害虫,建国初期种植单季中稻,以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水稻改制后,单、双并存,二化螟种群下降,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上升为优势种群,这时期三化螟三代  相似文献   
946.
飞蝗的种群遗传学与亚种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川  康乐 《昆虫知识》2013,50(1):1-8
飞蝗是一种重大农业害虫,其分布范围几乎覆盖了东半球的整个温带和热带地区。由于飞蝗的远距离迁移习性,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非常复杂。基于形态学特征,飞蝗曾被建议划分为13个亚种。然而,这些亚种的分类地位一直存有争议,不同亚种或地理种群间的亲缘关系也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飞蝗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研究,为飞蝗的种群遗传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观点。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结果表明,飞蝗起源于非洲,通过南北2个主要线路扩散到整个旧世界。分子证据证明世界范围内仅有2个飞蝗亚种,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的飞蝗属于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和欧亚大陆南部地区的飞蝗属于非洲飞蝗L.m.migratorioides,所有其它的亚种和地理宗都是这2个亚种的地理种群。文中就飞蝗的种群遗传学、亚种分类的研究历史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还就许多飞蝗地理种群的谱系地理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7.
为了明确广东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种群周年消长动态及发生特征,根据2020年和2021年广东省草地贪夜蛾性诱监测及田间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生态区草地贪夜蛾成虫及幼虫种群周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1) 草地贪夜蛾在广东省大部分冬种玉米区可以周年繁殖,仅在清远、韶关、河源等地未发现幼虫为害;不同地区之间草地贪夜蛾越冬虫源基数差异较大,粤西发生为害较重,珠三角及粤东地区发生相对较轻;(2) 周年繁殖区草地贪夜蛾成虫和幼虫全年均可发生为害,而季节发生区一般于3-4月才零星始见草地贪夜蛾成虫和幼虫,且诱蛾量、幼虫种群数量及为害程度均相对较低;(3) 广东省草地贪夜蛾种群消长动态呈多峰型,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于5-10月,期间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高峰,但峰期、蛾量和虫量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本研究明确了广东省不同生态区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周年消长动态及发生特征,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48.
[目的]明确飞机草浸提液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内利用不同浓度的飞机草水浸提液处理香蕉叶后喂养斜纹夜蛾幼虫,并观察记录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随着飞机草浸提液浓度的升高,斜纹夜蛾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逐渐延长,蛹重逐渐降低;母液处理下的幼虫和蛹发育历期最长,分别比对照处理延长了7.92和2.88 d,母液处理下的蛹重最轻,较对照降低了25.4%;飞机草浸提液处理降低了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的存活率,对高龄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随着飞机草浸提液浓度的升高,斜纹夜蛾种群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逐渐降低,种群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逐渐延长。[结论]飞机草对斜纹夜蛾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可应用于斜纹夜蛾的生物源农药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949.
四川省珙桐天然种群叶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50.
为了解贵州省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鸳鸯Aix galericulata的种群密度、日行为特征及人为干扰对其的影响,于2017年10月—2018年3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鸳鸯数量、性比及人为干扰下的种群密度进行了22次调查。越冬中期,种群数量稳定在755只±17只,性比为1.14∶1,各条河沟的数量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84.041,df=5,P<0.01),即大河、小河与坝坎为鸳鸯分布及活动的主要区域;种群密度与人为干扰次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799,n=90,P<0.01),在人为干扰次数为1次±1次的区域,种群密度为42只/hm^2±3只/hm^2~53只/hm^2±14只/hm^2,当人为干扰次数达到7次±3次时,几乎没有鸳鸯活动。同时采用瞬时扫描法对鸳鸯的8种越冬行为进行了34 d(442 h)的观察,共记录各行为136 933次。取食、休息和修整为鸳鸯的主要行为;除了修整,鸳鸯在保育区与非保育区的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越冬日行为节律极具规律性,取食高峰在07∶00—08∶00、14∶00—15∶00和17∶00—18∶00;休息高峰在13∶00—14∶00和15∶00—16∶00;飞行高峰在06∶00—07∶00(飞回湖区)和18∶00—19∶00(飞往夜栖地);修整在各时间段发生均较为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