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明确了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丸粒化包衣后对玉米种子的安全性和玉米幼苗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为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防治提供新技术。首先在室内验证了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拌土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又进行了种子丸粒化包衣处理,测定了丸粒化包衣方式下药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和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0 mg/kg的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拌土处理后,草地贪夜蛾对14天的玉米苗的取食率分别为1.67%、5.01%,与对照组取食率27.02%差异显著。药种比为1:100和1:200的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丸粒化包衣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发芽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丸粒化包衣处理组在播种后第7天对草地贪夜蛾广州种群防治效果显著,其中药种比为1:100的乙基多杀菌素丸粒化包衣处理组致死率最高为89%;两药剂丸粒化包衣处理组在播种后第21天对草地贪夜蛾云南种群仍有较好防治效果,两个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丸粒化包衣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致死率均达100%。本研究表明玉米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可有效防控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新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对我国不同品种玉米的为害潜能,本文采用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对3种甜质型玉米(穗甜1号、正甜68和华金甜1号)以及3种糯质型玉米(京科糯2000、广黑甜糯和广糯1号)的生存适合度,分析了草地贪夜蛾生物学指标与玉米叶片主要营养物质及粗纤维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取食甜质型玉米的草地贪夜蛾的幼虫存活率、蛹重、雌成虫产卵量均显著高于取食糯质型玉米;取食甜质型玉米草地贪夜蛾的内禀增长率介于0.1566~0.1843,净生殖力介于187.97~353.35,也均高于取食糯质型玉米(内禀增长率介于0.0998~0.1465,净生殖力介于25.89~95.34),表明取食甜质型玉米的草地贪夜蛾具有更高的种群增长能力。甜质型玉米叶片中主要营养物质维生素C、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脂肪、总氨基酸及粗纤维的含量普遍高于糯质型玉米,草地贪夜蛾的净生殖力与维生素C、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及粗纤维的含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草地贪夜蛾在甜质型玉米上具有更高的生存适合度。  相似文献   
3.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是荔枝和龙眼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危害严重。该虫以若虫及成虫吸食寄主植物的嫩芽、嫩梢、花穗和幼果,成虫和3龄以上若虫是传播龙眼鬼帚病病原体的传病介体昆虫。本文综述了近60年来国内荔枝蝽的研究情况,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更详尽的荔枝蝽研究现状,以期为该虫的深入研究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荔枝蝽为不完全变态昆虫,一年发生1代,若虫期80 d左右,成虫寿命为203~371 d,单雌产卵总量190粒左右,在习性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趋光性、趋色性和趋嫩梢性。近年来,通过荔枝蝽触角感受器分类及分布观察,触角转录组数据测定和分析,臭腺解剖观察以及臭腺分泌物组分分析,对该虫触角和臭腺两大器官组织已有较深入研究及了解。目前,荔枝蝽的发生期主要通过卵巢发育分级法进行预测预报,对该虫的防治仍然是以化学防治为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辅的策略。其中,荔枝蝽生物防控技术研究报道最多,主要集中在天敌的保护利用和生物源农药的应用。由于荔枝蝽虫源的季节性制约和发生为害地域限制,对该虫的研究进展缓慢,深层次的研究较少,且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也比较窄。从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角度探明荔枝蝽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与寄主植物、天敌及共生菌间的互作关系,以及抗药性机理等,将为荔枝蝽绿色防治技术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庄剑云  凌金锋  徐彪 《菌物学报》2021,40(4):912-919
描述了无性型锈菌新种龙眼夏孢锈菌Uredo longan;对荔枝翼孢锈菌Skierka nephelii补述了冬孢子阶段并指定了附加模式;报道了中国新记录刚果盾锈菌Uredopeltis congensis;新组合了克莱门斯层锈菌Phakopsora clemensiae comb. nov.和马唐层锈菌Phakopsora digitariae comb. nov.。引证的标本采自我国台湾、广东、海南、四川等亚热带地区,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5.
草地贪夜蛾雄性成虫和5龄幼虫的转录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新近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本研究旨在对草地贪夜蛾雄性成虫和5龄幼虫两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草地贪夜蛾雄性成虫和5龄幼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和数据组装,并对转录组数据进行功能注释和比较分析。【结果】经de novo组装共获得209 002条转录本,平均长度为687.55 bp,N50为982 bp。共有46 198条(57.43%) unigene在至少一个数据库中获得功能注释,其中1 713条(2.13%) unigene在所有数据库中均能获得注释。在GO数据库中获得205 269条unigene的注释,主要包括68个功能分类;在KEGG数据库中共有3 408条unigene得到注释,涉及277个代谢通路。共鉴定到424个嗅觉相关的基因,并且在雄性成虫和5龄幼虫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在雄性成虫中鉴定到9 162个上调和6 399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DEGs);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在上调DEGs中涉及信息素以及信号转导的代谢通路显著富集,而下调DEGs中涉及解毒相关的通路显著富集。【结论】这些转录组数据为探究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嗅觉相关功能基因以及候选分子靶标提供资源信息。  相似文献   
6.
2007-2012 年佛冈县稻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佛冈县稻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灯诱种群数量动态,对当地稻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佛冈县2007-2012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诱数据,分析了该县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终见日、发生期及灯诱量等.结果表明在佛冈地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白背飞虱的灯下始见日集中在3月底至4月上旬,明显比褐飞虱早一个月,终见日均在10月下旬,差别不大;稻飞虱在早稻和晚稻期间均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灯诱高峰,早稻期间白背飞虱高峰期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褐飞虱灯诱高峰期较迟,主要在7月中旬前后;晚稻期间向背飞虱高峰期大多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褐飞虱高峰期在10月份;早稻期间,白背飞虱的灯诱量占绝对优势,晚稻期间褐飞虱的灯诱量上升,与白背飞虱灯诱量基本持平.因此,佛冈县稻飞虱的灯下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当地稻飞虱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室内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释放密度和释放方法。结果显示,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净生殖力R0为9.8240,单雌平均产雌率R0'为12.6256,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释放玉米螟赤眼蜂能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释放密度为2.25×105头/hm2。2014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采用传统的人工挂卡和新型的无人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54.55%-68.16%。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2006年我国广东地区发现由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 Mu V)侵染引起的朱槿曲叶病,但有关该病害在朱槿植物上的发病率、传播介体——烟粉虱隐种的组成尚未见报道。【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和清远地区对感染CLCu Mu V的朱槿植株进行抽样调查;利用mt COⅠ引物扩增鉴定烟粉虱隐种种群组成。【结果】调查表明,广州和清远地区朱槿上CLCu Mu V的发病率分别为53.98%~71.78%和38.42%~45.27%。烟粉虱种群均为MEAM1和AsiaⅡ7隐种的混合种群;广州地区烟粉虱种群中AsiaⅡ7隐种的比例为6.25%~17.71%,清远地区AsiaⅡ7隐种的比例为76.25%~89.17%。【结论与意义】随着带病植株种植范围的扩大以及可传毒烟粉虱隐种的扩散,CLCu Mu V很有可能大范围扩散流行,应做好防控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背景】飞机草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目前仍缺乏可持续的控制手段。【方法】运用De Wit取代试验研究法,设置2株·盆-1(42.42株·m~(-2))、4株·盆-1(84.84株·m-2)和8株·盆~(-1)(169.68株·m~(-2))3种密度,分别研究杂交狼尾草、木豆、山毛豆和宽叶雀稗与飞机草的竞争效应,以明确4种牧草对飞机草的替代控制潜力。【结果】3种密度下,杂交狼尾草和木豆均可以显著抑制飞机草的生长,其竞争平衡指数显著大于0,说明杂交狼尾草和木豆的竞争力均大于飞机草;山毛豆和宽叶雀稗的相对产量均显著小于1,其竞争平衡指数均显著小于0,说明山毛豆和宽叶雀稗的竞争力小于飞机草。【结论】杂交狼尾草和木豆可用作飞机草的替代控制植物。  相似文献   
10.
【背景】广聚萤叶甲是恶性入侵杂草豚草的一种重要专一性天敌,在冬季低温且缺乏食物的条件下,广聚萤叶甲的耐饥饿能力直接关系到其越冬种群的虫源基数。【方法】在室内观察广聚萤叶甲成虫在10℃低温条件下的存活率和死亡率,研究了水分(有水、无水)、不同密度(一雌一雄、二雌二雄、五雌五雄)、加入泥土枯枝对广聚萤叶甲耐饥饿能力的影响。【结果】无水、有水条件下,广聚萤叶甲成虫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5.23±1.01)、(13.33±0.88)d,水分对广聚萤叶甲的耐饥力的影响不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广聚萤叶甲的耐饥饿能力增强,一雌一雄、二雌二雄和五雌五雄的平均存活时间依次为(11.96±0.57)、(13.78±0.60)、(14.81±0.42)d;加入泥土和豚草枯枝后,广聚萤叶甲的耐饥饿能力明显提高,其平均存活时间为(15.97±1.05)d。【结论与意义】低温条件下广聚萤叶甲的耐饥饿能力较强,可保证部分广聚萤叶甲的自然种群在野外安全越冬,研究低温条件下广聚萤叶甲的耐饥饿能力对豚草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