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6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2 毫秒
371.
李晓玲    丛娟  于晓明  董英山 《植物学报》2008,25(1):121-128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普遍现象,泛指在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培养过程中, 培养细胞和再生植株中产生的遗传变异或表观遗传学变异。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发生有其遗传学基础, 可从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检测和鉴定。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育种的有利资源, 但同时也是植物微繁和遗传转化工作中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一直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本文分别从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层次综述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遗传学基础及其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就其在植物品质改良中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72.
山西乡宁内阳垣遗址先民食物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C、N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山西乡宁内阳垣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该遗址先民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经济状况,探索戎狄对该遗址先民的影响。分析表明,该遗址先民的δ13C平均值为-8.27‰,δ15N平均值为9.54‰,由此推测他们主要的经济模式应为畜牧业。考古学证据显示该遗址主体文化为晋,但食物结构分析却反映,先民的经济模式主要为畜牧业,明显受到了游牧民族(戎狄)的影响。样品XNM50具有异常的δ13C值(-15.36‰)和较高的δ15N值(9.88‰),当与其从事狩猎活动有关。δ13C和δ15N的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性别的先民在食物结构上无明显差异,而不同规格的墓葬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73.
湿地植物小叶章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德燕  宋长春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2599-2604
选取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植物小叶章为对象,通过野外控制试验(2004—2007年),研究了4个不同氮素输入水平[0(对照,CK)、6(N6)、12(N12)和24(N24) g·m-2·a-1]对小叶章叶片形态、叶绿素和生物量累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处理间小叶章叶长和叶宽未出现显著差异,比叶面积在N12处理时最小[(149.54±18.27) cm2·g-1],即此氮处理水平下叶片的厚度最大.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呈单峰型变化,峰前,随着氮输入量的增大而增大,且N12和N24处理下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N6和CK处理;峰后,N24处理下叶绿素含量迅速降低,N6处理则降低缓慢,说明适量的氮输入延缓了叶片衰老.连续的高氮(N24)输入使小叶章的生长发育有所提前,在成熟后叶片出现早衰现象.2005和2007年生长季末,小叶章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着外源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经过4年 (2007年) 连续高氮(N24)处理的小叶章地上部分生物量较输入2年 (2005年) 时降低了53.72%.  相似文献   
374.
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的渗透特性和优先流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染料示踪法和双环法相结合,对连续6年的免耕与秋翻中层黑土进行水分入渗与优先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入渗过程中,免耕土壤的渗透率都大于秋翻土壤,达到稳渗时,免耕土壤的稳渗率是秋翻土壤的1.35倍,累积渗透量是秋翻土壤的1.44倍.从亚甲基蓝溶液的渗透深度来看,免耕土壤的渗透深度(43 cm)明显大于秋翻土壤(27 cm).与秋翻土壤相比,免耕土壤具有更好的孔隙发育和更多的生物孔隙,具有良好的优先流特征,这对水分入渗和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5.
于长春  谢力  张小雷  周慧  朱泓 《遗传》2007,29(10):1223-1229
对7例东汉时期拓跋鲜卑遗存的线粒体DNA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合已发表的匈奴数据, 在遗传多态性、单倍型组分布状态、Fst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分析和多维度分析等方面, 比较分析了拓跋鲜卑和匈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 拓跋鲜卑和匈奴之间有着较近的遗传关系, 暗示拓跋鲜卑在其两次南迁过程中与匈奴发生基因交流的情况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376.
辽宁北票喇嘛洞遗址出土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喇嘛洞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处以三燕文化墓葬为主的大型墓地,对其出土人骨进行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可望了解先民的食谱,揭示其生活方式进而探索鲜卑与汉的相互联系。该遗址20个墓葬出土人骨的C、N含量以及C/N摩尔比反映了样品均保存较好,可用作食谱分析。人骨中骨胶原δ13C和δ15N分析显示,先民主要以C4类食物为食,且基本为素食,这当与发达的糜子和粟米农业密切相关,表明喇嘛洞遗址鲜卑生活方式已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由游猎为生转变为农业生产为主。对不同性别的先民食谱差异性进行t检验,发现男女食谱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样品BLM63和BLM99的δ15N值相对较高,揭示了其食物结构中含有一定量的肉类。  相似文献   
377.
距今约6000年以前, 华南先民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 并辅之以块茎植物种植的观点已为学界所共识。这种类型的生业方式与长江中下游、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不同, 也体现在出土人骨体质特征的差异上。后者已初步为C、N稳定同位素的比较研究所证实。本文则利用鲤鱼墩遗址出土的人牙,从牙齿磨耗和龋齿两方面考察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378.
通过对532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人类上、下颌骨第一臼齿(M1和M1)齿冠面积和齿尖面积的测量和分析, 得到以下关于中国北方近代人群牙齿尺寸的准确数据和变异情况的结果: 两性M1和M1齿冠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 男性齿冠面积大于女性齿冠面积, 齿尖相对面积不存在性别差异; 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男性M1和M1分别缩小了1.16%和4.96%, 女性分别缩小了5.68%和6.11%,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齿冠面积无明显变化; M1颊侧尖相对基底面积大于舌侧尖, 形成齿尖大小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在人类演化过程中, 齿冠面积整体缩小的趋势下, 为使咬合面最大化使用, 各齿尖朝着更利于扩大咬合面基底面积的方式进化的结果; 世界各地区近代人群M1和M1各齿尖大小顺序基本一致, 其中M1为原尖>前尖>后尖>次尖, M1下原尖最大, 下次小尖最小, 其他三个齿尖面积非常接近, 不存在明显大小变化。  相似文献   
379.
基于空间分析的东北地区湿地优先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GIS/RS为技术手段,从景观结构因子、河流及道路密度、湿度指数、地貌条件、耕地生产力5方面对东北地区湿地恢复潜力进行空间分析,确定了东北地区湿地恢复的优先、次优先区域,并利用农作物生产与湿地协调发展指数、景观指数验证恢复效果.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湿地优先恢复面积为1.78×106 hm2,其中,耕地和草地为主要的恢复类型,占优先恢复面积的96.7%,主要位于东北部的三江平原和中部的松嫩平原;次优先湿地恢复面积为1.03×106 hm2.经过优先、次优先湿地恢复,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将在现有湿地面积的基础上提高37.4%.湿地恢复后,研究区农作物生产与湿地协调发展水平值从恢复前的0.539增加到恢复后的0.733,湿地景观格局更有利于沼泽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说明基于空间分析制定的东北地区湿地恢复方案是可行的,可为东北地区湿地恢复的实施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80.
研究不同培养基和光照条件对铁皮石斛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直接接种于培养基上,最适宜培养条件是MS 5.92 g·L-1+2,4-D 5 mg·L-1+IAA 1.5 mg·L-1+KT 0.62 mg·L-1+蔗糖37.5 g·L-1+琼脂0.8% (pH 5.9~6.0),暗培养15 d后再光培养;外植体捣碎后平铺于培养基上,最适宜培养条件是MS 4.74 g·L-1+2,4-D 1 mg·L-1+IAA 1.5 mg·L-1+KT 0.25 mg·L-1+蔗糖30 g·L-1+琼脂0.8% (pH 5.9~6.0),25 ℃持续光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