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RNA干扰及相关基因沉默导致的代谢通路变化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基因调控的理解。基因沉默技术已经被用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来控制某些细胞基因的表达,特异的si RNA导入不同的细胞需要不同的转染载体才能达到最大的转染效率,并且不会产生较大的细胞毒性。近年来尤其是碳纳米管等新型纳米材料载体的应用拓展了人们对传统脂质体和病毒载体的认识。首先介绍RNA干扰技术及其发展历程,随后对利用几种不同的载体来设计和进行RNA干扰试验进行了比较,最后对最初的脂质体到生物病毒再到高分子纳米材料介导的RNA干扰在疾病的治疗和临床诊断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2.
目的:评价多层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2例患者行骶髂关节16层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各向同性的扫描,原始采集层厚0.75mm,矩阵512×512,层厚3mm,在工作站进行三维骨成像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强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结果:23例表现为不同程度关节面模糊、破坏,表现为软骨下骨质虫蚀状改变,11例发现皮质下小囊状透亮区。按CT表现分级,11例属于I级,8例属于Ⅱ级,8例属于Ⅲ级,5例属于IV级。结论:多层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鉴别诊断与分级中有较大价值,应作为临床可疑患者的优选检查。  相似文献   
53.
陈祖舜 《蛇志》1999,11(4):35-36
目的 验证力源精纯溶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作用机理和副反应。 方法 设力源精纯溶栓酶治疗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组 ,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临床疗效判定。测定血纤维蛋白原含量 ,探讨作用机理。 结果 力源精纯溶栓酶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减少 ,显效率 86 % ,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显效率 4 0 % ( P <0 .0 1 )。治疗组血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 ( P <0 .0 0 0 1 ) ,对照组无变化( P >0 .0 5 )。 结论 力源精纯溶栓酶能显著降低血纤维蛋白原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好 ,且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4.
目的:通过研究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经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肾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为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10月本院住院且采用CRRT治疗的284例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APACHEII评分、血液生化指标、伴随症状及肾功能预后情况,将预后情况和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284例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中,肾功能恢复有89例(31.33%);肾功能恢复组的年龄、衰竭器官数、APACHEⅡ评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合并慢性肾脏病率及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率均低于肾功能未恢复组,而平均动脉压和血小板计数高于肾功能未恢复组(P〈0.05),两组间合并机械通气率和合并少/无尿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衰竭器官数、APAC—HEⅡ评分、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及AKl分期为CRRT治疗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CRRT治疗重症急性肾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衰竭器官数、APACHEⅡ评分、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及AKl分期。在临床治疗中,应正确评估病情,早期及时采取CRRT治疗,以提高生存率,促进肾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HPD)光动力作用(photodynamic therapy,PDT)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PDT对人肝癌细胞的相对抑制率,并筛选最佳实验参数.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T后细胞凋亡率.并用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当HPD浓度为4mg/L,光照剂量为10J/cm2时,实验效果最佳,PDT光动力组人肝癌细胞SMMC-7721相对抑制率为(64.28±2.73)%,凋亡率达(35.28±1.5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DT后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aspase-3却高于对照组.结论:血卟啉衍生物光动力作用具有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的生物学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光动力作用抑制凋亡调控蛋白survivin表达,并直接或间接促进caspase-3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6.
张勇  鲍红光  尹加林  李玺 《生物磁学》2010,(23):4454-4457
目的:探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NF-κB和ICAM-1表达情况及NAC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5);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n=20)缺血60min后分别再灌注1、3、6、12h;N-乙酰半胱氨酸组(NAC组,n=20):先自阴茎背静脉给大鼠注射溶于生理盐水的NAC,20min后再按I/R组处理。在各规定的再灌注时间点,分别采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肝组织中NF-κB和ICAM-1的表达。结果:I/R组和NAC组再灌注1、3、6、12h后,NF-κB的表达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1),于再灌注3h达到高峰;ICAM-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1),于再灌注6h达到高峰。NAC组再灌注1、3、6h与I/R组相同时间点比较:NF-κB和ICAM-1的表达均低于I/R组(p〈0.05)。NAC组再灌注12h与I/R组相同时间点比较:NF-κB和ICAM-1的表达虽然在数值上有所减少,但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结论: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NF-κB和ICAM-1表达增加,NAC可抑制NF-κB激活,减少ICAM-1表达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7.
张厚斌  时开网  姚平 《生物磁学》2010,(12):2250-2252,2255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alpha(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22例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HIF-1α、VEGF和FGF蛋白的表达,分析HIF-1α与VEGF、FGF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HIF-1α、VEGF和FGF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胰腺癌周组织(P〈0.01),HIF-1α与VEGF、FGF之间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HIF-1α的表达与胰腺癌的TNM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VEGF和FGF的表达与胰腺癌的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HIF-1α可以上调VEGF和FGF的表达,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在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全麻开腹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舒芬太尼(Suf)组和芬太尼(Fen)组,各30例。分别使用舒芬太尼或芬太尼进行PCIA,不给负荷量。记录术后0h、4h、12h、24h、40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PCA按压次数、并发症和病人的满意度等。结果:Suf组4h、12h、24hVAS评分明显低于Fen组(P<0.05),其它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f组各时间点镇静评分均小于Fen组(P<0.05);Suf组PCA按压次数显著低于Fen(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Suf组病人对PCIA满意率显著高于Fen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用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PCIA,镇痛安全有效,镇痛镇静效果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全身麻醉下进行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Ⅰ组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1;Ⅱ组给予舒芬太尼0.15μg·kg-1;Ⅲ组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1,舒芬太尼0.1μg·kg-1.在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给药,观察比较苏醒期三组患者的躁动发生情况、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结果:Ⅱ组和Ⅲ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和疼痛评分均低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Ⅰ组和Ⅱ组(P<0.05).结论:术中应用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对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具有良好的效果,并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喉罩下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加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阻滞的快通道麻醉在小儿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的麻醉方法咪唑安定加氯胺酮作比较.方法:选择ASA Ⅰ级小儿上肢骨折手术4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喉罩下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加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阻滞)20例和对照组(咪唑安定+氯胺酮)20例.试验组惠儿静脉注射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后置入喉罩,连接麻醉机控制通气,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持续输注.1%利多卡因8□/□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阻滞,手术结束停麻醉药.对照组静脉给予咪唑安定和氯胺酮,术中微量泵入咪唑安定加氯胺酮,术中根据需要调整输注速度,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记录两组患儿的镇静镇痛效果、术中SPO2、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惠儿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均能满足手术需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术中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对气道的控制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显著长于试验组.结论:喉罩下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加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阻滞是小儿上肢骨折手术一种很好的快通道麻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