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0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31.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在高脂饮食引起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附睾损伤中的作用及褪黑素(MT)的干预机制。方法将12只ApoE基因敲除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及MT处理组。高脂饮食组为ApoE基因敲除小鼠,给予高脂饮食;MT处理组给予高脂饲养外,并MT灌胃。以6只野生型C57BL/6J雄性小鼠作为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饲养12w后,取附睾组织制片,HE染色观察附睾的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检测GRP78和CHOP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高脂饮食组小鼠,附睾上皮细胞形态结构不清,细胞萎缩。对照组和褪黑素处理组小鼠附睾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完整,细胞排列整齐。免疫组化显示高脂饮食组小鼠附睾中GRP78、CHOP表达增强(P〈0.01)。MT处理组和高脂饮食组相比,附睾中GRP78、CHOP表达下调(P〈0.01)。结论内质网应激参与高脂饮食导致的附睾损伤;MT可能通过抑制附睾内质网应激,减轻高脂饮食对小鼠附睾的损伤。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胃组织中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取11只SD正常雄性大鼠,在饥饿状态下,处死后取胃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正常大鼠胃组织中MLCK的表达及分布。结果MLCK在黏膜肌层、肌层和黏膜下层血管壁平滑肌均有大量表达;在胃底腺中,MLCK主要表达于壁细胞和主细胞胞浆内。结论MLCK不仅存在于平滑肌细胞内,还分布于胃底腺壁细胞和主细胞内,可能参与胃底腺腺细胞的分泌活动。  相似文献   
33.
目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体内的一种细胞信使分子,在心血管活动中起重要作用.NO水平及其在体内的合成代谢通路与临床麻醉、危重症、术后恢复等密切相关、本实验通过使用H2O2在体外诱导人红细胞氧化应激反应,观察红细胞NO,eNOS,NO3-和NO2-水平的变化,及丙泊酚对这一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人红细胞制成2%红细胞悬液,分为10组:对照组(C组)、H2O2组(H组)、丙泊酚12.5 μmol/L组,丙泊酚25 μmol/L组,丙泊酚50 μmol/L组,丙泊酚100 μmol/L组,丙泊酚12.5μmol/L+ H2O2组(P12.5+H组)、丙泊酚25 μmol/L+ H2O2组(P25+H组)、丙泊酚50 μmol/L+H2O2组(P50+H组),丙泊酚100μmol/L+ H2O2组(P100+H组).各组H2O2的反应浓度均为200 μmol/L,孵育30 min,测定红细胞NO,eNOS,NO3-和NO2-水平的变化.结果:P50组(4.97± 0.58)NO水平高于其余各组(P<0.05);H组(4.96± 0.52)NO水平高于其它组(P<0.05);与C组(1.34±0.29)相比,P50组(2.23±0.33)和H组(2.33± 0.39)eNOS水平升高(P<0.05);NO3-水平H组(43.78± 2.13)比C组(52.06±2.14)低(P=0.017);NO2-水平H组(13.32± 2.04)比C组(34.14± 1.48)低(P=0.025).结论:丙泊酚和H2O2能够使红细胞NO和eNOS水平的升高;H2O2引起红细胞NO升高和NO3-,NO2-的降低.我们推断,H2O2使体内产生的过量NO,会对机体产生害影响,而丙泊酚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H2O2诱导的红细胞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通路向氧化相移动来维持NO水平,实现维持NO生物利用率及保护人红细胞抵抗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创伤弧菌是致死率最高的弧菌物种,但目前尚无在全基因组层面挖掘毒力相关因子的研究。本研究以创伤弧菌分离来源(临床和环境)作为不同表型,通过与260株基因组序列进行关联分析,挖掘毒力相关因子,从而进一步了解创伤弧菌致病因素。【方法】对139株创伤弧菌分离株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取其全基因组序列;与公共数据库已公开发表的121株基因组整合,使用pyseer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与不同分离来源显著相关的基因进行注释和解读。【结果】共发现11个基因与临床分离株显著相关,其中9个是本研究新发现的创伤弧菌潜在毒力相关因子。【结论】本研究使用群体基因组学和统计遗传学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扫描挖掘了创伤弧菌毒力相关因子,为深入揭示该物种致病机制、设计新的疫苗和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5.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β疱疹病毒家族成员,全世界70%以上人口感染过该病毒。HCMV通常以潜伏感染形式存在于宿主体内,并产生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等多种能力,可通过表达HCMV基因及蛋白发挥肿瘤调节作用,干扰细胞代谢过程,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HCMV在非肿瘤和乳腺癌患者乳腺上皮细胞中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同时有研究表明晚期暴露于HCMV可引起乳腺癌。近期新型抗HCMV药物对乳腺癌靶向治疗的临床有效性也再次提示,HCMV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HCMV的致癌潜能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潜在关联。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切开复位组和闭合复位组,每组30例。闭合复位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切开复位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水平均升高(P0.05);与闭合复位组相比,切开复位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评分水平较高(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水平较高(P0.05),临床治疗的优良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相比,切开复位能够明显恢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长度,但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较多,临床疗效较好,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7.
王文采  杨俊  谢晋 《广西植物》2016,36(Z1):97-99
描述了发现自安徽的毛茛科毛茛属一新种,怀宁毛茛。此新种与猫爪草在亲缘关系上甚为相近,与后者的区别在于本种的植株具丝形,有块根的匍匐茎,具三出复叶的基生叶的二侧生小叶分裂成二不等大的小叶,心皮的花柱比子房稍短或与子房等长。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鼻中隔成形术中鼻腔填塞法及鼻中隔"8"字缝合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拟行鼻中隔成形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0例。采用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各3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术后对照组给予鼻腔填塞法处理,实验组给予鼻中隔"8"字缝合法处理。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鼻粘膜水肿情况,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7d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2hVAS评分升高,术后24h、术后48hVAS评分下降(P0.05);与术后12h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4h、术后48hVAS评分均下降,且术后48hVAS评分低于术后24h(P0.05);实验组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鼻粘膜水肿0级患者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鼻粘膜水肿1级患者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鼻粘膜水肿2级患者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鼻中隔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鼻腔填塞法,鼻中隔成形术中采用鼻中隔"8"字缝合法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鼻粘膜水肿情况,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9.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和关节功能。方法: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DHS组(n=80,采用DHS内固定)和PFNA组(n=80,采用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关指标,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DHS组患者的68.75%(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DHS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DH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HS与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方面效果相当,但与DHS内固定治疗比较,PFNA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0.
与常规治疗药物相比,抗体药物具有靶向性强、特异性好等优点,其作为一类重要的治疗性药物,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应用范围逐渐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慢性炎症扩展到心血管和感染性等疾病中。人源抗体的全部结构是由人类抗体基因所编码的,因此避免了异种蛋白长期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加之人源抗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其逐渐成为治疗性抗体研发的首要选择。综述了近年来治疗性人源抗体的主要制备技术及其在临床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同时探讨了人源抗体制备技术的不足之处,以期为人源抗体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