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将携带革胡子鲶(Clarias lazera)生长激素(GH)成熟肽cDNA序列的重组表达载体pRSET-mGH转化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BL21(DE3)pLysS中进行融合蛋白的表达。表达条件优化试验表明,表达菌株接种SOB培养基,培养2-3h后可用IPTG进行融合蛋白诱导表达;IPTG最佳诱导浓度为1.5 mmol/L,最佳诱导时间为4 h。本试验构建的原核表达体系为下一步革胡子鲶生长激素促生长制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模式动物斑马鱼(Danio rerio)为材料,研究了革胡子鲶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of clarias lazera,clGH)基因的表达。以clGH基因为外源基因,以增强型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为报告基因,通过体外酶切和连接,构建了含有这两个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pCEGFP-clGH。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将pCEGFP-clGH转入斑马鱼受精卵进行表达。结果显示,成功得到了携带外源clGH基因的转基因斑马鱼,并可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0-72h)观察到绿色荧光,荧光表达率分别为7.2%,45.7%,71.7%和8.5%;外源基因的表达特点为嵌合型、瞬时表达;外源基因最早在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囊胚期(3h)开始表达,在注射后24h达到最强,在仔鱼孵出前后(72h)表达水平降至最低。本试验构建的融合表达载体正确,为今后进一步研究clGH基因的功能及利用clGH基因进行快速生长转基因鱼的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测定东北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东北黑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4—2005年采集的136个土壤样品在3699~12000cm-1范围的近红外光谱,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原始光谱吸光度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之间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和0.91(P0.001),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3.45和3.36,利用该模型对验证样本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93(P0.001),表明可以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对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进行测定.但是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对土壤碳氮比的预测并不理想,虽然验证样本集黑土碳氮比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呈显著相关(r=0.74,P0.001),但是校正模型的R2为0.61,RPD仅为1.61,建立的模型不能对黑土碳氮比做出合理的估测.  相似文献   
4.
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而且与许多生物化学养分循环直接相关,对土壤质量改善和土壤生产力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蚯蚓野外采样方法的系统研究和评估还比较缺乏,在国内尤其少见.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常见蚯蚓野外采样方法的操作过程、优缺点、有效性以及对蚯蚓种群特征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在允许扰动土壤的区域,利用驱虫剂与手拣法相结合进行蚯蚓采样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蚯蚓种群和生物量的真实特征;在不能扰动土壤的区域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溶液方法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137Cs示踪技术研究坡耕地黑土侵蚀和沉积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准确地测定研究区137Cs背景值,建立137Cs流失量与土壤再分布速率之间的定量模型是137Cs示踪技术的关键。通过野外选择参照样地和利用热核爆炸源137Cs背景值模型来确定研究区137Cs的背景值,在此基础上用体现耕作迁移的质量平衡模型估算黑土坡耕地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再分布速率,并对主要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实测的137Cs背景值为2376.81±108.46Bq/m2,模型预测值为2318.4Bq/m2,模型预测远离西北核试验基地的地区较为准确。(2)研究区中坡位(坡肩和坡背)137Cs含量最低,侵蚀最为强烈,平均侵蚀速率为33.56t/(hm2·a)和21.67t/(hm2·a);坡麓和坡足则明显表现沉积,平均沉积速率为-4.93t/(hm2·a)和-24.61t/(hm2·a)。(3)模型预测的侵蚀速率与耕层质量深度(d)、张驰深度(H)正相关,而与137Cs年沉降易被迁移的比例(γ)和颗粒校正因子(P)反相关。并且,模型对参数d、p的敏感性分别高于参数H和γ。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室已经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到一个白粉菌诱导后上调表达的抗病相关基因Hv-S/TPK, 并获得了它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Hv-S/TPK的特异引物筛选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基因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ransformation-competent artificial chromsome, TAC)文库, 获得了阳性TAC单克隆, 并进一步获得了含有Hv-S/TPK cDNA序列的5160 bp(GenBank Accession No. EU153366)的亚克隆。对亚克隆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Hv-S/TPK基因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之间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 4个外显子序列与簇毛麦上已得到的Hv-S/TPK的cDNA序列100%同源。对起始密码子上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的调控序列中, 含有W-Box、OCS-element等与抗病相关的元件。以TAC克隆为探针与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结果表明含有Hv-S/TPK基因的TAC克隆来自于簇毛麦。  相似文献   
7.
中国糯小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糯小麦缺失(Wx-A1、Wx-B1和Wx-D1)3对蜡质基因,其直链淀粉含量低于1%,因此在食品工业和非食品工业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糯小麦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虽然我国开展糯小麦研究起步较迟,但在糯小麦Wx基因资源的筛选、糯小麦的遗传和育种、糯小麦淀粉品质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本文就中国在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就糯小麦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兰坡  杨学明  刘伟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677-1680
通过电位滴定曲线探讨了长白山和五大连池火山灰土壤剖面的电荷零点(ZPC)特性。结果表明,两火山灰土壤既有一定量的可变电荷,又有一定量的永久电荷,其土壤胶体是可变电荷胶体和永久电荷胶体的混合体系,两土壤剖面各层ZPC均位于滴定曲线的酸方一侧,并有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ZPC的位移(σi)则有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两剖面表层土壤ZPC均较国外的火山灰土壤低,显著高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黄土质土壤和东北地区的黑土,ZPC和σi值的变化,既受亚洲大陆起源的广域风尘堆积的影响,又与土壤有机质积累有关,二者的综合作用是两地火山灰土壤ZPC降低和σi值增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东北黑土区32对自然和耕作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两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土壤0~30 cm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质量分数及其结合碳均高于微团聚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逐渐降低,而微团聚体(<0.25 mm)及其结合碳显著增加(P<0.01).耕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与自然土壤相反,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及其结合碳急剧降低,且>1 mm的大团聚体降低幅度远大于其他粒级团聚体.自然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SOC)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尤其是>1 mm大团聚体;耕作土壤>1 mm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总SOC相关不显著;自然与耕作土壤总SOC与各级团聚体结合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大团聚体结合碳明显降低,而微团聚体结合碳增加了37.1%,总SOC含量下降了29.5%,表明大团聚体在总SOC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水稳性大团聚体对管理措施响应迅速,可以作为评价农业管理措施转变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影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攀雀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攀雀的一般繁殖生物学及营巢过程,欧洲曾有过记述(Merkel,1935;Kortner,1981),但较少涉及生态学。我们根据所获的65巢攀雀,对其营巢程序及巢中112枚卵和118只雏进行了观察与研究。本文报道攀雀的繁殖习性、种群关系、分布密度以及雏鸟的生长、孵化率、繁殖率、食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