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摘要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对肝癌荷瘤小鼠抑瘤作用及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HepG2肝癌细胞株皮下注射于裸鼠左腋下成瘤,将荷瘤小鼠(n=42)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Sal B 1组与Sal B 2组。Sal B 1组与Sal B 2组于造模成功当天开始分别给予10 mL/kg/d和15 mL/kg/d丹酚酸B进行灌胃,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周 2次,连续 4周。结果:治疗第2周与第4周后,Sal B 1组、Sal B 2组的移植瘤重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抑瘤率高于模型组(P<0.05),Sal B 1组与Sal B 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l B 1组、Sal B 2组肝脏系数与肝脏表面癌结节数目均低于模型组(P<0.05),Sal B 2组低于Sal B 1组(P<0.05)。Sal B 1组、Sal B 2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Sal B 2组低于Sal B 1组(P<0.05)。Sal B 1组、Sal B 2组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Smad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Sal B 2组低于Sal B 1组(P<0.05)。结论:Sal B在肝癌荷瘤小鼠中能发挥抑瘤作用,可抑制血清ALT与AST的释放,其可能是通过TGF-β1/Smad3信号发挥抗肝纤维化-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硝普钠为NO供体,造成大鼠胰岛β细胞RIN-m的损伤,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内丙二醛(MAD)含量、总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探讨石参总黄酮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结果显示,石参总黄酮能明显提高损伤细胞的活力,降低细胞内MDA的含量、提高总GSH含量和SOD活力,表明石参总黄酮对NO所致RIN-m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内GSH含量与SOD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因方法治疗癌症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因此基因载体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纳米基因载体合成简单,成本低廉,并能够包裹、浓缩、保护核苷酸使其免受核酸酶降解,因此纳米材料广泛地应用于基因输送.我们拟开展聚乙烯亚胺-纳米金基因载体的制备及其表征.方法:采用层层包裹技术制备基因载体,首先通过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纳米金颗粒后,应用11-巯基十一烷酸对金颗粒进行修饰,使其表面带有羧基,然后进一步将带有氨基的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与羧基进行连接.应用动态光散射(DLS),紫外可见光谱(UV)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构建的纳米基因载体进行表征.结果:成功制备了聚乙烯亚胺-纳米金基因载体,检测表明每一步制备出的产物纳米尺寸在20-30nm之间,液体均匀稳定,分散系数(PDI)在0.2以下,Zeta电位测定表明,每步的产物电荷变化与外层包裹的反应物有关.尽管金颗粒外层包裹聚乙烯亚胺,但是总体上纳米载体尺寸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TEM检测表明每一步形成了均匀的、单分散的、球状的纳米颗粒.结论:我们通过层层包裹技术成功制备了聚乙烯亚胺-纳米金基因载体,在进一步开展的生物活性的检测中,希望通过纳米载体的携带作用,将基因转染进靶细胞,从而检测相关基因对靶细胞的沉默作用,提高基因药物的应用,为开发新型基因药物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3种吩噻嗪类药物进行分析,探讨3种吩噻嗪类药物潜在抗肿瘤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预测能够与氯丙嗪、氟奋乃静和三氟拉嗪相互作用的靶蛋白,然后对3种药物的靶蛋白取交集,对交集蛋白进行细胞信号通路富集和相关疾病富集,提取属于肿瘤的富集类,进而通过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调控分析,阐明这些靶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从而明确吩噻嗪类药物潜在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细胞信号通路富集和相关疾病富集结果均显示,得分最高的类别为肿瘤,在属于肿瘤类别的靶蛋白中,包含有Wnt,MAPK,维甲酸受体等信号通路成员.并且与靶蛋白相关的细胞信号级联传递过程中,MAPK8能够间接作用于靶蛋白CDK2,IGF1R,GSK3B,RARA,FGFR2和MAPK10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分裂与增殖.因此,吩噻嗪类药物可能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其与肿瘤相关的靶蛋白在细胞信号级联转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s)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RAF6在IIMs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A:正常对照组;B~E:IIMs模型自第一次免疫后分别在1周、2周、3周、4周末处理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肌肉组织中TRAF6与NF-κB m RNA表达水平。结果:(1)IIMs各组小鼠肌肉中TRAF6与NF-κB m RN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第2周末时升高最为显著(P0.01),第3周、4周呈下降趋势(P0.01);(2)IIMs小鼠各组肌肉组织中TRAF6与NF-κB m RNA表达水平与肌肉炎症程度呈正相关(r=0.940,r=0.908,P0.01),前二者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r=0.944,P0.01)。结论:TRAF6、NF-κB m RNA表达在IIMs小鼠肌肉中上调,TRAF6可能通过NF-κB的激活在IIMs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SPA)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alpha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相关性,以期为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 2012 年8 月到2014 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8 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CC 良好40 例、不良48 例),均采集 外周血测定EPC 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并用ELISA 法检测其血浆SDF-1alpha 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和Pearson 检验分析CCC良好 与不良者各指标间及与CCC 分级的相关性;将所有入选病例随机分为6 组,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的培养 液,培养7 天后体外测定EPCs 数量以及生成血管的能力,并通过ELISA 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 的蛋白水平。结果:CCC 不 良组EPCs 数量、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及SDF-1-alpha水平均明显低于CCC 良好组(P<0.05)。体外生成血管能力、循环EPCs 数量以及 SDF-1alpha水平均与CCC分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r =0.72、0.67、0.79,均P<0.05);循环EPCs 数量、SDF-1alpha水平以及体外生成血 管能力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 =0.78、0.62,均P<0.05)。与PBS、SDF-1alpha+ AMD3100 及SDF-1alpha+ KI8751 干预物质比较,SDF-1琢 能够呈剂量依赖性的明显提高EPCs 数量、增强其体外生成血管的能力及VEGF水平(P<0.05)。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稳定型 心绞痛患者循环EPCs及SDF-1琢与CCC 形成有关,VEGF可能参与该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改善转化条件,提高缺陷型酿酒酵母DNA转化效率。方法:以醋酸锂化学转化法为基础,以酿酒酵母菌株fab1::KAN作为遗传转化受体,以敲除MZM1基因为转化目的,对影响遗传缺陷型菌株转化效率的参数(醋酸锂前处理、热激时间及转化后复苏时间)进行优化,确定适合缺陷型酵母DNA转化的最佳方法。结果:不同时间(30 min,60 min和120 min)醋酸锂的前处理均可以提高其转化效率,热激前使用醋酸锂处理酵母30 min转化效率最高;热激10 min是转化效率由高到低的转折点,30 min热激明显降低了转化效率;YPD培养基用于转化后酵母的复苏,随培养时间(30 min,60 min和120 min)的延长,酵母转化效率逐步增加,120 min作为热敏性菌株转化后的复苏时间较佳。结论:与野生型菌株类似,通过转化条件的优化,遗传缺陷型菌株的转化效率也可以满足大多数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8.
缬沙坦沙库比曲片与依那普利叶酸片均属于复方创新药,即其中单药在组成复方后的疗效或适应证发生新的变化。针对临床需求、 疗效以及循证依据,详细剖析这两种复方创新药的组方特点,重点探讨复方创新药与一般复方药的区别,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和基于患者 人群特点的重大新药创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肝化症方联合隔姜灸对原发性肝癌(PHC)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1月期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PHC患者121例,根据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研究组(n=61),其中对照组予以TACE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正肝化症方联合隔姜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肝功能、免疫功能指标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75.41%(46/6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6.67%(34/6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肝化症方联合隔姜灸辅助TACE治疗PHC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以及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维联合培养牙髓细胞(dental pulp cells, DPCs)和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对成牙本质向/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单独培养DPCs及联合培养的DPCs和EPCs进行三维培养后成牙本质向/成骨向诱导,使用茜素红染色及半定量分析、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成牙本质向/成骨向分化能力。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茜素红染色显示联合培养组和单独培养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显示成牙本质向/成骨向相关基因m RNAs和蛋白表达水平联合培养组显著高于单独培养组。结论:三维联合培养的DPCs和EPCs促进成牙本质向/成骨向分化,为牙髓再生提供可能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