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21.
目的: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血行转移是大肠癌根治性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在根治性切除肿瘤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因此早期发现大肠癌微转移,对于延长患者预后指导下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已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和引流静脉血中CEAmRNA的表达,以探索手术操作和微转移的关系,以及引流静脉血中微转移的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早期发现大肠癌血循环微转移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外周血及引流静脉血液中的CEAmRNA水平。结果:(1)大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26.7%(16/60),引流静脉血阳性率48.3%(29/60),引流静脉血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P〈0.05)。(2)大肠癌引流静脉血中CEAmRNA在肿瘤大于5厘米者、DukesC期、中低分化程度、有淋巴转移者、浸及浆膜者比外周静脉血更有统计学上的意义。(3)手术前后引流静脉血CEAmRNA阳性率具有显著差异(P〈O.05),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大肠癌引流静脉血微转移是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的早期阶段,引流静脉血CEAmRNA的表达能更早期反映出大肠癌患者微转移的发生,引流静脉微转移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是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手术对大肠癌血循环微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2.
高庆坤  孔娜  宋春芳  周毅 《生物磁学》2014,(4):795-797,782
胰岛移植已经被公认为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MDD)的有效手段,而现如今胰岛移植的最大障碍是移植排斥反应。目前控制胰岛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因其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及长期应用带来的全身并发症而无法在临床推广,诱导移植术后受体的免疫耐受是防止排斥反应的最理想方法。本文综述了诱导免疫耐受的途径及胰岛移植的最新实验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免疫学的发展,相信在未来的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领域,移植排斥现象将能得到高效可靠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测定不同周龄Balb/c小鼠主要脏器质量、脏器系数,并进行比较。方法:取120只3周龄、5周龄、7周龄的Balb/c小鼠,雌雄各半,精确测量小鼠体重和主要脏器质量,计算脏器系数。结果:①雌性与雄性Balb/c小鼠脏器质量相比较:3周龄时肝、脾有显著差异(P〈0.05);5周龄时肝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脾、肺有显著差异(P〈0.05);7周龄时肝、肺及双肾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心、脾有显著差异(P〈0.05)。②雌性与雄性Balb/c小鼠脏器系数相比较:3周龄时肝、脾有显著差异(P〈0.05);5周龄时肝、脾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膀胱有显著差异(P〈0.05);7周龄时肺、双肾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脾、膀胱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着周龄的增长,Balb/c雌、雄性小鼠之间,存在差异的脏器也在增多。  相似文献   
124.
邵兵  徐巍  姜长玲  成秉林  张春  姚建  吴海艳 《生物磁学》2014,(1):175-176,162
直肠癌术后、放化疗后局部复发患者主要采用放射治疗、化疗以及中医中药等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治疗。患者大多经过多程治疗后复发,体质较差,甚至有明显的恶病质,对这类患者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放疗或者化疗,只能使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患者死亡,中医药治疗在此阶段优势凸显出来。中医药外用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法则,攻补兼施,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所以在直肠癌术后放化疗后局部复发的治疗方法中,中医药外用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25.
目的:制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单克隆抗体,建立人β-HCG双抗体夹心CLIA检测方法。方法:用人β-HCG抗原免疫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后得到杂交瘤细胞株,然后将细胞株扩大培养并纯化上清液获得抗体,测定抗体亲和力、特异性及表位,最后建立双抗体夹心CLIA方法。结果:获得4株抗人β-HCG的杂交瘤细胞株(β-1—1、β-2—1、β-3—1、β-4—1)。用β-1—1和β-2—1建立的双抗体夹心法的检测范围为0.5mlU/mL.800mlU/mL,灵敏度0.23mIU/mL,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均在±10%内,回收率在90%以上。结论:本研究最终成功制备了抗人β-HCGmAb,建立了定量检测人β-HCG的双抗体夹心CLIA方法,为β-HCG检测及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nephrotic syndrome,PNS)经激素治疗后尿蛋白转阴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初发PNS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激素治疗后,按照尿蛋白转阴时间进行分组,对患儿特征、化验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水肿至口服激素时间、水肿程度、父母认知程度、有无合并感染、入院时血浆IgM水平、白蛋白水平、胶体渗透压等指标在不同预后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水肿至口服激素时间长、父母认知程度差、血浆胶体渗透压低可视为尿蛋白转阴时间大于1周的危险因素。结论:水肿至口服激素时间长、父母认知程度差、血浆胶体渗透压低为PNS患儿尿蛋白转阴时间长于1周的危险因素,与患儿的不良预后相关,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癌中ING4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5 年7 月至2012 年6 月哈尔滨医科 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面分期手术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50 例卵巢上皮癌组织标本,并以同期因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行子宫 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正常卵巢组织的150 例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卵 巢上皮癌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中ING4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蛋白印迹法检测ING4 蛋白的表达,并分析ING4 基因启动子 的甲基化状态与卵巢上皮癌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结果:卵巢上皮癌组织中ING4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阳性率为42.7%(64/150), 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4%,6/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G4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的卵巢上皮癌组织中ING4蛋白 表达阴性或弱阳性;ING4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阴性的卵巢上皮癌和正常卵巢组织中ING4 蛋白表达阳性;在64 例ING4 基因启动 子甲基化的卵巢上皮癌组织中,ING4 蛋白表达强度与ING4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呈负相关(r=-0.435,P<0.05)。卵巢上皮癌 组织中,ING4 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率随着手术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增加(P<0.05);卵巢透明细胞癌(55.6%,10/18)和卵 巢子宫内膜样癌(59.3%,16/27)中ING4 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浆液性囊腺癌(33.9%,20/59)和粘液性囊腺癌(39.1%, 18/46)(P<0.05);ING4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与患者的年龄、有无腹水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ING4 基 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可能促进了其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失活,进而促进了卵巢上皮癌的生长和分化。  相似文献   
128.
目的:研究大鼠种植癌在高压氧(HBO)干预及放射治疗前后99mTc-HL91乏氧显像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为HBO联合放射性药物对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提供实验支持。方法:建立肿瘤株walker-256细胞大鼠皮下种植癌的动物模型,60只荷瘤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高压氧(HBO)组、胶体磷[32P]酸铬和HBO+胶体磷[32P]酸铬组。尾静脉注射99mTc-HL91 37MBq(0.1 mL),4 h后利用SPECT显像,计算肿瘤组织与对侧相应部位放射性计数比值(T/NT),显像当日游标卡尺测量肿瘤最大长径(a)和最大垂直横径(b),计算肿瘤体积以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肿瘤生长率(f)。最后一次显像结束后处死全部模型大鼠,取肿瘤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大鼠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比较实验各组T/NT与肿瘤生长率(f)以及凋亡的关系。结果:肿瘤99mTc-HL91显像良好,肿瘤部位与对侧相应部位具有较高的放射性计数比。治疗后大鼠肿瘤的乏氧区域及肿瘤体积均减少,以HBO+胶体磷[32P]酸铬组为著,T/NT与f呈正相关;大鼠肿瘤的细胞凋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以HBO+胶体磷[32P]酸铬组增加明显,治疗后T/NT与大鼠肿瘤细胞的凋亡数呈负相关。结论:HBO在放射性核素治疗大鼠种植癌中起到协同作用,通过99mTc-HL91乏氧显像观察HBO干预后胶体磷[32P]酸铬治疗肿瘤效果,从而为二者联合在肿瘤治疗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9.
目的: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血行转移是大肠癌根治性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在根治性切除肿瘤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因此早期发现大肠癌微转移,对于延长患者预后指导下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已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和引流静脉血中CEA mRNA的表达,以探索手术操作和微转移的关系,以及引流静脉血中微转移的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早期发现大肠癌血循环微转移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外周血及引流静脉血液中的CEA mRNA水平。结果:(1)大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EA mRNA阳性率26.7%(16/60),引流静脉血阳性率48.3%(29/60),引流静脉血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P0.05)。(2)大肠癌引流静脉血中CEA mRNA在肿瘤大于5厘米者、Dukes C期、中低分化程度、有淋巴转移者、浸及浆膜者比外周静脉血更有统计学上的意义。(3)手术前后引流静脉血CEAm RNA阳性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CEA mRN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大肠癌引流静脉血微转移是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的早期阶段,引流静脉血CEA mRNA的表达能更早期反映出大肠癌患者微转移的发生,引流静脉微转移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是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手术对大肠癌血循环微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0.
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_D)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预防猝死,提高生存率,但CRT_D植入后由于心室激动顺序的改变,使QT间期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加,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且CHF患者通常存在心肌解剖改变,传导的不均一性,也为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提供了维持的机制;而多次电击也可导致肌钙蛋白升高,引起心肌损伤,局部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加(DRVR)和QT间期延长,以及电除颤后心肌纤维化和急性细胞损伤,反复室速、室颤也会引起进行性左心功能不全、心肌细胞凋亡、恶化心律失常基质和增加心律失常易感性。CRT_D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CRT_D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与临床防治对策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